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邓一光 | 我在2020年到2023年的写作

2019年开年,我经历了一次告别,生了场重病,出院后状态一直不好。朋友们担心我的情况,带我离开南海边,去了一千公里外的东海边,又去了北边更远的一座海岛。两次出行过程都显得有点怪异,朋友们把我从海边带走

名家三棱镜·邓一光 |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成果。就要在深圳待满二十年了,细想起来,一阵恍惚,毕竟在家乡生活的日子也不过十几个年头。《了不起的盖茨比》

名家三棱镜·邓一光 | 为了一种更高的虚构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成果。必须承认,《人,或所有的士兵》以其思想和叙事的强度冲击着我,至今依然!作为评论者,我深深感到它的难度

大家读大家 | 诗歌,通用的语言

%本文根据2023年11月28日勒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所作报告整理而成。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诗歌语言?矛盾之处在于:诗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是与具体的文明、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表达。我曾与

文学现场 | 向下取向,把地方性看作一个中介

“地方性的辩证法”笔谈“地方性的辩证法”是由这几年文学创作上比较引人关注的作品和现象而提出的讨论话题,我只能说一些粗浅的感受,这些感受交织着不同的层次:一是地方性的写作面对或背对的是什么,更直白地说,

文学现场 | 地方性问题中的个体核心

这几年来,地方性问题成了我们文学中的热点问题。继“新东北文学”“新东北作家群”的命名和成为现象之后,“新南方写作”又异军突起,引发热议。紧随其后,“新北京”“新浙派”的提法又迅速跟进……可以想见,一定

文学现场 | “新东北”:一份辩词

《漫长的季节》一剧的第四集中,有这样一处细节:王响、龚彪和马队追踪倒卖车牌的人,追到了二十年前的桦钢保卫科长邢建春。现在的邢建春已经是邢三儿,往昔神气全无,穷困潦倒,两鬓斑白。他死死护在身下的,除了一

文学现场 | 地方性写作的生机与局限

这一年来,“新东北”“新南方”方兴未艾,“新北京”“新浙派”整装待发……借用杨庆祥的话来说,中国文坛进入了“割据时代”。其实类似“中国文学南北论”、泰纳文学史观对环境因素的揭举,都是非常古老的话题,那

文学现场 | 地方性的皇帝新衣

一地方性、区域性文学概念与话语在当代文学领域的泛滥,大概是这个行当思考力萎缩、创造力衰退的表现,毕竟知识生产不能等同于思想、意义的发生。这就好比产能、库存不能等同于盈利。倘若为了盈利而让劣质产品流入市

文学现场 | 地方性与地方

现有的有关“地方性”的文学讨论,其理论源头大概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引进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今译为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王海龙、张家瑄译)。这本论文集在中

文学现场 | 文学的地方性、普遍性与个性

讨论“地方性”问题,使我想起100年前(1923年)新文化运动健将周作人发表在浙江的《之江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地方与文艺》。这个联想,也说明新的问题与旧的观念可以互通,旧观念在新问题的刺激下,有可能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致广大而尽精微

读朱婧的小说,会觉得时间感在慢慢丧失——她笔下的故事脉脉流淌,不疾不徐。但明明,这些故事里主人公的人生有着明确的时间刻度,他们在某个阶段、某一刻,正经历着波澜和起伏。更悖论的是,写作对于朱婧而言,也有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问卷”发出之后

创作谈即公开发表的,作家讲述个人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创作内容、创作手法等的文本。问卷,也即“同题共答”,无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谈,它由一份问卷与多份答卷组成,具有作为“文本”与“行动”的双重意义,因

青年批评家论坛 | 手艺人闲话与钥匙孔里的智慧

《巴黎评论》不久将出一期介绍中国文学的专号。何时问世,尚不得而知,因为主编人乔治·普林姆顿出外度假去了。——董鼎山,一九八二年四月十日于纽约a最近,余华成为美国文学季刊《巴黎评论》 (The Pari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 《繁花》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课题“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阶段性成果。金宇澄的《繁花》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图景,经由小说、

文学史新视野 | 人类学的自觉与诗学正义的牵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诗学正义’的牵引:曹禺创作史研究”(项目编号:23FZWB071)阶段性成果。曹禺的剧作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说《雷雨》被看作曹禺最成功的一部戏,那么《北京人》则

作家作品论 | 时间的幻术与生命寓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茅盾文学奖与‘国家文学’构建”(项目编号:23BZW148)阶段性成果。或许与现代化条件下包括城乡在内的地域差异性的日渐缩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日渐趋同紧密相关,当下中国

作家作品论 | 超越地方性,超越中西之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与美术思潮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8BZW157)阶段性成果。2023年,莫言戏剧新作《鳄鱼》出版,引发诸多关注,莫言也戏称要由小说家转型为戏剧家。其实莫言早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