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 略谈三星堆大型祭祀坑的成因与三星堆古国的消亡 摘 要:通过对已发掘的三星堆众多祭祀坑的情况和类型进行分析论证,或许可以推测出三星堆古国曾爆发过一场极端严重的瘟疫,导致当时的人们认为其所信奉的神灵“失灵”,于是只好把国家神庙的全部神像和祭器分批瘗埋
巴蜀文化 | 古蜀先王“柏灌”的名号及其行迹考辨 摘 要:古蜀先王“柏灌”,在已知的相关历史文献中有拍濩、柏濩、栢濩、折灌、柏灌、栢灌、伯雍等七种写法。其中,第一个字不同的写法有共同的基点,就是对“柏”字的变异写法;而第二个字共同带有“隹”。稽考古蜀
巴蜀文化 | 从“弜头虎子”谈賨人尚武文化的源流及影响 摘 要:賨人是巴人的一支,以具有尚武文化精神著称,在中国先秦至南北朝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賨人的尚武文化精神,是对巴文化中“巴渝舞”“白虎文化”的一种承继,也受到川东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塑造了
文化透视 | 王蒙与新疆 摘 要:在王蒙文学艺术馆建馆10周年之际,王蒙、艾克拜尔·米吉提、陈晓帆等以“王蒙与新疆”为题举行座谈,从“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王蒙对新疆青年作家的影响和培养”“民族团结”“学习语言”“中原文化与
文化透视 | 礼尚往来,言谈举止需得体 摘 要:人是群体动物,随时随地都在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着交往。四川社交谚语告诉我们: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集体的力量更加壮大;人际交往首重情义,应结交有情有义的朋友;应酬方面需重视礼仪,待客、做客时多作换
文化透视 | 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摘 要:中国原始神话在流传演变中与道家文化产生各种交集,最后形成中国神话特有的仙话分支;道家思想、道家典籍、道家人物等对中国神话的形成、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
史坛纵论 | 交子名称含义再考释 摘 要:学界对交子的名称和来源有多种解读。其实,交子的“交”除“交纳”、“交换”之义外,还有相互平衡之义;交子的“子”,因子母相权,铁钱为母、纸券为子,取以子换母之义。关键词:交子;纸币;铁钱交子是世
史坛纵论 | 诸葛亮重用马超加强都江堰管理 摘 要:都江堰有马超坪遗址和马超守堰传说,联系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对都江堰加强管理的若干举措,重用马超以加强都江堰管理不是没有可能。因为,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务农殖谷”,必然要加强都江堰的
史坛纵论 | 红四方面军与川陕苏区的历史贡献 摘 要: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了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在川陕苏区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不仅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消蚀了反动派镇压人民革命的部分力量,而且在人民
文苑漫步 | 也谈杜甫《登高》的学术地位 摘 要:安史之乱后,杜甫逃难到夔州,在艰难、苦恨、多病之中写出《登高》,明代胡应麟赞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过,细究起来,《登高》“鸟飞回”“常作客”“百年多病”等词语似欠佳。《登高》的欠缺是杜甫苦恨
文苑漫步 | 杜甫笔下的成都邻里乡民 摘 要:杜甫幽居成都时,与草堂周围的邻里乡民形成了美好的情谊。杜甫笔下的成都邻里乡民有着友善、开放的品质。成都人民友善开放的性格特质与蜀地的文化交流、特别的自然生态、良好的教育条件密不可分。杜甫笔下的
文苑漫步 | 浅议宋代社会工业文化意识之发轫 摘 要:两宋时期的一些文人诗词孕育着社会工业文化意识。两宋有关盐、纺织丝绸、茶与酒等物质的诗词,反映出古人对当时工业的原真感悟和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工业文化意识。这为我们当前开展工业文化研究、诗词选题
艺术长廊 | 《绵竹迎春图》实为走马灯画心考 摘 要:《绵竹迎春图》是一件形象生动地描绘四川清代春节民俗并享誉国内外的文物珍品。长期以来,该图都被出版物和媒体错误地传为绵竹年画手卷。笔者通过参阅地方史料和走访当地老艺人,再经考证,认为该图实为清代
艺术长廊 | 简州“韦南康纪功碑”诸事考论 摘 要:“韦南康纪功碑”是蜀中现存罕见的唐代御制巨碑。其残存碑文自被重新发现以来,研究者寥寥。此碑至迟在南宋王象之撰成《舆地纪胜》并著录之后就沉沦土中,不显于世;直到清乾隆后期才由当时的知州王启焜重新
艺术长廊 | “老子化胡”唐代造像发现记 摘 要:唐末五代时期刻造的遂宁龙居寺摩崖造像第10龛,龛内上层刻造“一老君二仙真(弟子)两菩萨两力士”的道教七尊像,龛内下层刻造“一佛二仙真四天王”的佛教七尊像,呈现出契合“老子化胡”经典与故事的一系
人物春秋 |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口才艺术 摘 要:“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历史上并未发生,完全是罗贯中的文学再创造。罗贯中根据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会面、最终说服孙权跟刘备结成联盟、之后打败曹操的史事,演绎出“舌战群儒”这个情节,将诸葛亮置身
人物春秋 | 尹吉甫籍贯考 摘 要:尹吉甫为周王卿士,与西周相终始。郦道元《水经注》把并没有讲尹吉甫是江阳(今四川省泸州市)人的扬雄《琴清英》,作为尹吉甫是江阳人的证据,有违逻辑常识。曹植、韩愈、王士祯等历代诸名士,咏歌其子伯奇
文史信息 | 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首发式暨荔枝道学术研讨会纪要 摘 要:2024年6月,蜀道文化出版工程阶段性学术成果、“蜀道文库”系列出版成果《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正式出版。6月28日,《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首发式暨荔枝道学术研讨会举办,发布荔枝道文化保
文史信息 | 笔走岷峨通参井,写尽巴蜀好画图 摘 要:《四川美术史》既系四川首部美术通史,又是全国诸省中字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省域美术通史。《四川美术史》体例严谨,结构精良,内容全面,史实丰富,集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富有延展性、开放性,是四川专
文史杂谈 | 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出世的传说 摘 要:《封神演义》中,关于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出世的传说,占有三回篇幅含六个主要情节。托塔李天王形象来自印度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之事本于佛典,“莲华化身”亦是佛教佛法自然的有意演
文史杂谈 | 杜佑编撰《通典》探微 摘 要:《通典》一书在我国史学上的地位颇高,开创了政体书这一种新的史学编撰体例。一直以来,多数学者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通典》内容的分析与思考上,对杜佑编撰《通典》的原因的探究并不多。依据史料,可以从杜
文史杂谈 | 《世说新语》评鉴(四) 摘 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
文史杂谈 | 堵胤锡谥号考辨 摘 要:谥号关乎教化、政治作用,是等级身份的象征,臣子的谥号往往最能反映时人及后人的评价。堵胤锡作为永历朝重臣,为南明抗清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逝世之后,永历帝赐其谥“文襄”,后改谥“忠肃”。然而,《岭
文史杂谈 | 故宫“养心殿”和“三希堂”的名称一脉相承 摘 要:三希堂和养心殿两个名称一脉相承,其寓意是宋儒心性义理的集中反映,是修养论的准确表达,亦是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传承。宋明理学的核心就是心性义理。“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即“诚”
文史杂谈 | “洗尘”“接风”考 摘 要:王维诗之“浥轻尘”被苏轼化用为“洗塞尘”,于是有了“洗尘”一词。“洗尘”又作“洗泥”,后被用作迎接亲友、招待宾客的宴请,与“接风”为同义语。“接风”来自俗谚“甚风吹得到此”,而这一俗谚又源于“
文史杂谈 | 说“落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
文史杂谈 | 万州,一座有故事的城 摘 要:“成渝万”的时代,万州曾与成都、重庆并列,万县是四川第二大港、三峡水运文明中心,码头文化盛行,一时繁荣昌盛。近代以来,万州与川汉铁路修建、三峡水库选址等历史性机遇失之交臂。万州人对城市发展期待
文史杂谈 | 扁鹊的换心术 《列子·汤问》记载有战国初期的“神医”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换心的故事:起初二人患病前来就医,扁鹊在为他们诊治的过程中,发现各自体内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疾病潜伏着。因此在他们所求诊的疾病痊愈、行将归家的时
文史杂谈 | 《临海水土志》和夷洲 公元268—280年,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沈莹(?—268,三国吴后主末曾任丹阳太守)完成了一本关于台湾的书——《临海水土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记述古台湾具体情况的著作。它不仅弥补了《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