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编视野·林建法 | 建法兄安好 一直关心着建法兄的病情,祈望着他能渐渐地好起来,但又知道,许多事情是无法挽回的。在对待疾病以及许许多多的个人或社会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取向,这无所谓对错,也无须统一,只要自己认为好,只要这选
名编视野·林建法 | 说林建法 林建法是闽人。闽人多有外出者,说:在家虫,出外龙。这虫应该是大虫吧,大虫就是老虎。我认识不少的闽籍文人,他们真的都在家是卧虎在外是游龙。林建法就是个在外者,爱折腾,有风云,能大能小,忽隐忽现,即便不是
名编视野·林建法 | 嫂子和建法 早时候,中国文学的林地疯长时,林建法在那林地中是相当挺拔的,一米八五的个,高出许多作家一头来,人都觉得是他和别的很少几位编辑在领着林地的生长和茂盛。那时候,人们都在私底里玩笑说,他们几个在哪儿,“中国
名编视野·林建法 | 莫言的意义 乍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有些不知所云:莫言、林建法,风马牛不相及也。看官莫急,且听我从头道来。首先,我认识莫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俩几乎每年或隔年都会有谋面的机会,有时匆匆打个招呼,有时随性攀谈两
名编视野·林建法 | 胆肝相照真兄长 记得九年前,在我的提议下,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研究中心曾牵头主办“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其中主要议题就是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办三十周年,会议在常熟沙家浜镇召开。复旦大学的一个
名编视野·林建法 | 一份杂志的个人印记 我记不得是在1999年春天还是秋天见到林建法,他当时到上海、南京约稿。有朋友跟他说,你可以去苏州见见王尧,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我没有想到这位著名的主编在聊天时偶尔会露出腼腆,这样的神态一直留在我们后来的
名编视野·林建法 | 建法兄的“心事” 一“大约1998年,作家苏童向我推荐张学昕的两篇评论文章。当时稿子没有用,我给张学昕写了一封信,具体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是无非是强调苏童是继汪曾祺以后的当代‘短篇大师’,我希望张学昕在这个方面多下一点
名编视野·林建法 | 我常常想起林建法老师 去年的一个冬日,我走在福州街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满口福州腔,一下愣住了,这不是林建法老师吗?赶紧在人群中搜寻,很快就明白,是自己听错了。我站在街头怅然了许久,想来好久都没听到建法老师的乡音了。
名家三棱镜·叶弥 | 抬头看一看 两年前,新冠肺炎袭来,不能出去到处走动,只能呆在家里。这样就多了许多时间用来制造闲情逸致,夜里也会常常抬头观望星空。中国的成语里有无数动物存在,研究成语里的动物行为,可以探知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些
名家三棱镜·叶弥 | 美哉叶弥 我是先于认识叶弥的小说,继而认识她这个人的。叶弥常被人误以为是七零后作家,因为她出道不算早,但她在文坛甫一亮相,就像她守着的太湖似的,以其浩渺的审美烟波,俘获了众多读者的心。叶弥早期投向文坛的作品,大
名家三棱镜·叶弥 | 转折时期的心迹与心学——叶弥论 叶弥的小说有多种不同的读法。这次集中读她的长篇小说《不老》 《风流图卷》 《美哉少年》,还有《你的世界之外》 《成长如蜕》 《桃花渡》 《叶弥六短篇》等小说集,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的,是两个词:“断裂”
作家广角 | 戏剧性和抒情性问题: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 一、小引虚构性写作,或更狭义地说——“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以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向度,即“戏剧性”与“抒情性”。古典时代的小说只注重故事,所以中外都有“传奇”“历险记”“纪传”等小说类型,这些小
文学史新视野 | 中国新诗的历史演进与经典化理解 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就是如何发现和阐释文学经典,漫长的研究过程如果最终能够完成经典的构建,就是文学史写作的最大收获。如何从百年中国新诗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100首当下读者认同的经典之作,并不是
文学史新视野 | 来自《尘埃落定》的启示录 一、何为傻子?麦其土司是清朝皇帝钦定的世袭土司,宛若铁帽子王,和清朝彼时的政治方略直接相关。麦其土司在四川和西藏之间,拥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数以万计的头人、奴隶和自由民。该土司酒醉之后与他的汉人太太激
文学史新视野 | 论中国当代话剧接受的主体场域 本文从话剧接受主体入手将中国当代话剧接受分为三个结构层次:1、主管意识形态的官方意见 2、专业艺术工作者的戏剧批评和研究 3、普通观众的戏剧欣赏和反馈,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层次的接受主体,即官方主体、专
青年批评家论坛 | 语言的“过量”及转型焦虑的“超克” 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
青年批评家论坛 | 中国现代诗学中的元诗观念 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而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
作家作品论 | 黑暗·地方志·写实/象征 一、“黑暗”以及“黑暗”的根源2020年,黎紫书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 (大陆版2021年出版),此时距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 (大陆版2012年出版)出版已有十年,再往前,离为她
作家作品论 | 戈麦诗歌中的智性想象 1997年的时候有人问我:“随着时光的流逝,你还坚持对戈麦的高度评价吗?”我当时回答说:“我现在对他的诗歌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比过去更热爱他的诗歌。”时间又过去二十多年,下个月戈麦去世就满三十年了,
作家作品论 | 先锋的遗产与风格的养成 毕飞宇在文坛的出现始于众声喧哗的1990年代,新世纪后进入创作的高峰阶段,但他似乎始终难以被典型地归入到某一个群体中去。对于先锋小说,他从不回避自己的写作起步于此,但也有过余生也晚、没赶上趟的喟叹 对
文学现场 | 生态:作为文学的方法 李敬泽(批评家、散文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首先是说名称,必也正名乎,我觉得这个“名”很有意思,我们现在有生态文学,有自然文学——我觉得自然文学说起来可能不太顺嘴,可以说自然写作,还有大自然文
文学现场 | “新世纪文学二十年20家/部”榜单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新世纪文学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二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新现象、新观念、新媒介、新挑战、新创作、新作家不断涌现,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一个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