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陈先发 | 黄岩说诗

我跟大家在朵云书店见面,聊聊诗,很开心。我平生首次到黄岩,可惜未在最佳时,赶在了橘花已错失、蜜橘未长成的空白期。不过,此处之失,它处之得,听说十天前才开的海捕之禁,昨天夜间,我在大排档上吃海鲜时大快朵

名家三棱镜·陈先发 | 困境与蝶变

我和先发相识快三十年了,纯粹建基于诗的友谊,历久弥坚。窃以为,我们是真正的同时代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说,你没有读完一个诗人的每一行诗,就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持续跟踪阅读,一个读者也就成为一

名家三棱镜·陈先发 |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

文学史新视野 | 挑战与突围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可谓异军突起,备受关注。它既迥异于传统的虚构类写作,又不同于惯常的报告文学,全程融入了创作主体极为丰富的个人感受与思考,且以可证伪的方式,呈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重要事实,并为人

文学史新视野 | 摹写与主体性的缺失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 (未完稿)。a《杜秀兰》现有六

大家读大家 |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

青年学者奖 | 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

新作快评 | 大地上不安的魂灵

一胡学文的长篇新作《龙凤歌》依旧是一部关于乡土、生命与苦难的作品。小说以一个家庭在半个多世纪中的生命史、生活史、精神史结构全篇,并在这一主干之上不断枝蔓出新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乡土社会复杂的生活面貌与情

跨界写作 | 文学停止的地方,生活出现了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

作家作品论 | 论黄蓓佳儿童文学的文化审美建构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投身文学创作以来,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从早期的《小船,小船》 《芦花飘飞的时候》 《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等优美、细腻的短篇小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