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4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4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张楚 | 迷雾旅途

写作是怎么发生的?当青春的荷尔蒙在体内蔓延炸裂的时候,需要悬置一个安抚本体情绪的出口,这个时候,自我抒情就出现了。于我而言,这种抒情的方式简单且具有隐秘性,那就是写日记。不是语文老师安排的那种,而是随

名家三棱镜·张楚 | 我的朋友张楚

两年前的冬天,中国作协在北京开会。张楚比我早到一天,刚入住就接到了有关部门来电,通知他来京乘坐的火车同车厢有一位“密接”人员。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只能待在上了门磁的房间里不得外出。不过我给他打电话时,他

思潮与现象 | 何为风景,风景何为?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和刘庆邦的《花灯调》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的两部代表性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题材主题近似,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探索各有千秋,前者有着更广阔的历史纵深,后者有着更具当下性的

思潮与现象 | 从散步的“资格”谈起

散步是极为常见的休闲方式,没有特定目的,随心所至,随意而止。然而散步其实也是有“资格”限制或者说有“阶级性”的。中国古代自不必说,散步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才有的一种情致。无论是韦应物的“怀君属秋夜,散

文学现场 | 文学怎样进入历史的视野

我今天所讲的问题,其实很多内容已经收录在我2022 年出版的《历史的微声》中了。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这也是我想在今天的讲座里分享的。这个题目是陈昶老师建议的——“文学怎样进入历史

跨界写作·林青霞 | 煮字人生

二○二三年二月十日,香港大学文学院和比较文学系合办的“煮字人生:林青霞、黄心村二人谈”讲座,在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The Grand Hall)隆重举行,场内超过八百位的听众、坐满

跨界写作·林青霞 | 人生如戏 别样华章

1994年,一代影后林青霞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宣布退出影坛。十年沉淀之后以追忆黄霑的一篇散文《沧海一声笑》开启写作生涯,自此笔耕不辍。目前林青霞已出版《窗里窗外》 《云来云去》 《镜前镜后》 《青霞小品

新作快评 | “小说考古”与“考古小说”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些作家以“劳模”著称,他们把文学视为庄严的劳动,而他们自身也成了庄严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创作时间长、历史跨度大,而且在各体文学创作中都有堪称经典的杰作。刘醒龙就是这样

文学史新视野 | 散文本质的探寻与阐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散文的发展日趋繁复,散文研究领域也逐渐充满了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于其他文类,散文研究总是围绕着创作主体“我”展开,不论是文类的命名与类型界定、写作主题的开拓与深化、还是文体的革新

文学史新视野 | 严家炎与新时期“文学的现代化”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伴随着对海外汉学的发现和引介,1980年代也是国内学者与海外学术交流的活跃时期。正是这种“世界的”眼光,促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作为“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严家炎于

作家作品论 | 后现代解释学与超越现代性

小说与散文同题互文,且构成系列出现,置诸文学史观之,也不多见。宁肯在2017年推出散文集《北京:城与年》a,获得鲁迅文学奖;时隔数年,他又推出《城与年》系列中短篇小说,并获得多项奖项。对于二十世纪六七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