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 | 一缕暗白色的发丝 1“砰!”——一声枪响,行刑的法警对准死刑犯欧小圆背上的圆圈就是一枪,跪着的欧小圆应声扑倒在地,行刑法警收枪后一个跨步立正站到一旁。身后的法医慢吞吞地上来勘验犯人是否死亡。“没死,补枪!”法医冲补枪法
短篇小说 | 底线 1阿霞和罗衣居住在美国南方小城,两个人相差十四岁,信仰不同(罗衣信佛,阿霞信基督),但“三观”一致,志趣相投,语言和见识没有代沟。阿霞曾经有个暖心的丈夫,但是癌症带走了他。丈夫离开了她五年,她一个人走
短篇小说 | 一地影子 与她发生关系好像就是一场梦。不知什么时候,他注意到对面楼的子津。她也趴在三楼的窗边,梳理着长发,一身红色的紧身衣使她凹凸毕现,轮廓分明。她望着柏油公路,又看着天。只有那么几秒钟,她突然抬起头瞧过来,眼
短篇小说 | 开心套大鹅 对面的小区本来是开放的,如今被护栏围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个出口。每天有一辆车开过来值守,车头上是一面“抗疫突击队”的旗帜。他们每班两人,一天三班,查出入证,测温,忙个不停,冷了就把车打着火,钻进去暖和
文化散文 | 王船山结缘云台山 一为追寻明末清初那位天地大儒在永州的行踪,我与朋友们来到了双牌县境内的云台山。山如台,云如带。云带绕山,似一幅水墨,果然是好山,好云,好风景!此处,离双牌县城颇远,离永州市区更远。只有到了云台山这样的
文化散文 | 建安年的女神 一2018 年的春天,我住在长沙的湖南宾馆,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京剧《刘兰芝》,心里一激灵就看了起来。在这以前,我看过取材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的越剧、黄梅戏……看到京剧还是第一次。当然,我想表达
生活随笔 | 面向大海 参加“盐风海韵缤纷滨海”主题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刚放下行李,就接到乡友兼文友老夏的微信,约周末小聚。未及多想,给他发了个位置。不多一会儿老夏回复,哦,到滨海了,咱们霍邱籍烈士陈涛安葬在那里,滨海县有个
生活随笔 | 一幅没挂的匾额 1丙寅年,就是莫应丰先生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第四年秋天,我刚逾而立之年,在湘钢办报纸。湘钢在我国冶金系统的“三皇五帝十八罗汉”中,排在“五帝”行列,属大型国有企业,除炼钢铁、轧盘条,还有报社、广播电视台
生活随笔 | 花乡随笔三章 女儿闺女的生日昨天过去了,但没有“过”过生日的那一套吹蜡烛切蛋糕吃面条的程序。我给她包了一个红包,红包上写着“小毛毛生日快乐!爸爸贺”。毛毛是闺女的乳名。我们老家江浙沪一带孩子的乳名都喜欢这么叫。记得
生活随笔 | 飞花轻入户 依依青烟举“窗外一片雪,空翠如万古。”不由想起王禹偁的晓窗来。古寒食禁烟,应非官家有意为之,故意剖出个节日来,让人们寒而食之,以示天子教化之德。在以食为天的朴素世界里,我们的先人们尚玩儿不起这些赋这赋
生活随笔 | 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岛 圣托里尼是爱琴海上的一座火山岛,在希腊大陆东南200 公里的海域。也可以说希腊的圣托里尼岛,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度假胜地,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蜜月天堂。当我们在费拉小镇走下公共汽车时,民宿的主人已经在车站
生活随笔 | 与袁隆平老师交往的最后日子 5 月22 日,是袁隆平老师离开我们的日子。每当想起,我就悲从中来,泪湿双目。我的学业和就业,都是在袁老师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完成的。由于我在北京工作,他来北京参加会议和活动,有时会要我接送,或者跟他参
生活随笔 | “送粥米”的人们(外一篇) 二弟独生儿子生了三胎,喜讯很快传开,本家族“主事”的老侄子说,咱家好几年没办“送粥米”了,得好好祝贺一下啊!侄子扳着指头数算,我们家族最后一次添丁“送粥米”是在四五年前,也就是说,偌大一个家族,四五年
生活随笔 | 爱,怎能忘记?(外一篇) 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沐浴在书香中,有点自命不凡。1980 年代初,街上的男青年流行穿花衬衫、喇叭裤,留长头发、短胡须,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如果后座再带个拎四喇叭的花裙子,就更时尚了。而我,从高中
生活随笔 | 像土匪一样活着 12019 年的秋天是个什么样的节景呢,现在想想,那一天虹桥机场的上空蓝得刺眼,八月的暑热消退得有点儿慢,又或许是脚步匆忙的原因,即使是冷气开足的机场大厅,我只背了个包,脸上仍汗涔涔的。女儿推着她的三
生活随笔 | 房山散记 北京房山周口店遗址,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特别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丢失、寻找,直至今天还是国际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山顶洞人遗址是龙骨山顶部的一个山洞,遗址分洞口、洞巢、上室、下
生活随笔 | 一个剃头匠家的发家史 1在福莲镇,干剃头这一行的有三家。镇政府十字路口这一家叫“人民发院”,店老板是一个女的,钟山那边嫁来的,刚开业不久。信用社旁这一家叫“情缘发廊”,店老板叫阿三,三十来岁,干这一行已有七年。镇老粮所旁的
生活随笔 | 羹 人性有多美,羹的味道就有多美。中国人吃羹已超过五千年,据说是黄帝的创造,尧帝吃“藜藿之羹”,彭祖给尧帝献“雉羹”。藜、藿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泛指野菜,藜藿之羹即指粗劣的汤羹。雉即野鸡,雉羹就是用野鸡加
生活随笔 | 慢生活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比较慌乱也比较急躁的人。这种慌乱和急躁源于我内心深处的自卑。我的自卑与我的出生有关。倒不是我出生难产或者有别的是是非非,而是我的籍贯看起来有一些复杂。那些年,在填写相关表格时,填到籍
生活随笔 | 父爱如书,终生品读 一中午,医院的病房里,另外两床稍微年轻的病友已经休息了。房间里难得清静,连病友的呼吸声都能听出节奏感,葳蕤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照进了病房。爸爸在病床上翻了个身,用虚弱的声音说:“我想喝杯茶,烫烫地喝一杯。
生活随笔 | 㶏水娘亲 㶏水河南岸的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半个多世纪之前,我也才半岁吧!我的姥姥拿着我的尿布跳过㶏水边上的寨墙到㶏水河里去给我洗尿布,那时候的姥姥才50 多岁。她是后来人,不是我的亲姥姥。我半岁时,
生活随笔 | 喊魂 9 岁那年的隆冬,异常寒冷,但这丝毫无法阻挡一个小男孩儿渴望去看一场电影的热情。吃过晚饭,和母亲打了招呼,便跑到离家约3 里远的村北那片露天放映场。影片叫《闪闪的红星》。小小童心随着电影情节而起伏跌宕
生活随笔 | 红枣山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就是蒸年馍,豫东这一带都是这么说。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唐月亮昨天就把两大盆白面发好了,是蒸年馍的好日子。豫东有这么一个老规矩,从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去蒸馍。“蒸”和
生活随笔 | 二叔 “燕子啊,你把这些都带着。”“你上次不是给我过了吗,再说了,这些在超市都能买得到。”“你从小就爱吃南瓜,这南瓜啊我是用粗肥种的,很甜的。这花生也是我种的,刚从地里拔来的。这是丝瓜瓤,我已给你剥好了,种
生活随笔 | 父亲的故事 1964 年7 月,大竹县观音高中毕业的父亲,9 月被聘为天城乡中和村“耕读”教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投资人、企业营销顾问李川,他讲述的一段回忆发人深省:“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起步还可以,能时不
生活随笔 | 我独自去美国 腊月下旬,我的春节假期又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清闲的一段时间。但由于各种风俗,一些俗套,年年清闲,但不清净。不行我就利用这放假时间,飞过去看看他,陪他过个年。没想到这次,我一提出这个想法来,年迈的父母
生活随笔 | 做竹洋 竹乡安吉,是竹的海洋,连绵成片的竹子,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竹洋”。“竹洋”,又怎能人为地去“做”呢?这里的“做”,指的是“小竹洋”,不是高耸入云的“毛竹”。做竹洋,对于竹农来说,是劳动实践中最形象的动词
生活随笔 | 反悔 外祖父出生时前面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家里的生活可以用“难以度日”来形容。六个孩子留下来的,只有外祖父一个,父母用尽全力抚养他长大,生怕再出现什么闪失。外祖父懂事听话,聪明伶俐,父母想让他学点儿文化,可是
生活随笔 | 耀景街16号圆舞曲 哈尔滨耀景街16 号,曾是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后来成为黑龙江省文联大院,省作协和《北方文学》杂志社分别在大院的两幢小洋楼里。我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去领取省作协颁发的签约作家聘任证书,一下子被这个花园式
生活随笔 | 英买力的巴扎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邻乡邻镇都有了巴扎。今天是周六,照例又是英买力镇的“巴扎日”。整个县上做买卖的生意人都会带着货物来英买力巴扎。平日英买力有七十多个摊位,到了巴扎日,这个数字变成了三百多。英买力镇人
生活随笔 | 风雨亲人 又是秋风起,桂花的甜蜜灌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下班回家,路过一个垃圾场,我看到一个佝偻的老人正在垃圾堆里淘宝。他皱巴巴的衬衣已经看不出颜色,一只黝黑的手提着蛇皮袋,另一只手捡起半个烂苹果,就往口里塞。看
生活随笔 | 我在田埂上跑过了四季 耳边呼啸而过的风,脚下令人踏实的土地,是我对少年时期最深的记忆,我在田埂上跑过了四季,也在四季里收获了我能想到的一切美好。——题记高二时我因病休学了一年,再次回到都安高中校园时,我暗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
生活随笔 | 刘策那小子 我与刘策相识于1972 年合肥市文学创作学习班。我是教师,他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现役军人士兵,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请假来听我讲课。他酷爱文学,喜欢读书,那时他还没有开始写作。在文学创作学习班里他学得最认真,不
生活随笔 | 美食里的爱 有人说,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首先是从胃开始的。而我认为,胃的记忆,最难忘莫过于父母给我们的最初启蒙。小时候,最盼望出差或是回老家探亲的父母回来,想念是一回事,惦记那一口好吃的,也是心底里的小九九。父亲
生活随笔 | 䉪子 我家世代农夫,家无长物,既无传家古董,更无破烂古籍。检点先人遗存,仅有几条破板凳、几张木板床,可谓“清贫”传家,与“诗书”传家者相比,何等寒酸!但有一在家乡方圆几十里没有的能脱谷壳的䉪子,却让我倾注感
生活随笔 | 坌土豆 小满一交,麦子黄了,油菜收了,我家地里种的土豆藤也开始枯黄。趁着一个晴天,气温也不太高,我和老伴骑着电瓶车,带上工具和编织袋,还有水杯、擦汗的毛巾,来到马盘村铁路旁我的“自留田”,那是我堂叔九十岁后种
生活随笔 | 流年里的故乡 城里的年,大抵如敞气了的白酒,又如转基因的时蔬,到底都出脱了本味,失尽了天真,让人快乐不起来。我试图改变一下心境,便在正月初一,只身回到故乡去。故乡山贱,早些时候人畜兴旺,地从山脚种到了山顶。而很久以
生活随笔 | 两头石狮的守护 洪承畴(1593-1665),南安英都镇良山村霞美自然村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现为小吃步行街的南锣鼓巷,其59 号,曾为洪承畴宅。现其门前有一木匾,匾中文字介绍:“其为明末叛臣,清代定鼎中原重臣。
生活随笔 | 酒坊 6 月25 日清晨,与文友们乘车一道向康万春酒坊所在地孙崖窑驶去。拐了两个弯来到这家酒坊,平平常常,一座二层办公楼依山而建,右侧有发酵车间,左侧有缸酒车间,里院是主家与工人居住的地方,不见有酒,也未见
生活随笔 | 不期而“阳” 仿佛一夜之间全阳了,朋友圈变成了“羊圈”。鼻子封水泥,喉咙吞刀片,铁锤抡四肢,铡刀剜腰子,虫子啃骨头……奥密克戎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四处乱窜,祸害人间。“天啊!满大街都是‘阳’人,我该何处躲藏?”表
生活随笔 | 在歌声里永生 一此刻是大年初一。妻子从厨房到餐厅来来回回,已经奔忙了大半天,终于把烧好的佳肴摆满一桌,我在餐桌上摆好四个瓷杯,为您习惯就座的席位杯中斟上一小杯,呼妻儿一起把这第一杯敬献给一生勤劳、善良而平凡的您。我
生活随笔 | 怀念小弟 弟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幺,农村俗语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老幺。”照理说弟是父母最偏爱的一个,是有福气的,可弟活得并不遂意。弟出娘胎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四月,因粮食不够吃,娘的营养不足,奶水稀少,弟到白露
生活随笔 | 草原时光 风顺着嵯峨的阴山,越过黄浊的黄河,向南悠缓地驰来。我现在所站立的地方,是鄂尔多斯苏泊罕草原。自阴山而来的风,到苏泊罕,已经没了力度,变得温顺极了。炎炎阳光下,清莹透亮的天空上,一抹抹云彩正聚在一起呢喃
生活随笔 | 百果之中偏爱橘 我出生在五月,出生在橘花飘香的黄岩。像所有生活在橘乡的人一样,对橘花的好感,对蜜橘的喜爱,都是与生俱来的。每年暮春时节,整个黄城好像空气中都弥漫着橘花的清香。“五一”前后,一串串、一簇簇爆米花似的橘花
生活随笔 | 手机 能怪手机吗?能不怪手机吗?我不禁有些恼火,把手机往床边一扔,像个泄气的皮球一样蜷缩起来。明明是个充满生机的周日,昨晚想好了今天一早起来要享受这难得的休闲时光,趁天气尚可,去山里水库边走走,感受一下大自
生活随笔 | 丑娃不丑 1981 年夏末,在一个乌云密布的晌午,十八岁的三舅得到了一个难以承受的坏消息——高考落榜。这对于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来说,简直如雷轰顶。三舅生下来时右胳膊比正常人的胳膊短了一截。从我记事起,就常听外婆嘱
名家新作 | “商海”众生相 张建全的散文《我的商海往事》(原载《海外文摘》2022 年第12 期,2023 年第3 期)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他在海方集团任职期间亲历或耳闻的难忘故事。写这种回忆类散文,很容易落入平淡无奇的窠臼,
名家新作 | 此情可待成追忆 1984 年底,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的张建全出差到深圳,顺道去战友“老九”家做客时,一种失落感因为深圳的超前发展而变得更为强烈。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我作出了一个至今还在影响着我
名家新作 | 林非谈枕边书 宋庄:您对于读书的兴趣是怎么养成的?林非:我读书的兴趣不是来自儿时在私塾里背诵“四书五经”,而是来自听乡野之人讲《三国演义》。老汉识字不多,大概未看过原著,讲得零零碎碎,无法连贯起来,刚说完了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