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付秀莹 | 一些闲话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立夏时节。书房窗外,纷繁的花事差不多已停歇下来,蔷薇和芍药正是盛期。草地在初夏的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而又恬静幽深。一只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在草木间流连不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乡
名家三棱镜·付秀莹 | 小说家是目光,也是景色 一、消退在成长记忆中的乡愁人的记忆像一把遵循“墨菲定律”的漏勺,留下的都是没用的,有用的都漏得无影无踪。写作者捡拾起那些消退在自己成长记忆中的故事,那些故事在时光的风尘中,距离后来的岁月越来越远了。但
名家三棱镜·付秀莹 | “常”与“变”之下的心事、节气、言语与风景 一先从付秀莹说过的两段话谈起吧:在剧烈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我关心着中国乡村的“常”,我想写出“常”与“变”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者,只有把这新变置放于恒常之中,才能更加凸显出这“变”中蕴藏的巨大能量。a我自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 | 材料改变叙述 最近一些年,我在关于文学史材料的会议上,听过有的学者谈到“材料改变叙述”的观点。具体点说,就是这些材料对历史结论产生了瓦解、颠覆的作用,虽然,它目前只是在某一领域和局部发生。最近我阅读材料,看到苏联作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 | 年谱撰写的文献之道 一、缘起:从另一个层面对现当代文学文献的梳爬2005年4月,借着一次诗歌活动的机会,我与诗人彭燕郊先生商定做系列访谈的事宜,8月初,访谈正式开始。此前,我虽在一些场合与燕郊先生有过照面及短暂的交谈,也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 | 又一个十年: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2014-2024) 2014年,笔者在“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一文,该文次年正式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十年来,在“后《三体》时代”尤其是《三体》获得雨果
思潮与现象·素人写作 | 素人写作:时代文体与经验的公共化 素人写作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书写自我和他人的故事,记录真切的感受。素人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素”取其普通的意思,是便于媒体和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性称呼。专业写作
思潮与现象·素人写作 | 家政女工的四个“家”:劳动、性别与文学书写 近些年《劳动者的星辰》 (2022)、《我在北京送快递》 (2023)、《我的母亲做保洁》 (2023)、《我的皮村兄妹》 (2024)等与劳动者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引起关注。a这些作品的作者是多元的,《
思潮与现象·素人写作 | “素人写作”的跨媒介传播与内核变异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它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对劳动工作、劳动关系有了重新发现,使得文学跨越圈层贴近大众,唤起了普通人的创作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素人写作”不是发生在传统
新作快评 | 永恒少年的假胡须 一、先天不足的娇宠少年据说人类的冒险情结源自史前时期。那些安守巢穴的“勇于不敢”者渐被淘汰,最终生养众多的却是不怕死的“勇于敢”者,他们不仅摆脱了蛮荒,走出了混沌,而且遗传了无畏无惧的冒险精神。现在的
文学史新视野 | “科学文艺”与改革开放后类型文学预案 中国科学与文学之关系,早在新文学发生前就存在。这种关系本质上是借科幻之力,寻新民之境,传政治理想。目的是使人脱离眼前的世界,而进行思维的拓展,从而认可更加先进的制度设计。无论是传入我国的较早的科幻译本
文学史新视野 | 错位的“五四” 一、“资产阶级的家庭”1933年,在《时报》上连载了一年的《激流》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题名《家》。在初版后记中,巴金宣称,他在《家》中写的是“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的家庭底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我
文学史新视野 | “文化大散文”何以入史 近年来,1990年代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尽管在方法论上延续了“重返1980年代”的思路,但1990年代的特殊性体现为其内在于当下的在场性,因而“重返”也有“溯源”之义。在对诸多文学现象的打
作家作品论 | 汪曾祺早期小说片论 汪曾祺1939年辗转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便开始了小说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我把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
作家作品论 | “很多时候,恋爱是用来对抗伤痛的” 《不老》是叶弥在《风流图卷》之后的新长篇。《不老》延续了《风流图卷》的“故事”,把“风流”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讲到“不老”。《不老》的叙述方式和《风流图卷》类似,叶弥也选择了当代中国历史的时间节点为
作家作品论 | 空间生产与不可靠叙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转换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譬如《红高粱》 《活着》 《霸王别姬》等改编电影,不仅在影史中取得斐然成绩,更让文学经典借由电影艺术获得二次创作、二次传播与二次接受,在扩
作家作品论 | 发声于修辞之外 学界有关王蒙散文的研究较少,其中大部分以王蒙文化历史题材和新疆记忆散文为主,并从传统文化精神、诗心玄想妙悟、个体生命经验等角度进行探讨,揭示其散文创作情深意浓、收放自如、思维开阔的境界。然而,借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