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2024年第16期

牡丹

牡丹2024年第16期

半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牡丹》是河南省一级期刊,杂志以河洛文化为底蕴,贴近现实生活,突出地方特色,注重青春气息,追求新颖高雅。

目录

咏絮 | 望乡与星辰之歌(组诗)

覆盖冬天的雪覆盖着树林也覆盖着阳光里金子的暖飞翔的风在亲人的坟头点满野花含雨的云在故乡的胸口种下青稞落日的光芒流向大地长成青草怀念的泪水是豆子一样永不熄灭的灯盏星辰之歌看上去那小星球似的灯盏倔强地跳动

品评 | 混声合唱《新·清平乐·村居》的审美探究

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以混声合唱版《新·清平乐·村居》为研究对象,对该作品的歌词文本和音响进行分析,以句式、韵律、语义、织体等要素为切入点,对该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意象进行阐述。合唱曲目《新·清平乐·村居》

品评 | 静物油画创作的意境营造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是作画人内心的情感,即心意,境是画面场景,即环境,意和境是主客观结合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营造在油画创作中至关重要,可以让欣赏作品的人充分体

品评 | 朱子《家礼》的平民化及其影响

《家礼》是南宋朱熹的礼学著作。朱熹以“三礼”为源,以《仪礼》为本,修订而成《家礼》。《家礼》的中心思想为礼仪的平民化,目的是将礼仪应用于更加广阔的范围,进而更好地传承与传播礼仪。本文首先探究《家礼》中

品评 | 品评声乐作品《月满西楼》的词义内涵与演唱分析

一、相思意浓的文字(一)词作者《月满西楼》的词取自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后人更是称此词“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李清照第一任丈

品评 | 苏轼书法学习之道

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长河中,苏轼以其卓越的艺术才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了不朽的书法篇章,为后世书法研习者争相效仿。本文首先分析苏轼生平与书法成就,其次阐述其书法风格特点与技法,再次通过回顾历代杰出书家

品评 | 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虚实表现

中国传统花鸟画以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闻名,虚实表现是重要技法之一,可以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画面。本文以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卷》为例,探讨其虚实表现。首先概述传统花鸟画和虚实表现,其次概述八大山人的生平及《

品评 | 水墨人物画构图中的留白艺术

在中国画中,留白是常用的创作技法,画家通过在画面中巧妙地留出空白区域,以达到整体协调与视觉美感的统一。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艺术里,留白不仅是画家巧妙的布局策略,也是其构思与意境营造的精髓所在。本文从

品评 |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被鲁迅评价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作者刘义庆在记录男性士人言行和风度的同时,也记录了诸多闪现着熠熠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围绕《

品评 | 豫剧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实践

豫剧作为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具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豫剧的展示舞台在当下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豫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实践,梳理豫剧艺术的发

品评 | 民族室内乐《敦煌》创作技法探究

姜莹是中国交响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一直在民族音乐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她于2010年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加入上海民族乐团担任驻团作曲。2013年,姜莹被调至中央民族乐团,任驻团作曲

品评 | 论马远《水图》中的鲜活感

本文主要探讨马远《水图》的鲜活感。首先对鲜活感进行定义,并将其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要求相联系,其次分析《水图》中鲜活感的表现,包括水形象的线条处理和层次的染墨表现,线条的提按、战颤、动态感和节奏感,以

品评 | 古筝曲《大漠行》的创作特征及审美内涵探究

一、《大漠行》背景概述(一)作曲家简介《大漠行》由魏军所创。魏军是我国“秦派”筝乐艺术传承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陕西西安,自幼学习音乐,在漫长的习筝生涯中,他师从多位不同流派的艺术家,迄今为止

品评 | 历史视角下的骨法用笔与没骨画的关系研究

骨法用笔和没骨画是中国画体系里两种至关重要的绘画技法。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对骨法用笔和没骨画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揭示两种技法的精髓及其相互关系。一、骨法用笔的发展历史及特点(一)骨法

品评 | 《洛神赋图》艺术语言与空间营造研究

《洛神赋图》为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所作,是根据曹植(192—232)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转译而成的视觉图像,讲述了一个人神相恋的梦幻故事,画作按时间顺序描述曹植在回往封地途中与洛神发生缠绵爱情的经历。《

品评 | 程抱一美学思想初探

程抱一基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对“美”这一主题进行哲学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在《美的五次沉思》中,他以对话的方式分享了自身对美的深刻认识与感悟,超越了纯学识的范畴,展现出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鉴赏 | 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唯美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创作手法,将唯美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不仅深入探索了美的本质,更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西方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文章首先概述谷崎润一郎在日本文

鉴赏 | 花木兰故事的跨文化再生产研究

本文以我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切入点,从文化再生产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对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1998年)与真人版《花木兰》(2020年)两部影片的叙事方式、意象符号运用、人物形

鉴赏 | 亨利·马蒂斯绘画语言探究

亨利·马蒂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学习是从西方传统绘画入手的,而后吸取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优秀画派里与他自身想法契合的技法与理念,也从非洲文化、东方文化中汲取了部分营养。马蒂斯经历了从学习传

鉴赏 | 舒曼《梦幻曲》的创作与风格特点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在这些音乐巨匠中,罗伯特·舒曼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重要代表。舒曼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鉴赏 | 死亡、荒诞与自由

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生的选择一直是雅克·范·多梅尔执导的电影中着重讨论的主题。《无姓之人》在科幻电影的外衣下含有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考察了角色在面临选择时所承担的责任,揭示了自由选择是个体定义自身和塑造

艺林 | 从《元致子方书》看汉代书信交流与书写风貌

1990年,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一份保存完整的汉代的私人书信,即《元致子方书》。其以近乎成熟的隶书书写而成,是元写给好友子方的信件,其中涉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军队、人际交游等情况,全篇有三百余

艺林 | 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探究

革命文物是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见证,对于传承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我国具有长期的革命史与斗争史,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对其进行创新性利用保护,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艺林 | 云冈石窟的美学价值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规模宏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内涵丰富而著称。本文从云冈石窟造像的造型、线条、构图等方面,探寻云冈石窟非凡的文化艺术魅力,同时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路径,

艺林 | 非遗手工编织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非遗手工编织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市场需求下降等挑战。探讨非遗手工编织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保护和传

艺林 | 对基层文化馆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逐步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基层文化馆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艺术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职责。因此,基层文化馆不仅要做好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还要积极组织、引

艺林 |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的现状,探讨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的意

艺林 | 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曲艺,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曲艺文化面临

艺林 | 陕西非遗花馍视觉形象推广设计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与辉煌发展。陕西花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陕西花馍面临着技艺传承困难、市场认知度低、市场萎缩等挑战。本文聚

艺林 | 传统童谣与现代童谣的文学艺术特色比较

童谣,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是儿童较早接触到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十分丰富。传统童谣的产生和传播为现代童谣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现代童谣通过新的元素与表现形式在保留传统韵味

艺林 | 符号消费视角下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播

安达组合与坡芽歌书合唱团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是我国民族音乐在全球舞台上演出和推广的生动案例。从符号消费的视角来看,其音乐的“走出去”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全球流动。在这一过程中,音

艺林 | 关于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在新时期,面对全球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