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024年第9期

散文

散文2024年第9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

目录

| 重返母语

重返母语。难道你不在母语里吗?如果不在,你又在哪里?在母语里,就是在故乡里,在浓郁的乡愁里。故乡、乡愁,如果我们离开了它、剥离了它,就得以获得一份疏离后的情感,比如游子,比如没有了故乡的人。而每天都待

| 城西草

芒草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和德富芦花都认为,芒草刚抽穗的时候最好看。清少纳言说,秋冬时芒草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像一个人沉湎在往事之中,但她不喜欢这种样子。而我却觉得芒草就应该属于秋天。深秋的萧瑟荒凉中,沟沟畔

| 荒原上的守候

一醒来时天已放亮,车已行驶了四百多公里,到达南部纳兹卡小镇外的小机场。小机场和小镇的周围是荒原。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是在很久以前的大学时代,据说在遥远的南美洲荒原上,不知是谁留下了许多巨大而神秘的线

| 黄孙氏

一黄孙氏活到将近九十岁的时候,突然就变得不像她自己了。她以前是个多安静的人啊。那时候,丈夫训斥她,她不回应;儿女嘲笑她,她不分辩;就连后来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整天在她的小院里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她也

| 滁州行脚

一一行人走着走着,就走成了数行人。像云朵一样散漫,如溪流一般分道。我对李震说:你们从琅琊寺回来后路过白鹭山庄时,喊我一声,我在这里晒太阳,等你们。李震身上揣着退伍军人伤残证,到哪个景点都不用购票,一出

生活志 | 旧时黄梅

像浆果一样多汁蝉鸣初起,天气预报上显示本地空气湿度大多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时接近一百了。我们是行走在陆地上的鱼。午后两三点钟,风刮起来,墙头陈年的蜘蛛网被刮落在桌子上。哐啷,雷声在庭前两丈远的地方炸响

生活志 | 同学之忆

人从什么时候有记忆,每个人或许有所不同。上幼儿园的三年,我还记得以下片断:大沽路幼儿园坐落在我家楼下,出门就到;推开窗便能望见幼儿园那不大的操场上,滑梯、转椅等游艺设施齐全;为做早操,操场上配备过一架

生活志 | 琢磨六记

琢磨教授宝笑眯眯地对大家说:我不害怕被琢磨。说这话时,他温暾、儒雅且安静,一直带着笑,那种笑是可控制的、随时能喊停的。当然,他肯定知道人类是经不起琢磨的。明明知道经不起琢磨却不怕被琢磨,我觉得他有一点

生活志 | 蚯蚓爬上处方

字如其人的说法,我很喜欢。想想,也喜欢。字漂亮,人跟着漂亮。十七岁的课堂上,内科老师在台上讲解左心室右心房,目光黏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我在他的眼皮底下练钢笔字,临的是田英章的。内科医生是军医出身,估计没

闲话 | 分手帖

分手的体面灶膛里的火一旦熄灭,便是冷锅冷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纵使有三生三世的等待,当令花朵,也会一夜凋敝。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一别,就是一生。感情的世界,也许就是这样,两个人一旦分开了,可能

闲话 | 老杨树

把守在村东头的老杨树是一个分号,把村庄与田野隔开。老杨树的具体树龄不详,牛腰一样粗的树干裹着岁月的浓厚包浆,村里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看着长大的。树活得久了,就不由自主地活出了意想不到的境界。村人眼里

闲话 | 市声

读周作人《夜读抄》,其中提及读到一册近人所编《一岁货声》,有光绪丙午年(1906)序,记录一年中北京市上叫卖的各种词句与声音。读时一面想着竟有人专门作这样的书来记录市声,令人诧异又感佩,一面又不禁唤起

看·听·读 | 斯美塔那与《伏尔塔瓦河》

那年去布拉格,我发现每当阳光洒向布拉格万紫千红的屋顶时,整个城市都显得金光灿烂。金色的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首都,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河上的十八座大桥,将河两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连成一体。

看·听·读 | 慕汪斋琐记

风落帽读张岱《陶庵梦忆》,“噱社”一篇,记到仲叔善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等人结“噱社”,社员聚会时每每笑声不断。一次聊到读书作文,说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老年读书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

行旅 | 敬惜字纸

村子是个老村子,枫杨是棵古枫杨。树下的石塔呢,看上去也颇有些年头了。从地面到塔顶,大概四五米高的样子,塔身是麻石材料建成的。大概村人们也懒得再起炉灶,在建塔的时候就直接于塔身的石料上刻石成联。塔不大,

行旅 | 西流

荒原上的守候河口镇的一位民间收藏馆“馆主”说:信江水自东向西流。这对满脑子是大江东去的人来说,虽算不得语出惊人,却的确有小小震撼。其实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局部的河流各种走向都是有可能的。在赣东北就有信

专栏 | 粹的构造

漫游者的夜歌2017年冬天到法然院去拜谒谷崎润一郎墓时,根本没想到去看看九鬼周造——其实,他就葬在谷崎润一郎的旁边。这两位在法然院作邻居的男人,渊源颇深。他们两人从高中(第一高等学校)到大学(东京帝国

专栏 | 喜雨札谭

上元二年(761)春,入住成都草堂已经一年有余,在一场细腻入微的夜雨中,杜甫写下了传世名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