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22年第4期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2022年第4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目录

本期头条 | 北疆觅路人

田野调查者的写作,现在多起来了。我对于这类文本,一直很有兴趣。我国的考古笔记,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1927年,北大的徐旭生写的《徐旭生西游日记》,大概是最早的田野调查记录之一。这是新知识人学术

本期头条 | 追寻活着的鲁迅传统与汉语文脉

在对话结构中把握鲁迅李浴洋(以下简称“李”):孙老师,刚过去的2021年是鲁迅诞生140周年。您是资深的鲁迅研究者,也是鲁迅研究界的领军人物,或许我们的访谈就从您近年的鲁迅研究开始吧。去年您出版了《在

本期头条 | 博物馆内外:孙郁和他的鲁迅研究

一读孙郁先生(以下称“孙郁”)的文字,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拟画他的面貌:什么样的作者,才能写得如此汪洋恣肆、激越飞扬。及至见了他本人,便欣然于契合:面貌和言谈,与他的文字一样热情、激昂、温润。在当

本期头条 | 郁于苦行,兴于惊

倘以一言表达对孙郁先生文字的至深印象,或只能是“非一个‘苦’字了得”。数年前初读先生的首部鲁迅研究专著《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或受学识所囿,尚不能深解其精神的真昧,尤记得从这部标志着先生学术起路

本期头条 | 孙郁学术年表

1985年在《当代文艺思潮》第一期发表《张贤亮——当代文学的理性主义者》。考取沈阳师院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忠舜先生。1986年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感性超越的理性困惑》。因王忠舜先生逝世,转至

大家讲谭 | 读书问学四十年

谢思炜,1954年生,北京人。唐宋文学及文献研究专家。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唐宋诗学论集》《唐诗与唐史论集》等 整理点校出版《杜甫集校

大家讲谭 | “五四”与现代性建构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出现翻译的文化研究转型,即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翻译研究。简言之,就是将翻译作为一个文化阐释和文化塑造的手段加以研究。在前提上,它打破了原著中心论的传统。也就是说,翻译的移植并不

大家讲谭 | 少一点油滑钻营,多一点诚恳率真

张定浩,《上海文化》副主编。著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批评的准备》《爱欲与哀矜》《无形之物》《孟子读法》,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译著《我:六次非

大家讲谭 | 重读《青年必读书》

按语: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由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新视野——研究生学术素养系列讲座”在2021年10月—

大家讲谭 | 鲁迅小说中的“次级文本”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鲁迅无疑是被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作品都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和阐发。从研究现状来看,有些作品显然更受关注,讨论更热烈,知名度也更高 另一些作品虽然偶尔也会被谈

大家讲谭 | 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秘诀”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鲁迅自评说:“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什么是“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是针对翻译的小说而言的,恰恰是与“翻译的”小说同时出现的“创作的”短篇小说,与传统

大家讲谭 | 重审九十年代文学

“重审九十年代”与“重返八十年代”:差异与问题“重审九十年代”和兴起于21世纪之初的“重返八十年代”,共享相似的思路和方法,但两者仍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问题意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随着它的结束就终

大家讲谭 | 转折时代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1937年在延安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并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转折时期,新华书店担负着通过出版、发行等建设新中国文化的

大家讲谭 | 作为复数的“真实”

刘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展现了宇宙中两个不同文明的语言观念:字幕:我们仔细研究了你们的文献,发现理解困难的关键在于一堆同义词上。伊文斯:“同义词?”字幕:你们的语言中有许多同义

经典重读 | 《摽有梅》:收梅歌

《诗经·召南·有梅》原文是: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明金九畴《咏·有梅》云:“三三五五落花砖,梅子倾筐伴我眠。

经典重读 | 《太上感应篇》:从神效到失效

关键词:《太上感应篇》 《红楼梦》 《子夜》 贾府二小姐迎春 吴家四小姐蕙芳一很多人都知道,茅盾先生能背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于是,不少学者研究《红楼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子夜》的影响。

精神肖像 | 我的外公王伯祥

20世纪90年代初我对工作已经倦怠,未到“知天命”的年龄已经准备退休了。没公事,想方设法溜回家,练大字,习国画,不亦乐乎。斗室无案,小书桌上堆满的书、稿、纸、帖。一日,写条幅,拉纸!砰地一声,有物落地

精神肖像 | 回忆陈布文

郎郎希望我能写篇关于他们母亲陈布文的文章,可惜时间太久远,没有多少细节留下,大部分往事都已经消逝。我觉得自己难以胜任,只能试试。我在整理和寥寥旧居里的杂物时,发现过一张陈布文的画像,据说是中国最好的素

作家作品 | 路遥与吴天明

关键词:路遥 吴天明 张弢 西影引言路遥(1949—1992)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精神高标,他从中国西北最贫瘠、最荒凉的大山里走出,登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的传奇人生中,曾经遇到许多热情仗义的朋友,获

作家作品 | 叙述是人性的探访与故事的设计

关键词:夏商小说人性演绎故事设计叙事学读夏商小说,会让人觉得小说是设计的作品,夏商就是一个情节设计师,或真正的小说家就是一个情节设计师,他就是在纸上沙盘推演着人性的各种面相和人生的各种可能情境。一言以

语文讲堂 | 鸡鸣喈喈,韵味深长

关键词:李渔 《鸡鸣赋》 韵味深长李渔(1611-1680)以小说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名世,但事实上,他的有关散文也写得相当出色。林语堂在《再谈小品文之遗绪》一文中就深刻地指出:“笠翁善用个人笔调,叙述

语文讲堂 | 历史的误会,必须彻底纠正

21世纪初,《名作欣赏》发表了我的万字长文《杜甫〈登高〉诗指暇与写作时地考辨》,此文发表后,引起了重要反响与学界的普遍关注,自那时至今又已二十年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杜甫《登高》——诗的本来面目已

百家茶座 | 《行路难》:一首歌诗的历史

就文化传统而言,我国古代有诗,有歌,有歌诗,但是,没有“诗歌”。所谓“诗歌”,是一个从日本输入的近现代诗学概念和文体概念。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行路难》,古人或称诗,或称歌,或称歌诗,却没有称诗歌的。

百家茶座 | 近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

上周二,复旦大学萧乾教授在汇丰银行,面向中英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的成员发表了题为“最近二十年的英国小说评论”有趣的演讲。协会主席、驻上海总领事奥格登(A.G.N.Ogden)先生主持会议。萧乾教授的演

百家茶座 | 生命的化石

出文集出全集,是对人生的总结,是心血的结晶。莎士比亚有言:延续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生育后辈,二是留下著作。草木留根,莺雁留声。人生如白驹过隙,谁人不想垂名青史活出人样?衣带渐宽终不悔,赢得生前身后名

百家茶座 | 一代知识精英的生命历程和精神成长

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是非常艰难的写作。人的一生,纷繁复杂,选取什么,不选取什么,记得住的,记不住的,一旦它们进入文本,便成为白纸黑字的历史存留于世,而那些因各种原因被遗忘在文字以外的曾经的生命,也将在

百家茶座 | 《朱自清和他的朋友圈》序

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一直未得与其地位相称的研究,按照水泊梁山那样排新文学诸家座次,朱先生当位列天罡,近于豹子头林冲。其文学批评,目光高远,评断精慎,发义深微,聚焦于文学性与历史性,

百家茶座 | 独立豪气壮 开笔景象来

赵建功,别署二独堂。1956年生,祖籍山西河津,现居太原。编审,书法家。197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中学生文学》主编、语文报社副社长等职。现代人最难实现的“桃花源”

编辑手记 | 争夺记忆

近年来,“读人”类文章(相对于我们杂志传统的“读经典”类文章)成为我们杂志的重要内容,每期头条至少有两篇文章是写当期年谱谱主的,或评述其学术,或记述其为人 “大家讲谭”栏目下,也经常会有人物访谈,而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