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读 | 一盏蜂蜜 邓雅心,现居重庆。作品散见于《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界》《飞天》等刊。出版小说集《母亲在左,我在右》,获第六届巴蜀文学奖。1黢黑的晚上,没有月亮,也没人会去看三十晚上的月亮。杨家场
首读 | 所到之处,无不卑微 我的小说总是很难让人读下去,写得一点也不精彩,故事也没有强烈反转,因为我从不追求故事“热不热闹”,而是追求故事的内涵。这个故事原型来自一部纪录片《大寒之后》,在我的家乡,挑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职业,他们
首读 | 苦的甜 评论:王继军,笔名王咸,《收获》编辑,著有小说集《去海拉尔》等。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好像是在自由来稿里看到一部小说,叫《母亲在左,我在右》。题目很独特,一下子就看进去了。主人公是个青春期延长的女孩,一步
短篇小说 | 大雨将至 王明明,1986年生,现居江西抚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9届高研班学员。小说见于《花城》《山花》《青年文学》《长江文艺》《芙蓉》《长城》等刊,出版小说集《舞翩翩》《风筝知道天空的颜色》。1
短篇小说 | 赵小敏的梦想 董子龙,洛阳人,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朔方》《延安文学》《海燕》等刊。中篇小说《扶贫镇长》获全国“长江杯”小说大赛一等奖。一城关镇黑王村的个体运输户赵小敏心里有了最大梦想,他想停下手头上经营多年的
中篇小说 | 白猫 曹海霞,1975年生,河南巩义人,现居郑州。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作品见于《人民日报》《中华文学选刊》《中国妇女报》《郑州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小说集《流莹集》。1我有点后悔变成
纸贵 | 住院记 叶灵,河南灵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文艺报》《湖南文学》《山花》《四川文学》《黄河文学》等,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获首届延安文学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等。出版散文集《秦淮水骨》《耳
纸贵 | 人间清影 万志敏,1969年生,洛阳嵩县人,出版散文集《生喜欢心》《积健为雄》《好风相从》。一多年以后,通过零星资料、故老闲话,特别是一本薄薄的《警堂杂记》,我慢慢地勾勒出了李警堂先生的大致轮廓。轮廓,只能是轮
纸贵 | 奇妙之旅 虢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野孩子 木槿花》。我深深地迷恋着这片神奇的热土所塑造的青色精灵。每当万籁俱寂,我从睡梦中醒来,起身下床,穿越客厅,我都祈望自己能听到书架上它开片的声音,虽然我知道
纸贵 | 卜居洛阳城 杨道宾,作品见于《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报刊。老家在宛东农村。小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社旗县城。对洛阳的概念,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我的老家赊旗起义,在洛阳建立东汉王
纸贵 | 父亲 张伟,洛阳文学院特约创作员,有作品发表于《牡丹》等刊。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赤脚医生。一生勤奋好学,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尊老爱幼,品德高尚。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62岁。但他给我们小山村留下了太多佳话,
咏絮 | 李昌鹏的诗 李昌鹏,20世纪70年代末生于湖北潜江,在《诗刊》《天涯》《山花》《大家》《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发表作品若干,有诗作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选载,作品曾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咏絮 | 龙门(外四首) 龙门这里再伟岸的身姿也不如一块石头坐化成佛静思    打坐在二千多个石龛里召集人间凡心一条河带走了前世和今生只留下空明和一湾浅笑那个女子在阅尽人间繁华后转身向善一尾鲤  在黄河
咏絮 | 未名海(组诗) 渔民我曾倚靠于一块沉默的石头涟着云下的渔村,静静聆听海浪在沙滩上吻下清晰的纹路大雁与晚霞踏浪而来点亮灯塔让迷茫的航程,离浩渺之海近一点、再近一点——早已习惯,用一张网捕捉海的消息打捞腥腥的气息和咸咸的
咏絮 | 短诗集束 一江春水的记忆(外一首)长江还是那条长江只是江岸常常有细微变迁春天还是那个春天燕子归时,春如约而至水可能还是巡回的水云蒸霞蔚,化为雪水奔流站立南岸,望一江春水我可能还是咏春的那位诗人只是穿越千年,忘却
洛阳故事·新安篇 | 桃花盛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已经不止一次到过小沟村了,但是每年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我总是会不由自主、魂牵梦萦地惦念着小沟村,惦念着这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小沟村,地处新安县青要山镇西北部,单从地名来看,这是一个
洛阳故事·新安篇 | 五月樱桃红 1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每到五月樱桃就红了。姨家院子外的小河边,种着三棵樱桃树,当布谷鸟在天上鸣叫的时候,姨就会叫人捎信来:樱桃红了,快来我家吃樱桃吧。于是,我就会跟着妈妈和姐姐,到十几里外的姨家去摘樱
洛阳故事·新安篇 | 雨润青要山 1一夜骤雨敲窗,清晨春阳明媚、碧空万里。莫非天公知晓我们要到青要山去,才落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去青要山,能有一场雨铺垫,这该是多大的幸运和福分。山会因雨而青翠灵秀,人会因雨而聪慧通透。但凡景区,若要
新蕾 | 桂花雨 赵士喆,2000年生,洛阳师范学院本科在读,曾在《牡丹》杂志发表作品。一数年后,当林泳成再次回到那片饱含记忆的土地上时,那里的房屋早已被粗壮的杂草所覆盖。风在他的耳边喃喃低语,不断轻抚着他枯黄且沟壑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