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档案 | 关于“圆形批评”的片段思绪 我从1960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开始专门学习文艺学专业,在很长的时间里心存一个大的困惑,那就是,文学理论批评究竟是属于科学工作还是艺术创作?靠的是激情、想象还是实证和逻辑推理?看古今中外各种经典的、权威的
学者档案 | 师泽霈然润人无声 我在心里和口头上都把王先霈喊作老师,这是绝无疑义的。我无缘在华中师大文学院的课堂上聆听王老师的课,无缘感受那不慌不忙、不高不低,还带有一些磁性的声音。我这样想象是有根据的。作家晓苏对王老师的讲课,有很
学者档案 | 不苟言笑的良师益友 那是快四十年前的事了。1986 年,我考上华中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师从王凤老师,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刚入学不久,就听说王先霈老师的课讲得好,于是就“潜入”助教班听课。果然,王老师走上讲台,没有讲义,
学者档案 | 批评的智慧:王先霈先生门下求学有感 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名刚入职地方师范院校的文艺理论教师,从偏远的赣南,奔赴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师从王先霈先生。先生学养深厚、博闻强记,无论传统还是新知,皆有兼容消化之功。加之谨细求实、精凿不移的一贯
学者档案 | 王先霈学术年表 1939—1956年1939年7月2日出生于江西九江生命活水医院,1942—1945年随父母到湖口县江桥镇王广义村躲避日本侵略军,抗战胜利后返回九江。1946—1950年先后在九江翘志小学、儒励小学、
大家讲谭 | 关于《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的学术对话(下) 从第一人称叙事和现代汉语角度看《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李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这部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给我很多的启示,也引起我很多的联想。第一,这本书暗含着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这对本书的拟想读
经典重读 | 《朱熹文学研究》的前因后果 在1982年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朱熹发生关系。当时的我虽已开始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研,但只是从通行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约略了解宋代的理学家,而那些著作对朱熹都相当轻视。比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
经典重读 | 截断众流达本源 莫砺锋先生著《朱熹文学研究》初版于2000年,读者求购不得,商务印书馆遂于2023年将此书选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再版,以嘉惠学林。二十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之所以常读常新,散发着无尽的学
经典重读 | 文学本位与盛得水住 宋型文化作为高度繁荣与成熟稳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呈现出政术交争、学术抗衡、艺术会通等现象浑融一体的共生形态,身处其间的士大夫群体也被视为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伴随唐宋儒学复兴思潮的兴
经典重读 | 《野草》中被误读得最严重的一篇? 距离第一次解读《野草·好的故事》已经二十余年了,但我并没有“昨非今是”的进步,一直维持二十多年前的一点学术史认知,即《好的故事》是被严重误读了的,这种误读——时髦地说,也许可以叫作自由的读者批评吧!数
经典重读 | 李叔同文学研究之再思考 在世人眼里,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一生似乎成为一个传奇。有人曾用一首诗这样评价他:“绝代才华绝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是宗师禅法师。”李叔同(1880—1942)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在悄
经典重读 | “流散文学”的一个独特样本 本文戏剧性的缘起第一次接触多萝茜·安德森(DorothyB.Anderson)的诗歌是在2023年10月。其时,我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做美国田园诗歌(pastoral)的田野调查。行程中的一站,是新罕布
对话古典 | 一场盛大的野外音乐会 黄帝以及与他相关的故事在《庄子》中所占分量不轻,出现过三十余次。在《庄子》中,黄帝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角色,他不仅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形象出现,还在庄子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含义,象征着对自然、道
对话古典 | 从“周学道校士拔真才”看院试阅卷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选拔出的人才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第二级是乡试,选拔出的人才称为举人。第三级,包括会试、复试和殿试,选拔出的人才称为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的第一名称为
对话古典 | 韩愈与卢仝 韩愈(768—824)在政治、思想和文学上,都堪称是唐代标志性的人物。卢仝大概比韩愈小七八岁,他们都是河南人,韩愈的家乡河阳(焦作市孟州市)与卢仝的家乡济源,相差只有几十公里,地缘的亲切感当然不用说。
对话古典 | 自有仙才自不知 李商隐诗寄托深远、寄兴深微,不易解释、不好笺注,所以他就像迷宫里的诗人,其大多数诗简直就是诗谜。读李商隐诗,如同剥洋葱,层层去尽葱皮,依然不见葱心。但是李商隐诗本身有源头活水,这就是北系《诗经》和南系
经典重读 | 《朱熹文学研究》的前因后果 在1982年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朱熹发生关系。当时的我虽已开始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研,但只是从通行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约略了解宋代的理学家,而那些著作对朱熹都相当轻视。比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
经典重读 | 截断众流达本源 莫砺锋先生著《朱熹文学研究》初版于2000年,读者求购不得,商务印书馆遂于2023年将此书选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再版,以嘉惠学林。二十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之所以常读常新,散发着无尽的学
经典重读 | 文学本位与盛得水住 宋型文化作为高度繁荣与成熟稳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呈现出政术交争、学术抗衡、艺术会通等现象浑融一体的共生形态,身处其间的士大夫群体也被视为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伴随唐宋儒学复兴思潮的兴
经典重读 | 《野草》中被误读得最严重的一篇? 距离第一次解读《野草·好的故事》已经二十余年了,但我并没有“昨非今是”的进步,一直维持二十多年前的一点学术史认知,即《好的故事》是被严重误读了的,这种误读——时髦地说,也许可以叫作自由的读者批评吧!数
经典重读 | 李叔同文学研究之再思考 在世人眼里,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一生似乎成为一个传奇。有人曾用一首诗这样评价他:“绝代才华绝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是宗师禅法师。”李叔同(1880—1942)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在悄
经典重读 | “流散文学”的一个独特样本 本文戏剧性的缘起第一次接触多萝茜·安德森(DorothyB.Anderson)的诗歌是在2023年10月。其时,我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做美国田园诗歌(pastoral)的田野调查。行程中的一站,是新罕布
学会聚焦 | 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新复古时代” 一在“五四”至今百余年间的中国,文化思潮的基调是革命和新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主潮亦然。在这个以变革为基调和底色的百余年间,作为一种变调的复古,多数时候是隐性地相伴于革新的,构成一种在气势上并不
学会聚焦 | 亦古亦今之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因时代而异。王国维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样可以表述为“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问题意识”。在不同时代,问题的“真”与“伪”“大”与“小”会相对调
学会聚焦 | 从文学思潮走向文学思想史的研究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尝试回答时才发现个人的思考还是多少有些滞碍。汉语语境当中的“问题”一词可以指关键、要点,也可以指需要回答的题目或者需要解决的疑难。两者一个倾向于肯定的事
学会聚焦 | 解读上见真章 李浴洋兄命我也来谈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这让我感到惶恐,因为自己既缺少成绩,也并无迫切要讲的话。他说:每个现代文学研究者,只要关心学科发展,都不妨直抒胸臆,尽一份责任。于是只好谈一点感
学会聚焦 | “文学档案”:重绘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图景 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官方已经注意到保存档案,周朝开始设立用于保管档案的专门机构。西汉以金匾石室作为收藏档案的场所,东汉的兰台、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内阁大库,都是朝廷集中保管档案的地方。但在漫长的历史过
语文讲堂 | 《十五从军征》八十“老兵”原型探赜 关键词:老兵身份 刑徒兵 传播特征 润色加工我经常遇到一些初中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探究课,就喜欢选讲《十五从军征》。我也听过三个地域不同的老师主讲这首诗,其中两次被邀请到现场
语文讲堂 | 《侍坐》章文本关节梳理 关键词:侍坐孔子子路冉有狂狷曾晳为国以礼暮春咏归图鲜明的课感《侍坐》是《论语·先进》(下文援引《论语》内各篇,只显示篇名)的末章,为《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生动地记述了孔子(下文又称“夫子”)和子路
百家茶座 | “杂碎”随笔 一齐白石咏不倒翁诗:“能供儿戏此翁乖,倒不须扶自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我将其颠了个过儿:“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倒不须扶自起来,能供儿戏此翁乖。”这么一颠倒,由贬而褒了。拿
百家茶座 | 地震与恐惧:赵焕亭小说的地震记忆与审美感受 科学上讲,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化,引起震动。但小说文本的地震言说却体现出不同时代人们对这一灾难的理解、认知、想象及其审美体验与生命感悟。古代地震描述大多契合这一瞬时间灾难的特征,从预兆、震时
百家茶座 | “无限交谈”丛书总序 1979年,历史学家唐德刚回顾自己二十余年前为胡适做口述自传时的经历,感慨胡适与之对话的“老实”,进而提出了对于“对话”这一文体的认识——“对话”(dialogue)比“讲课”(lecture)更有价
百家茶座 | 《我的两个精神基地:钱理群访谈录》序言 我这个人喜欢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于是,就有了这本访谈录。在东拉西扯中,也自有一个核心话题:追问“我是谁”。这是一个“人”终生追问的话题,但只有到了晚年,这样的追问才有了可能与迫切性。这是近年来我最喜欢
百家茶座 | 《文学现场的真实与想象:陈子善访谈录》自序 这是一本在我的写作计划之外的书。李浴洋君主编一套颇具创意的“无限交谈”丛书,首辑就邀我加盟。对他的热诚,却之不恭,只能勉为其难。我原以为我的访谈录不多,不料搜集下来,长长短短,居然还真不少。虽然还只是
百家茶座 | 《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黄子平访谈录》后记 “访谈录”的前身是“答记者问”,是与现代报刊同时共生的新兴文体,关注的是被访者及其言论的“新闻价值”。这种文体的阅读魅力在于记者发问的单刀直入,而且紧贴时事和现实,犀利、深刻,但也可能与时俱化,迅速被
百家茶座 | 人文学的生成之境与方法 感谢“无限交流”丛书主编李浴洋和山东画报出版社,使我能有机会以访谈录的形式编这样一本小书。以答问形式形成的文字与学术写作有很大不同。访谈的特点,在于对话性和直白性,重心不在观点的阐释和论证,而更多是面
百家茶座 | 学问里的家国情怀 一王宁先生的《学林追远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引自该著者,只标注页码)结集出版了,她在“后记”中说,这些文字写于1983—2021年间。我读到的第一篇《既往对未来的召唤》a是在1996年
百家茶座 | 扬之水《问学记》:如烟往事忆旧人 在阅读扬之水《问学记》之前,我时隔五年再次搜出康震在《百家讲坛》讲授的“唐宋八大家”系列讲座视频,尤其是重点听了欧阳修的专题。对欧阳修生平稍有了解即可知,其四岁丧父,多亏有堪比中国古代三大“贤母”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