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志2024年第5期

文史杂志

文史杂志2024年第5期

双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文史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的通俗文史读物,让历史告诉今天与未来。

目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新中国诞生的文物见证

摘 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签名册、两易其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个不同版本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几组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珍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金陵破晓前夕

摘 要:南京解放前夕,南京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统战与情报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为里应外合解放南京作出重要贡献。民革、民进等民主党派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参与收集

巴蜀文化 | 试论三星堆古国消亡于瘟疫

摘 要:位于长江上源、文化绵延发展两千年、集古蜀文化之大成的三星堆遗址,自上世纪发现以来,震惊世界。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三星堆之谜,孜孜以求破解谜底。其中三星堆突然消亡之谜,各有所据,说法不一。不过,以三

巴蜀文化 | 成都别号“龟城”引发的思考

摘 要:除《辞源》外,其他工具书都没有对“龟城”作出解释。成都得名“龟城”来源于神话小说《搜神记》。此外,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也有关于“成都”得名“龟城”的记载。成都号“

巴蜀文化 | 试论青川出土商周四孔玉刀的历史价值

摘 要: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在古代属于“巴国”的势力范围,与蜀国、楚国以及中原地区的秦国都有交往。在青川出土的商周四孔玉刀,对于印证相关史事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青川;玉刀;历史价值一、玉刀的历史演变

文苑漫步 | 《三台》衍生题名论略

摘 要:乐府诗通常题名固定,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异、衍生等情形。创制于北齐的乐府曲调《三台》,在流传过程中就出现了题名的衍生。总体看来,唐后《三台》的衍生题名,以词、曲之名为多,诗歌之名较少,

文苑漫步 | 中国古代的咏梅诗

摘 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出现“梅”,南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咏梅诗,其中亦不乏堪称惊艳的千古名篇。通过品读南朝、唐、宋、元、明、清的部分咏梅佳作,能够感受不同诗

文苑漫步 | 赤壁涛声与夔门壮浪的千年激荡

摘 要:被誉为“千古宋词第一名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现代学者兼诗人赵义山在青年时所作《念奴娇·舟过夔门》则将苏词中的雄豪之风作了进一步发挥。风华正茂正值青年奋发时期的赵义山

艺术长廊 | 晋碑原拓《墓府兰亭》传奇

摘 要:《兰亭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但世传《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原稿争议颇多。经比对研究,黄埔老人所藏《墓府兰亭》是晋碑原拓,与西安藏《兰亭序》、台湾藏《兰亭序》为同一祖本。该拓片经宋代胥九鼎、雷简

艺术长廊 | 1921-1930年:公孙长子沪上书法活动考

摘 要:1920年公孙长子由于所属革命军内部矛盾被迫离开军旅,次年,正式落身上海,开启长达10年较为稳定的沪上生活。其间他虽仍间断参加革命活动,但大部分时间已专门从事书法研究、交流以及鬻书等活动,并逐

艺术长廊 | 张大千青城艺缘(下)

摘 要:张大千先生的青城艺缘所涉,今人多因爱之切而传误多。其青城艺缘之初始,距今已时隔数十年;又因其艺术生涯的博大而牵引繁杂,并逢世变多故而南北辗转等缘故,各家之说,往往述见不一。但根据张大千信札、画

艺术长廊 | “怂”与“sóng”

近些年,常常听到sóng了,电视屏幕和报刊上不时见到“怂了”和“了”的词语。那么,到底该用“怂”还是“”呀?粗一想,发觉字音弄错了:口头说着sóng了,写出来的却是读sǒng的“怂”字;再细寻思,发觉

艺术长廊 | 四川抗战美术一隅

摘 要:《新新新闻》是全民族抗战时期成都十余家报纸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所办美术副刊有漫画专版《每周漫画版》《一周漫画版》《四川漫画》与美术理论专版《四川美术》《新艺谭》。美术副刊的创办展

文化透视 | 先秦儒家劝学论

摘 要:先秦儒家劝学思想以孔子劝学论最原始本真,《吕氏春秋·劝学》最进步。温习《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吕氏春秋》等经典篇章,辨其异同,可知先秦儒家劝学初为修养自身道德,后成“建国君民”大事,

文化透视 | 浅析大禹文化符号的形成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与历史养成,是各民族强烈文化归属感的标识,也是对外展示中华民族良好形象的重要标识。大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始祖。大

文化透视 | 修身养性,有胆有品有才智

摘 要:四川谚语普遍推崇德行修养,希望人们都做一个有志向、有胆识、品行好、才智高、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谦逊谨慎的人。古代蜀人“多悍勇”之辈,四川谚语传承下了这种勇气和胆识。与此同时,谚语推崇君子,否定

史坛纵论 | 宋代“白衣会”考述

摘 要:“白衣会”的仪式活动以“僧仪”为基础,融合了更多传统的地方集体性活动。在宋代,“白衣会”的数量显著增加,但各组织仍保持分散和独立的结构,并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之间存在横向联系。类“白衣会”组织主要

史坛纵论 | 论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拖”死

摘 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规划了夺取中原,“兴复汉室”,恢复社会安定的正确策略。荆州之失与夷陵惨败,大伤了蜀汉元气。诸葛亮惨淡经营几年后,从原作为偏师以呼应的秦川出兵进行北伐。从第四次北伐开始,诸

史坛纵论 | 和璧之痛

《韩非子·和氏》载有一则“和氏泣玉”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史坛纵论 | “三苏”家风及其家国情怀成因试探

摘 要:眉山“三苏”家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三苏”家风除了有传统的孝、悌、仁、爱、勤劳、努力、耕读传家之外,还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三苏”的作品,都显示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关注。三百年来

史坛纵论 | 从禅宗词语“合杀”到方言俗语“煞角”

摘 要:“煞角”,多分布于西南官话区,属方言口语词。追溯词源可知,该词前身为禅宗词“合杀”,经演变发生同素异序,亦多异体。基本义为“结局、结果”,后经世人高频使用,又引申出结束、买完、剩下的、最后、完

史坛纵论 | 《世说新语》评鉴(三)

摘 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文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

史坛纵论 | 对稻作文化与商代文明的新探讨

摘 要:郭静云教授研究中国上古历史,认为稻作农业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关键性作用。她在新出版的著述中,对长江中游的考古遗址、商代青铜文明、上古神兽与信仰观念等,作了深入而独到的学术探讨,提出很多学术新见。

史坛纵论 | 千秋鸿雁寄诗情

摘 要:苏武归汉,是鸿雁传书故事的来历;衡阳回雁峰,是有关雁的著名地理坐标;雁丘与《摸鱼儿·雁丘》词,彰显一段凄美的人鸟情缘;《和子由渑池怀旧》,则为成语“雪泥鸿爪”的出处。以上典实,无不将鸿雁与诗情

史坛纵论 | 童年记忆中的成都春熙路(五)

摘 要:旧时春熙路西段,西式洋房建筑多些,其中两家工艺品商店摆设珍奇,各有绝活。除了耀华西餐厅和糕点铺,春熙路西段还有很多旅馆。春熙路年味很“浓”,过节期间热闹喜庆,成为笔者童年记忆中“最艳丽的一簇鲜

史坛纵论 | 竹蜜与竹虫

古代巴蜀所产竹蜜天下称奇。竹蜜是一种生长在野竹节中的一种草黑蜂——竹蜂所产。《酉阳杂俎》前集卷之十七说:“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窠大如鸡子。有蒂,长尺许。窠与蜜并绀色可爱,甘倍于常蜜。”竹蜜是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