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档案 | 一生以学问为志业 耿云志,1938 年12 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 年秋发蒙入学,1959 年自本溪一中考入辽宁大学哲学系。1964 年8 月,入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任助理
学者档案 | 回忆耿云志先生 2024 年8 月2 日下午2 点19 分,敬爱的耿云志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欧阳哲生教授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深感震惊,恍如晴天霹雳,呆坐半晌不能言语。因为就在一个月前,彭姗姗博士邀请我参加中国历史
学者档案 | “跟着事实与逻辑走” 昨天(2024 年8 月2 日)下午,我在微信群里听闻耿云志先生逝世的消息,先是震惊,然后被一种巨大的哀伤所击中。于是在朋友圈里感叹说:“先生晚年,心性文字,道德人品,越来越有胡适之风,越来越让人敬重
学者档案 | 耿云志学术年谱简编 1938 年12 月9 日(旧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辽宁海城后郭村,排行最小,有一个姐姐和四个哥哥。是年,父亲耿万全在外做小买卖。1948 年,十岁后郭村开始土改。耿云志a 家初被划分为富农,后据实被降
大家讲谭 | 收放与进出 感谢赵勇老师的邀请,趁这个机会,我到北师大讲讲童庆炳老师的教学之道。在北师大,我讲这个题目就是班门弄斧,但我肯定不是抱着班门弄斧的姿态坐在这里,而是在这里向童老师致敬,对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范式的缅
大家讲谭 |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的创作探秘 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主持编纂《1913—1983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
经典重读 | 读《蒹葭》札记 古人推诗三百篇为诗之源,乃至有“三百篇如三皇五帝”说(叶燮)。其实,所谓源头,就是历代古人的集体艺术创作,因出自庙堂江湖,草根生活,真情实感,故给后人展示出一种流水不腐的新鲜、健康、充满朝气的清澈透亮
经典重读 | 神仙现实主义的两部名著 一古人迷信,多浪漫主义的幻想,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成仙。于是各路仙人纷纷出台,数量相当不少,其中名声最大的也许是所谓“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他们各有超人
经典重读 | 互为镜像的“我”和祥林嫂 提起《祝福》,我们常会觉得它就是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故事。但如果细察文本,就不难注意到,在祥林嫂登场之前,有一个人物已经得到了细致、深入、全面的刻画,这个人物就是叙述者“我”。鲁迅在《祝福》中
学会聚焦 | 主持人语:再说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 《名作欣赏》2024 年第5 期和第6 期的“学会聚焦”栏目集中推出了两组共十篇关于“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的笔谈,以此纪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 周年。当初之所以想到以
学会聚焦 |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中国现代文学,按通常的算法,只有短短三十年。而这门学科自20 世纪50 年代初建立,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学科史比文学史长那么多,本身就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现象。1983 至1985 年,现代文学学科作为“
学会聚焦 | 回到文、史、人的维度 2024 年7 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了第五届青年学者创新研讨会,这次会议距离2009 年第四届青年学者论坛已经过去15 年,离1985 年在北京万寿寺召开的那场著名的现代文
学会聚焦 | 作为文明的现代文学 1907 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文化常进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沉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新生一作,虚伪道消,内部之生活,其将愈深且强欤?精神生活之光耀,将愈兴起
学会聚焦 | “自明性”的破绽:从生活实感中发现问题 我想借助“自明性”这一概念尝试说明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学术与个人生活实感之间的关联。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人文学科的无力感已成为某种老生常谈。这种持续的无力感可能来自两方面:首先,从
学会聚焦 | 现代文学之“用”与现代文学研究 蒙浴洋兄邀约,让我谈谈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的理解。不揣浅陋,姑妄言之。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而且提出这一话题本身其实已经暗含了浴洋兄对当下
作家作品 | 文学的山河及其所临摹的世界 在《河山传》的后记中贾平凹交代:“写作中纵然有庞大的材料,详尽的提纲,常常这一切都作废了,角色倔强,顺着它的命运进行,我只有叹息。深陷于泥淤中难以拔脚,时代的洪流无法把握,使我疑惑:我选题材的时候,是
作家作品 | 精神困境与形式创新 摘 要: 本文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对安琪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概述了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其次分析安琪诗歌在主题、审美、形式上的现代主义特征,最后探讨其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独特贡献。安琪诗歌主题呈现个
语文讲堂 | 再谈《静夜思》 老同学曾在群里发起讨论李白的《静夜思》,当时我也谈了点粗浅看法。现在觉得尚需再谈得深入细致一些。关于版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蜀刻大字本《李太白文集》卷六《乐府四》所收《静夜思》,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语文讲堂 | 江上秋风与北风吹雁 秋风意象“秋风”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与湘夫人的约会等待,萧瑟的秋风衬托出内心的惆怅迷茫、望眼欲穿。“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来是一场充满期待的
百家茶座 | 苏轼与苏过 苏轼有三个儿子,从长到幼分别是苏迈、苏迨与苏过,但我只准备讲苏轼与苏过。原因说来很简单,苏轼对三个儿子都付出了很深的感情,但就才华而言,苏轼最赏识的还是苏过。他与苏过朝夕相处的时间最长,在苏轼人生最艰
百家茶座 | “夫子”原来是诗人 一个寒冷而寂寥的下午,百无聊赖的我浏览书橱,想找本闲书打发时光。其实内心想要的,不过是来自书中的温暖或慰藉,当然这温暖须是发自作者内心,即便带有几丝怅惘与悲伤。果然,在几本厚厚的图书中间,我找到一本白
百家茶座 | 袁藩的多舛人生及其悲情书写 摘 要: 袁藩与好友蒲松龄、王士禛均为淄川一代作手。袁藩见存的900 首诗词既是其心路历程的艺术化写照,也是其人生境遇和社会现状的忠实记录。袁藩诗作乃典型文人之诗,清和淡雅乃其为人为文之底色。又因科考
百家茶座 | 返回历史现场,感受晚清实况 日记,具有强烈的私人属性,琐细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日常。相较于正史、文书等公共文献,日记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反映作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更加亲切真实。而一些举足轻重的股肱人物往往会亲历很多关键事件,记录更多
百家茶座 | 山头桃花谷底杏,两花窈窕遥相映 《白雨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 年版)是钟锦博士继整理校订陈廷焯《词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年版)之后又一新作,是对陈廷焯词学的著述传承和对其展开词学研究的又一贡献。数百年来,弃医从文者
百家茶座 | 《名作欣赏》(上旬)2024 年总目录 【学者档案】(期·页)我仍然相信跨文化对话——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张菁洲 张辉 张沛(1·5)燃我以火焰,润我以溪海/ 张洪波(1·12)乐黛云:多元灵魂的塑造者与对话人/ 赵凯(1·15)乐黛云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