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025年第3期

散文

散文2025年第3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

目录

解释与重建 | 书与城市

书的“敌人” 一本书的作用,只在它的限度内产生。书本始终存在着自己的边界, 有着自身的边际效用。任意贬低或夸大书本的作用是同一件事情,是将书毁于一旦,也将导致人的无能。 泛泛而论书本给人带来的好处, 虽然必要,未必就充分,更无法触及书的根本...

解释与重建 | 上杭之夜

一 顺治初,福建已被清朝控制,而南明残余势力则不断袭扰之。时天下将定未定,战乱持续,民生维艰,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都无暇顾及对书籍的控制。“禁书”这个后来乾隆朝经常被提及的话题, 在当时几乎是不存在的。却有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汀州上杭县的官...

解释与重建 | 巨石阵:史前艺术漫步

一 第五次去英国, 借游走英格兰南部之机,我实地接触史前巨石阵。南英巨石阵是人类最早的大型建筑之一, 我思考的问题是———巨石阵是艺术作品吗? 第一次得知巨石阵是十多岁, 一本科普杂志上写到巨石阵是四五千年前的神秘建筑,无人知道它是什么,也...

解释与重建 | 鬓有丝集

直教人世间情分难了 旧文《和画在一起》,当时没保存,今天重见。算起来,该是二十年前写与发表的。文中所提我的两位恩师,都已归道山。留着我辈,在尘中丢魂。文中有段文字,谨录如下——— 两位老师是许寅和萧丁。当年许寅教我多看《聊斋》,说尤其是“异...

解释与重建 | 母亲

母亲,九个月前,走了。 母亲出生在洛阳老城贴廓巷。外爷外婆不会想到,她自己也不会想到,以后会去了中原人认为的荒凉之地。母亲去西北,是因为父亲。问母亲,怎么就跟了他。母亲说,人家介绍的,我没看上,不好意思,等着他说。可他没说。 父亲去西北,稀...

解释与重建 | 枪

我确实见过真正的枪,我的一位幺爷在大城市当工人,退休后回到乡里,带回了一支长长的火枪, 把它放在门后藏着,他的房间从不让小孩进去。无事时,他就扛着火枪对着天空打鸟,一声脆响,几缕黑黑的烟雾从枪管里冒出。天空有时掉下一阵风,对他进行嘲笑,有时...

解释与重建 | 看他们点起了火把

我只坐在阴影处, 看他们点起火把玩游戏。 如果我将它称作“游戏”,可能有人会不高兴。他们纠正错误的决心无时无刻都不松懈。 午后这么热的阳光中, 他们就开始演练,为了晚上天黑时举办的大型篝火晚会,顶着烈日练习。 劈叉,扭腰,摆屁股,有节奏地高...

生活志 | 且慢

父亲总是煨。蹄髈、蹄爪、筒子骨、五花肉……通通一煨了之。 一向不服输的父亲还是服了老, 八十多岁的人,没了力气,光剩下脾气。子女都不在身边, 他只能把脾气撒在这些肉骨头身上。山中柴火,老来光景,父亲能用一块炭烧云将石头煨得稀烂。 我隔周进山...

生活志 | 面色

一 我所在的城市由南往北, 有一种面貌上的渐变。南北关系似乎有某种秘密,从宏观到细节,都存在这种微妙而深刻的关系。向南,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因为阳光正在村庄的南方。这当然只是某一片平原的局限认知,但在我生长的水土上,它似乎又是金科玉律。缓...

生活志 | 小明同学

初中同学中有两个人, 名字怪怪的,人或有“异禀”,一个叫天明,一个叫灯明。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响亮的名字多为“向东”“卫红”之类,而课本上小学生的通用名也还很亲切,男生多是“小明”。 天明、灯明都是男生。天明家在小河南面,老宅,黑漆漆的堂...

看·听·读 | 赠书与买书

赠书的题签 收到赠书,总是先看看有无题签。因为它既是一种友情的象征,也是给人激励的砥石,尽管在有些人看来它不过是一种秀才人情。 题签各式各样,最能见出赠书人的心迹和襟怀。 北京罗尔纲先生,许多年前赠我《绿营兵志》,扉页上书:建辉同志教正。罗...

行旅 | 衙前井

衙前井又名尚书古井, 因南宋时村里出了一个兵部尚书曹彦约而得名,是“星凤楼八景”之一。 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尉、桂平军录事参军,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围安陆,曹彦约招募乡勇,在渔民配合下,...

行旅 | 漩涡镇

汉江到漩涡镇段,江岸边只有我一个人。 面包车从汉阴县城出发, 就发出老牛耕地般的嘶吼声开始爬坡,然后,一头钻进秦岭的褶皱里,缠绕,盘旋,上升,像架没有螺旋桨的直升机。然而路况很好,许多急速转弯处, 路的外侧, 栽满了水泥浇筑的护桩。护桩上密...

闲话 | 树下二记

一棵构树,还有一棵枸骨树 几乎每天都要经过那棵构树, 它长在我总要经过的运河路边。这是一棵孤零零的树,周边再无树比它更高,它身下是一排低低的枸骨树,满身的尖刺,鸟雀也不往上落脚,所以俗称“鸟不宿”。“鸟不宿”这个俗名比“枸骨树”这个名字更恰...

闲话 | 桐树、桐油和童便

桐子树 “你晓得不? ”见到每个来食堂吃饭的职工, 炊事员何老禄都要高兴地告诉一遍:“‘肖大学’要调到万县市罐头厂去了!他专门学的‘拿味’。”万县,当时是地区行署所在地,管辖包括我们云阳在内的一市九县,是我们眼里的大城市。 “还‘拿味’? ...

闲话 | 青草的气息

我第一次闻到青草强烈的生命气息是在五岁或者六岁时———那是一些已经被割下的青草。 时间大约是七月,因为天气已经热了,所以住在船上靠几张芦席遮挡阳光的我们,更加感到闷热。于是父亲割了一些已经长得够高的青草, 在船停泊的岸上搭了一个只有顶没有墙...

闲话 | 春食于野

春食,是南方人的说法,北方虽不这样讲,也有专赶春天才吃的吃食。 南方春早,草花烂漫,应季的春卷、春团、春糕相时而生,尽管主料都是面皮米团之类,但点缀和包裹的却是地道的春天。如春卷以野菜为馅, 春团则以春季最鲜嫩的艾草、春笋或者鼠曲草等植物的...

行旅 | 衙前井

衙前井又名尚书古井, 因南宋时村里出了一个兵部尚书曹彦约而得名,是“星凤楼八景”之一。 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尉、桂平军录事参军,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围安陆,曹彦约招募乡勇,在渔民配合下,...

行旅 | 漩涡镇

汉江到漩涡镇段,江岸边只有我一个人。 面包车从汉阴县城出发, 就发出老牛耕地般的嘶吼声开始爬坡,然后,一头钻进秦岭的褶皱里,缠绕,盘旋,上升,像架没有螺旋桨的直升机。然而路况很好,许多急速转弯处, 路的外侧, 栽满了水泥浇筑的护桩。护桩上密...

闲话 | 树下二记

一棵构树,还有一棵枸骨树 几乎每天都要经过那棵构树, 它长在我总要经过的运河路边。这是一棵孤零零的树,周边再无树比它更高,它身下是一排低低的枸骨树,满身的尖刺,鸟雀也不往上落脚,所以俗称“鸟不宿”。“鸟不宿”这个俗名比“枸骨树”这个名字更恰...

闲话 | 桐树、桐油和童便

桐子树 “你晓得不? ”见到每个来食堂吃饭的职工, 炊事员何老禄都要高兴地告诉一遍:“‘肖大学’要调到万县市罐头厂去了!他专门学的‘拿味’。”万县,当时是地区行署所在地,管辖包括我们云阳在内的一市九县,是我们眼里的大城市。 “还‘拿味’? ...

闲话 | 青草的气息

我第一次闻到青草强烈的生命气息是在五岁或者六岁时———那是一些已经被割下的青草。 时间大约是七月,因为天气已经热了,所以住在船上靠几张芦席遮挡阳光的我们,更加感到闷热。于是父亲割了一些已经长得够高的青草, 在船停泊的岸上搭了一个只有顶没有墙...

闲话 | 春食于野

春食,是南方人的说法,北方虽不这样讲,也有专赶春天才吃的吃食。 南方春早,草花烂漫,应季的春卷、春团、春糕相时而生,尽管主料都是面皮米团之类,但点缀和包裹的却是地道的春天。如春卷以野菜为馅, 春团则以春季最鲜嫩的艾草、春笋或者鼠曲草等植物的...

生活志 | 且慢

父亲总是煨。蹄髈、蹄爪、筒子骨、五花肉……通通一煨了之。 一向不服输的父亲还是服了老, 八十多岁的人,没了力气,光剩下脾气。子女都不在身边, 他只能把脾气撒在这些肉骨头身上。山中柴火,老来光景,父亲能用一块炭烧云将石头煨得稀烂。 我隔周进山...

生活志 | 面色

一 我所在的城市由南往北, 有一种面貌上的渐变。南北关系似乎有某种秘密,从宏观到细节,都存在这种微妙而深刻的关系。向南,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因为阳光正在村庄的南方。这当然只是某一片平原的局限认知,但在我生长的水土上,它似乎又是金科玉律。缓...

生活志 | 小明同学

初中同学中有两个人, 名字怪怪的,人或有“异禀”,一个叫天明,一个叫灯明。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响亮的名字多为“向东”“卫红”之类,而课本上小学生的通用名也还很亲切,男生多是“小明”。 天明、灯明都是男生。天明家在小河南面,老宅,黑漆漆的堂...

专栏 | 首尔咖啡处处

犹如紧绷的阳光 前些年的一个晚春去了首尔, 从主街上看,跟其他现代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当时刚看完《请回答1988》不久,我想去看看双门洞。当然,并没有真的双门洞,那是那部电视剧在片场搭出来的一个街区布景,它代表着主街背后的老街,是普通首...

专栏 | 缝缝补补好习惯

作为古老的修补术,锔瓷是给破碎和死亡一个机会,让人感到“原来极坏的事也可以挽救”。或许仅凭这点,这门技艺就不会消失,生命系统的设置里哪有随随便便获得重生和破镜重圆的机会呢? 回天乏术·因爱重生 一只杯子失手落地,破碎的声音不需要多...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