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透视 | 身份认同视野下马渡山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摘 要: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所属群体身份的认可。当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非遗传承人对身份的认同也发生改变。在多重身份的影响下,马渡山歌的传承人陷入了身份认同困境中
文化透视 | 李冰父子戏考述 摘 要:自蜀守李冰带领巴蜀人民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深受福泽的巴蜀民众在两千多年里创造了李冰父子文化,并通过民间故事戏表达对治水者的感激与敬意。扎根于民众的李冰父子戏俨然成为还原李冰父子文化流变的珍
文化透视 | 明辨事理,讲理识理求真理 摘 要:四川谚语告诉我们:人说话、做事要占理、要讲理,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因果观、两面观、有限观、变化观等,才能认识到诸多实物的属性和常理。谚语常常用对比的方式,让我们在善恶、美丑、
文化透视 | 论《道德经》中“水”意象的思想内涵 摘 要:《道德经》广泛使用各种意象,辞简理博,言微旨远,其中“水”是重要的意象之一。老子赞美水,认为水具有广博的力量,蕴含世间万物,“水”意象的隐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善若水”传递的水之包
文苑漫步 | 民间文学的“日常生活”与“审美” 摘 要:尽管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转化成就了民间文学学科,民间文学也便以“作品”面目出现,但民间文学却不等于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美学的存在。而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
文苑漫步 | 鸿雁与紫雁 2024年2月23日,“梨园频道”播出豫剧《齿痕记》选段,张才妻窦氏上场便唱:九尽春回杏花开,可是又一载。九尽春回杏花开,红雁飞去紫雁飞来……画面下方字幕一经打出,就让人糊涂了。“九尽春回杏花开”好理
文苑漫步 | 清代潼川府知府吴昇和他的“康巴诗作” 摘 要:吴昇的“康巴诗作”,兼有纪行诗与竹枝(杂咏)的特色,山水诗中追求自然浑厚的创作理念,风土诗中追求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留下一批记录清中前期康巴地区社会百态的文本与民俗的文献,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史坛纵论 | 盛极而衰是否是北宋王朝的宿命? 摘 要:曾经辉煌百年的北宋王朝何以由盛而衰?史家有归咎于王安石变法者,或拿宿命论说事。其实,长久的新旧党争;重用奸佞,放纵腐败;长时间的崇文抑武,才是北宋王朝盛极而衰的真正原因。它们在北宋朝时形成严重
史坛纵论 | 浅谈宋代女性择偶标准 摘 要: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科举制度完备,婚姻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反映在女性择偶标准上,集中表现为注重才学,论婚于中第之后,重视门当户对、钱财、道德品质。关键词:榜下择婿;皆适士族;直求资财;必问贤
史坛纵论 | 清代经学的“汉宋之争” 摘 要:清代,相比于前代而言,其总体学风转向是偏于扎实。从学理上看,这是鉴于明季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谈无根的弊端,在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学者带动之下学术发展的结果。清康熙以后,经学领域出现了“返
巴蜀文化 | 古蜀时期中原来蜀交汇人物献疑(下) 摘 要:按照王朝“正统”观的说法,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夏商周秦,就是古代的巴与蜀,执政者都是黄帝这个家族的后人。所以,在先秦古蜀时期,就有许多中原学者,例如彭祖、老子、苌弘、商瞿、开明、尸佼等学者,因为各
巴蜀文化 | 绵竹蚕女墓与古蜀蚕丛国 摘 要:绵竹蚕女墓及绵竹、广汉一带流传的“女化蚕”的故事,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典籍以及近现代相关方志的佐证,再加上三星堆出土文物、甲骨文“蜀”字造形的印证,说明从岷山来到三星堆地区的古蜀人,是
艺术长廊 |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误读与新解 摘 要:梳理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书贵瘦硬方通神”在不同时期的解读,发现苏轼、黄庭坚、詹景凤、厉鹗、俞樾等人在对其解读及运用时,单取“瘦硬”的字面含义,或认为杜甫只爱瘦硬书风,而缺乏对该诗成诗背景
艺术长廊 | 吕林版画创作与川渝画像砖形式的融合 摘 要:吕林的版画创作是结合画像砖艺术形式表现的重要内容。他用“在传统中找寻艺术”的实践方式,为川渝版画发展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和特殊发展的路径,是具有民族形式感与时代感的艺术典范。他充分吸收了川渝画像
艺术长廊 | 张大千青城艺缘(上) 摘 要:张大千先生的青城艺缘所涉,今人多因爱之切而传误多。其青城艺缘之初始,距今已时隔数十年;又因其艺术生涯的博大而牵引繁杂,并逢世变多故而南北辗转等缘故,各家之说,往往述见不一。但根据张大千信札、画
论语说文 | “三反语”和“正声”之谜 摘 要:安史之乱后,唐宫名伶黄幡绰移居江苏昆山信义(今正仪)传艺。待到邑人南宋龚明之在世时,便在《中吴纪闻》中留下了黄幡绰“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的记载;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从今南昌移居昆山改良昆山
论语说文 | 从湘方言岛到混合方言 摘 要:金堂县竹篙镇的居民使用的是移民迁入时带来的湘语,随着移入时间的久远,该方言岛成为了融合西南官话的一种当地人公认的“土话”。通过对两百核心词词的读音材料的考察,对两百词词形和语音的情况的统计并分
论语说文 | 《石壕吏》中有个字 曾听人说杜甫《石壕吏》诗中“老妇出门看”中的“看”,是个误字,应当为“首”字。一直以来,对这个判断,难以接受;但总觉得其说还是有一些道理,为此特别喜欢用“首”换掉“看”,来反复吟诵。近日看到一段资料,
人物春秋 | 谈谈扬雄在历史上的尊称 摘 要:汉代的扬雄因为对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在他的身后获得了一些尊称。扬雄撰写《法言》等著作,对儒家学说进行“圣化”,恢复了孔子的正统儒学,被尊称为“西道孔子”;扬雄的赋想象瑰丽,辞采飞扬,奠定了他在
人物春秋 | 一位曾被“隐册”的巴蜀音乐家 摘 要:陈厚庵是一位曾被“隐册”的著名音乐家,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外采西洋规律,内揣东方风趣”,用现代记谱方法谱写并出版第一部京剧曲谱,运用西方乐理知识和记谱方式为唐宋词谱
人物春秋 | 朱茂先与成都余园 摘 要:我的祖父朱茂先与叔祖父曾在成都仿北京恭王府和苏杭园林营造余园,在那里培育菊花。他的菊花栽培在民国艺菊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为了将心爱的菊花倩影永留画册,他延师于家中教授朱家女儿书画,让她们学成后创
文史信息 | 巴蜀山水之画 万卷天府之画 摘 要:管苠棢著《巴蜀山水画叙论》是一部知名画家从文献学角度研究美术史的力作。其以实物证文献,以文献明实物,史料丰富,考评严谨,既源于旧学,更有创新,从而为巴蜀山水画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关键词:
文史信息 |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开馆 2024年4月22日,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开馆仪式在成都图书馆举行(4月23日暨世界读书日向社会公众开放)。四川省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张大千在内江的亲属以及热爱张大千艺术的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了开馆仪
文史杂谈 | 大宋“三元灯”的放与罢及其他 摘 要:三元灯,两汉时可能来自西域,然后落地、生根、开花,由唐兴至宋盛,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不过,在两宋最盛时期,三元灯也时放时罢,并未完全形成定制。从灯节的壮观景象和灯节的时放时罢中,可以窥见那
文史杂谈 | 赵公明:从瘟鬼到财神 摘 要:在汉晋典籍(如《搜神记》)中赵公明元帅乃以瘟鬼面目出现。到了明刻《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赵公明在瘟鬼(神)职能之外,增加了求神发财的职能。后来民间供奉的财神赵公明以及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之
文史杂谈 | 《世说新语》评鉴(二) 摘 要:《世纪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
文史杂谈 | 略谈成都诸葛亮故居的建设 摘 要:据考证,今双流区葛陌社区其“葛陌”之名就是诸葛亮故居所在地的地名,入蜀后的诸葛亮和他的家人在这里居住了20年。由于诸葛亮后人“内移”,葛陌逐渐荒芜乃至在历史中遗落。葛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史杂谈 | 川剧《请医》宾白中的药名曲 摘 要:川剧《请医》的两个版本,都善用中药名称的谐音指代人名、地名及事物、行为名称,贴近四川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普及了中医医学药理知识,又增强了戏剧的趣味性,推进了剧情发展。这是川剧独特的一种艺术魅
文史杂谈 | 图书编辑的美学意蕴 摘 要:图书编辑对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的审美创造,是源于人生爱美的天性追求在职业生涯中的发扬光大。美术编辑人员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以美贯穿工作流程,从图书的选题、组稿、审稿、稿件加工与创造以及版面设计等
文史杂谈 | 童年记忆中的成都春熙路(四) 摘 要:旧时春熙路南段,突出的是休闲与体育文娱的色彩。其中益智茶楼的相书、清音及云裳理发厅的李白诗装潢,给人印象深刻。关键词:文体用品;益智茶楼;《清平调》在亨得利钟表店对门应该是凤祥银楼。如果没记错
文史杂谈 | 不倒翁与欹器 摘 要:儿童玩具“不倒翁”至少出现于明代,或说由唐代“酒胡子”转化而来。“不倒翁”的发明,是利用“重心在下”的原理,与春秋时的欹器一脉相承。关键词:劝酒工具;倒翁;双层弧底容器不倒翁又叫“扳不倒”,是
文史杂谈 | “楷模”出处质疑 “楷”,《说文》:“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从木皆声。”又,《老子》六十五章:“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
文史杂谈 | 称象、出牛及其他 孔子主张人的用智,须举一反三,这话颇有些道理。适当地研究一些古人古事,继承和借鉴一些古代文化遗产,也大有裨益。三国时魏国的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五六岁时就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其时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
文史杂谈 | 堆砌也是一种美 历来对胡乱堆砌典故或典故用得不正确,多诟病之,认为是诗文之大忌,谓“掉书袋”。不过,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也有用典繁多而反使诗文生色者。兹各举一例。宋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
文史杂谈 | 要靠还得靠自己 中国有两句尽人皆知的熟语:一句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有一句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也好,父母、朋友也罢,真的就那么靠得住吗?《韩诗外传》卷八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
蜀江吟苑 | 悼魏公明伦兄 2020年,在时任中共成都市委陶武先书记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人民美术出版社《李国超书法艺术》出版首发式暨座谈会由省文联、成都市书协等单位在四川省政协会议室举行。省政协章玉钧副主席与李致、吴野、魏明伦、
蜀江吟苑 | 悼念魏明伦先生三首 一昨日人扮戏,今朝鬼成仙。剧中三千里,台上几十年。红尘缘已尽,魂散香归天。巴山无月夜,蜀雨泣未眠。二梦中闻恶噩,蜀客暮吊丧。水气盈草色,岚烟带湖光。雨声传泪泣,山风入夜凉。唯有诗寄语,再无月吟窗。三遗
蜀江吟苑 | 浪淘沙慢·小平故里缅邓公 由四川省、重庆市暨广安市网球协会共同主办之“2024全民健身成渝经济圈城市‘崇德杯’网球邀请赛广安站”近日在广安圆满举行。赛前,参赛领导、嘉宾及工作人员冒雨步入邓小平故里敬拜瞻仰并开展党日系列活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