| 在蒙哥汗帐前辩论 一一二五三年的八月五日,达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畔蒙古将军拔都的营地,来了一个身材高大,但衣衫褴褛,骑了一匹马的欧洲人,靠着陪同他来的向导和翻译,蒙古人才知道这是来自法国鲁布鲁克的威廉(Rubruqu
| 与社会科学互动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阎步克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最为接近社会科学的学者。无论是他的著作、讲座还是交谈,他都自觉地将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思路结合起来,发展出别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和风格。《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札记》这个文集收录了他多年
| 全球经济史宏大叙事的逻辑 翻开任何一部全球经济史著作,都很容易陷入主次轻重掂量的思想纠结之中。人类社会某一时段的经济历史,以超居人类之上造物主的眼光来看,一定是唯一和确切的,也一定是真实和客观的。但是,人类自己书写的历史,既不
| 在地全球性:从货币理解前现代及全球化 “在地全球性”来自学术界通常所说的“全球在地化”,这可能是理解“前现代”历史的一个关键。“ 全球在地化” 或“ 全球本土化” 为英文glocalization 的中译。glocalization 是全
| 罗马自由的得与失 自由,可能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具特色但又最富争议的概念。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昆廷·斯金纳荣膺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时,以《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发表了就职演讲。斯金纳通过挖掘所谓“新罗马自由观”,
| 读古希腊小诗的“穷源”与“含英” 槐鉴脞录 陈国球最近有篇论文,提及吴兴华在一九三七年的一篇《谈诗选》,言及年方十五岁的天才诗人,在介绍外国诗歌重要选本时提到一种“公元前一世纪麦勒亚泽(Meleager)的《诗选》(Anthology )”。我
短长书 | 开明与专制之间 长期以来,凡提到秦代以降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时,常会用“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加以概括。此说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百官和民众都要服从皇权,乃至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
短长书 | 宋词与画像 一晏几道与苏轼之间,留下过一桩“公案”。据徽宗时代的邵泽民说:元祐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黄鲁直欲见之,则谢曰:“今政事堂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陆友仁:《砚北杂志》)纵然邵泽民不曾“亲见”,
短长书 | 荡子与贤人 在每一个巨变的时代里,两种人物往往会很突出:一类是先驱,一类是遗老。前者很早沾染或者反射了新时代的新精神,后者则对已经逝去的时代不可救药地一往情深。不过,先驱和遗老这两种人往往是要打架的,很难把两种矛
短长书 | 看长江浩浩流难住 记忆里看的第一部戏曲是秦腔《劈山救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豫西县城一个破陋剧场。确切地说,那甚至算不上个剧场,临时搭建的窝棚而已,没有门,只挂个布帘儿,人随意进出。外面鹅毛大雪,冷到站不住,里面却
短长书 | 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研究 张充和在晚年回忆避难云南的岁月时,曾浓墨重彩提到一个人:他在昆明任教时“每天夹着本子急匆匆跑去上课,房门永远不锁,见什么人都点点头,说‘对不起,对不起!’”实则心里总是在想事情。更有趣的是他“一天到晚
短长书 | 海德格尔的“错误” 《海德格尔全集》第十六卷《讲话与生平证词( 一九一0至一九七六)》收录了他从一九一0到一九七六年之间几乎全部的讲话、致辞,外加各种评论、公文、表态、部分私人信件、答谢等等,总计二百九十篇,于二000年
短长书 | 《悲剧的诞生》的“科学问题” 一八八六年,《悲剧的诞生》时隔十四年再版,尼采在新序言里回顾道,自己当时着手把握的是一个全新的难题:科学问题。科学第一次被理解为成问题的、可置疑的,苏格拉底式的科学乐观主义被当作希腊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
短长书 | 原乡,没有地点的地点 一在传统中国,“城”并非现今的都市,“乡”也并非今天作为“三农”问题之一的农村。在那个悠久的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年代,男耕女织、耕读传家的中国社会大致是城市、乡镇、山林和江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难分彼此
短长书 | 人类学家遇仙记 一、巧遇圣谕坛一九三八年九月的一天,费孝通在禄村邂逅了二十五岁的王应科。这位年轻人家里有几十亩地,在当地属于富户。根据费孝通的观察,禄村的村民,但凡家里有田,便属于有闲阶级。田多的吸大烟、赌钱、赶集,
品书录 | 旧著与新知 吕思勉(一八八四至一九五七),字诚之,江苏常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据说通读过七遍“二十四史”。他的几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史料扎实,时有新见,浅近文言与新鲜见解
品书录 | “科齐奥尔之问”与布洛赫的比较史学 二0一四年,在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英译本撰写新版序言时,美国著名中世纪史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杰弗里·科齐奥尔提出一个引人兴趣的命题:为何要阅读这样一部写于几十年前的、已经被认为不
品书录 | “国家”是偶然的吗?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开篇,卢梭在考察人的“自然状态”时指出,必须从人这里剥离“所有他可能得到的超自然的馈赠,以及所有他只能通过漫长的演进而获得的人为能力”。他批驳霍布斯将“社会”的因素带到
品书录 | 金钱与期刊:媒体禁制令及一稿多投禁制 在国内期刊界,“媒体禁制令”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概念。一稿多投则被认为涉嫌学术不端,许多学术期刊明令禁止。这些观念并非古已有之,历史并不悠久。国内目前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普及期刊,几乎还没有注意科
品书录 | 芥子纳须弥:一部中国画谱的法兰西旅行 清康熙八年( 一六六九),李渔的金陵宅邸芥子园落成,取佛经“芥子纳须弥”之意。李渔晚年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编绘画谱,刻印了“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的画学之书《芥子园画传》。
品书录 | 《读书》二0二四年总目 作者 文章 期数/ 页码B毕思竺、王祖书 当律师成为复仇者2/168毕 苑 蒙童字书的近代演变 1/32卜键、陆洋 “朕亦何尝无风闻” 4/66C蔡 昉 如何摆脱“低生育率陷 阱”? 4/38蔡炯昊
读书短札 | 《四海为家》 待兔轩札记 现在出书难, 原因何在, 谁都知道。我想,这本书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再版了。最近,李力写了篇文章,回忆《四海为家》的策划、编辑、出版过程。此书,题目是我出,前言是我写。有人问,为什么我用这个题目。罗泰回忆
读书短札 | 砚边笔谈 我每天的早点极其简单,几乎几十年一成不变:燕麦、牛奶、鸡蛋。这三种食物既营养又经济,水煮鸡蛋为固体,水冲燕麦为糊状,原味牛奶为液体,吃起来非常可口,看上去十分美观。它们构成了我早餐稳定的铁三角,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