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2024年第4期

月读

月读2024年第4期

月刊 时政综合

简介

《月读》杂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目录

专题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一、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的哲学基础:一元和合与

遗产 | 汉朝文运与蜀学勃兴

西汉王朝统一全国之后,积极发展经济与文化,特别重视教育与读书,由此而日渐兴旺繁荣。当时的蜀地就涌现了很多秀冠全国的文化精英,其中既有笔力雄健的文豪,又有学问深厚的大儒,还有卓尔不凡的高士。汉朝文运的兴

遗产 | “历史之遇”中的青花瓷:明初宫廷与世界相遇

琳琅满目的文物展品中,青花瓷当属备受瞩目的一类。青花瓷是中国先进制瓷工艺与西亚独特釉彩颜料及审美意趣的完美结合,自唐代初创,元代复兴,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享誉世界。青花工艺是将蓝青色图样绘于天然白泥坯

经典 |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

经典 | 不可犯而偏犯

嘉祐中a,将修东华门。太史言b:“太岁在东c,不可犯。”仁皇帝批其奏曰:“东家之西,乃西家之东;西家之东,乃东家之西。太岁果何在d?其兴工勿忌。”注释:a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b

经典 | 消逝的钟声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

读史 | 《史记》中的科学思想

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思想无处不在。《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其中《历书》《天官书》《扁鹊仓公列传》等篇章

专栏 | 牝鸡无晨:太后诏令如何终结曹魏

齐王之废与高贵乡公之卒是司马氏代魏的标志性事件。齐王谓曹芳,高贵乡公即曹髦,他们是魏明帝曹叡之后的皇帝。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朝政,至他的长子司马师掌权,废曹芳而另立曹髦为帝。不久,

专栏 | “广陵散绝”的教训

“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字叔夜,224—263)堪称天才,享年仅四十岁,却是大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养生家,不折不扣的一代名流。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被杀前特别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再

专栏 | 《周礼》“六廉”的为政智慧

传统政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周礼》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详细描述

生活 | 《茶经》解读(二)

原文:野者上,园者次。按:《茶经》中的“野”字属于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茶树的生长环境,也描述了茶树的生长状态。首先,生长在山野中的茶,品质确实更高。野,自然离人生活的环境较远,多是高山幽谷。园,自然离人

汉字 | 说“口”

口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口”字既简单又常用,却也有一些讲究。从字形上来看,由甲骨文到楷书,“口”的字形一直比较稳定,描画的都是人嘴张开的样子。从意思上来看,“口”最初是指人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也就是嘴

汉字 | 银幕≠荧幕

“银幕”一词是英语silver screen一词的直译,起初指的是货真价实涂了银(silver)粉、供投映放大影像的幕布。涂银粉是为了增加幕布的反射性,使投映的影像更加明亮和清晰。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

闲谈 | 宋人诗云“读书不求官”

在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不过,同样从这条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苏轼,却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其背后当存在社会变化的潜流。苏

闲谈 | 读书有味聊忘老

近读《剑南诗稿》,是后几卷,发现关于读书的诗颇多,都是放翁七八十岁所作。晚年得闲,读读古书,消遣时日,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放翁晚年,贫病交加,老态纵横,他却说:“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岂知鹤发残

闲谈 | 书犹药也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想,“书犹药”,还因书的脾性与中药的脾性神似。中药性子慢,擅长不动声色不温不火地从根上溯源祛病,因此疗程长。喝一剂中药就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只出现在传说或文学作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