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大家 | “卑微者”的小片天空 一、“现代抒情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是评价很高,地位也相对稳定的小说家、散文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用八年时间,对他的小说、散文、戏剧、评论、书信等钩沉辑佚、考辨真伪、校勘注释,于201
名家三棱镜·乔叶 | 关于《宝水》及其他 一、从乡村情感出发这么多年来,我写作的内在动因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曾经以为写小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再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表达认知,直到近些年,我觉得写小说本质上就是在写自己
名家三棱镜·乔叶 | 时间与作品 一、时间里的乔叶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和乔叶做了“鲁三”同学。所谓“鲁三”,即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那时的鲁院还驻扎在八里庄,校园比较“瘦小”,50个房间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位作家。
名家三棱镜·乔叶 | “轻”与“重”之间:乔叶小说创作的“轻盈化”书写及调性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视“轻盈”为文学的五大特质之一。他将“轻与文学的生存功能联系起来,认为轻是为了生存之重作出反应”a。也即是说,文学存在的功能之一就是追寻生活重压之下心灵的“轻盈”、自由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评论小辑 | “文学生态史”的开端 王尧教授《“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下文简称《口述史》)的发想始于1990年代末,2002年展开访谈,历经二十年终于大功告成。这本口述史回溯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文学界的起承转合。从“伤痕文学”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评论小辑 | 有“人称”的文学史 假如文学史可以作为一种文类,这在当今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类。二十几年前,我赴美留学,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按照中国学生的思维习惯,我在行囊包里也塞上几本中外文学史。但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评论小辑 | 述之于口,传之以文 很多年前我读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在惊叹于其汪洋恣肆的“注释”的同时,第一次知道在传统正史之外,还有所谓的“口述史”,而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还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中国口述史”档案,包括了陈立夫、胡适、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评论小辑 | “话语实践性”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 虽然说常常被混同于访谈录和个人回忆录,口述史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却是有其“总问题领域”(阿尔都塞)的相关性特征在。口述史之为口述史,其既区别于访谈录和个人回忆录,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写史(或传统史学)
文学史新视野 | 重复写与重新写:文学史写作的数字化可能与科幻式想象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
文学史新视野 | 犹疑的诗学与历史的镜像 如果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进行总体性的观照,“犹疑的诗学”无疑揭示出了隐而不彰的文学表述及文学史形态,特别是其通过现代主体犹疑不定的内部辗转及其崎岖演变,呈现出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与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 | 史料视域中的香港澳门当代文学70年 一、三位一体的文学史料视野 (格局)2016年,香港出版了陈国球总主编,陈智德、樊善标、危令敦、谢晓虹、黄念欣、卢伟力、林曼叔、程中山、黄仲鸣、霍玉英等担任分卷主编的12卷本《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
思潮与现象 | 再媒介化的裂隙与角力:《繁花》戏剧、电视剧的跨媒介转换与转换逻辑 2011-2012年,金宇澄创作出小说《繁花》,十余年之后,由其引发的巨大回响,应是作者始料未及之事。国际艺术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掀起了广泛讨论,是中国2023年末、202
思潮与现象 | 百年中国乡村小说史论的别样建构 几年前读韩春燕的专著《风景颗粒——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小说解读》,便被其独到的见解所吸引。作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娓娓评述着她钟爱的作家和作品。像微微春风,吹拂着白山黑水,似霏霏春雨,滋润着读者心田,使人在
作家作品论 |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恢宏历史想象 在当下时代的中国文坛,如同邱华栋这样阅读视野极其广阔的、身兼理论家素质的作家并不多见。这一点,自有其出版不久的《现代小说佳作100部》为突出例证。该书选择对象的时间起讫点分别是1922年和2022年,
作家作品论 | 共时、乌托邦冲动与真理时刻 在王安忆晚近的作品序列中,“自我与历史”的辩证被纳入乌托邦之形式与乌托邦之欲望的辩证中,人物似乎不足以承载乌托邦冲动并将其形式化。相较将乌托邦置于过去的《天香》 《考工记》,在《一把刀,千个字》中,讲
作家作品论 | 革命、身体与日常生活 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关于他的作品与思想的讨论不断,王小波之死成为1990年代重要的文化事件。1998年,《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出版,其中收录了15位人文学者对王小波的评论,许纪霖从王小波推崇欧
作家作品论 | 荒诞中的强力修辞与思想之镜 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朱涛的修辞强度非常高。这一点早已被当代诗人、批评家注意到了,何言宏、张清华、杨庆祥、欧阳江河等人就曾指出朱涛诗歌有一种“强力”。不过,朱涛诗歌的这种高强度修辞,尽管不可避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