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边笔记 | 稿边笔记:2022.06 10余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到华山下的小县城里去见一个人。月下敲门,檐前有宿鸟扑棱棱飞出 主人咿呀迎入,相坐于极粗糙的白木凳上,那走扇的门便不再严合了。吊于我们头顶间的是一颗灯泡,用报纸遮了长罩,光就把房
特别推荐 | 两户服务台 匡燮“两户服务台”是我从商洛驻站回来后,农业部交我主办的一档专题节目。这是档很新的节目。此前无论什么名称的节目,除董其焕董老办的那档农村科技节目外,一般都由大家集体供稿,专人统筹编排的。现在由我一个人
特别推荐 | 只鳞片羽诗界撷拾 白婉清前言我与诗歌界结缘始于1953年。从中国作家协会的诗歌工作者到诗刊社编辑,十多年来交往过的诗人不少。直到1965年《诗刊》停刊,又遭遇下放改行,我才与诗界完全脱离关系。60多年过去,当年交往过的
短篇散文 | 讲经台之下 阿莹我从楼观台外茂密的树林里绕过来,一会儿工夫就站到崇圣宫山门前了。眼前这讲经台下的崇圣宫高高阔阔,青砖的墙,琉璃的瓦,汉白玉的栏,多少有些富丽堂皇的感觉,但是我知道尽管这里是重修重建,可这脚下的每一
短篇散文 | 粒米大如须弥山 王平粒米大如须弥山多年前父亲去世,留下来几本日记,还有一摞书信与账簿。粗略翻翻,鲜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日记,内容几乎全部与工作有关,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读来乏味。当然还有一些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应
短篇散文 | 无痕迹 阿微木依萝太阳从很远的那个高山顶上拱出来,带着绚烂的光芒,一露头就把这面山坡照得暖烘烘,总是这里的山最先得到阳光的洗礼,就好像这里的生灵最幸福。七月快结束的时候,像从前的每一年,山里到处都在开花,风里
短篇散文 | 童话 秦湄毳春天怎么是垃圾儿子把一枚绿绿的小叶子放在我手心,他走开,我随手丢进垃圾篓。一转身,儿子又回来了,看到他的小叶子跌坐在垃圾上,眉头一皱:“妈,你怎么把它扔了?”“垃圾不扔了,还留着?”我随口说。儿
短篇散文 | 绘本笔记 职烨逃家小兔小远星至今不怎么喜欢《逃家小兔》。我认识的小孩里,好像男孩子喜欢这本书的更多。这本图画书的作者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人物玛格丽特,插画师是克莱门,出版于1942年。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将它
短篇散文 | 砚边 杨利民不临帖,无以言临帖,是书法实践最重要的方法,是进入书法境界的唯一途径。古人和今人知晓书法之道的,都把读帖临帖看作是书法入门和提升的钥匙。清代朱履贞在他的《学书捷要》中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
短篇散文 | 邯郸道上 赵云江邯郸道上  千年一梦邯郸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地带,自古为贯穿南北的通衢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之地,历朝历代涌现出的文化
中篇散文 | 在此之间 一个雨雪霏霏的冬日,久未联系的师妹杨亚娥突然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保存车间当年那张合影。闻言,我差点惊呼失声。因为,当日我正巧翻出了这张发黄的老照片,这怎不让人心生惊诧?亚娥何故于此刻寻觅它,不得而知,
专栏 | 一只毛驴对陕西人舌尖的奉献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句话的来头只能是驴肉很好吃,而不是等同于龙肉的味道,因为那龙肉谁也吃不上,但想象中应该最好吃,就像它被想象出的身形最雄壮一般。驴作为使役之用已经渐渐淡出于时代了,但作为肉食,仍然顽
专栏 | 书丹之楷模 杨烨多宝塔碑我在西安碑林讲解了20多年,见过的游客很多是为书法而来。人们一提到书法,男女老幼都会说一句“颜筋柳骨”。这个说法出自宋代大儒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长篇散文·连载 | 稻田来了个少年 沈希宏稻田来了个少年盛夏中午的稻田,稻子已经长得老高,竞相开花。滋滋滋滋的,仿佛可以听见花丝在伸长,花药像是精灵,一个个从谷粒里窜了出来。这时稻田来了个少年。少年啊,与此时的稻田一样鲜艳夺目,仿佛两团
长篇散文·连载 | 挺进东黑沟 海未平东天山,曾经的中枢五年来,王建新的团队奔波上万公里,在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调查发掘过近百个遗址。其中拥有石筑高台、石围基址、石结构竖穴墓葬以及岩画等共同文化特征的聚落遗址就多达五十余处。这些遗址埋
作家研究 | 改稿赘言 李浩还是暮春时节,陕西人民出版社关宁编辑短信邀请我为他们社写一本关于唐诗或唐代文学的书,我开始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承她与韩琳女史安排面谈,还有宋亚萍、刘景巍两位的加持,始明白他们的用意,我为他们的敬业精
作家研究 | 细读经典与抉发新见 我和李浩,虽年龄相差不少,但很有缘。我们曾先后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师,又都是复旦大学校友。更难得的是,我们都是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爱好者研究者。我们认识多年,在各种学术会议中,相遇也多。李浩勤于著述,
作家研究 | 优游于文本与理论之间 我认识李浩先生,是在2006年8月的唐代文学会议上,因傅璇琮先生推荐,参加了吴相洲先生主办的第十三届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此与研究唐代文学的诸先生结下学术因缘。记忆中,李先生常能提出精彩的学术研究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再谈翻译 张华关于翻译的话题,我曾在前面的评论中多次涉及。仅在近期直接探讨的就有《中国白酒》《“译”以致用》《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译名之“争”》等,间接涉及的则更多。在我国的学科目录当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世界眼中的孔子学院(一) 许琳今年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当天我收到多条来自世界各国朋友的信息,话短情长。联想到去年曾接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的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孔子学院的文章,言辞恳恳。我感到自己有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梁 楷:大道至简的天才画家 六祖截竹图 南宋 梁楷“楷梁,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疯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但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