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23年第3期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2023年第3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目录

本期头条 | 乾、嘉、道、咸时期的宫廷演剧

清代的宫廷戏曲档案可以存留至今,让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清代宫廷演戏的内容、方式以及每个帝王的爱好等,我们应该感谢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的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因为清代宫廷戏曲档案在民国十三年,被升平署的

本期头条 | 关爱陶化二十年

2003 年,暗香盈袖的三月,我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那道窄门,怀着缤纷的学术之梦。一日,在熙攘的文学所古代室的深红椭圆桌前,一位长辈静静端坐,肃穆而庄雅。这不是我的师母么书仪先生么?我慌忙郑重趋前,低声

本期头条 | 心灵的探寻者

楔子么书仪老师说:“从1978 年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我的专业即是中国古代戏曲,毕业后在文学所古代室工作,也一直从事戏曲研究。”a 早在1994 年,么老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

本期头条 | 三次相遇

屠格涅夫在《三次相遇》中写道:翻山越岭,愿你欣然来到我的身边。不必为纷繁的尘事操心忧虑;独自来吧,途中时刻把我思念,好让我成为你一路的伴侣。对我来说,认识么书仪老师是生命中的一种奇遇。2009年,洪子

本期头条 | 个人记忆的伦理责任与精神脉搏

2022 年11 月12 日,“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么书仪《寻常百姓家》研讨会”在中间美术馆举办。本次研讨会以么书仪先生的回忆录《寻常百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年版)为出发点,探讨了个

本期头条 | 么书仪学术年表

1945年2月7日(甲申年腊月二十五),出生于河北丰润县韩城镇刘各庄。1947年6月,随父母迁居北京。1951—1957年在北京西城区报子胡同小学读书。1957—1960年在北京三十九中上初中。初中三

大家讲谭 | 探询文学与人生的智慧

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育注重文学的思想性,而思想性又常常被简化为“歌颂了什么”“暴露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显示了什么”,等等。这样的简化固然有助于青少年接受统一思想的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却也

大家讲谭 | 纯粹有多美,自由有多贵

成规不存,意义焉附?晓蕾、杨早:最近小鱼儿迷上了《傲慢与偏见》,一口气读了五遍。旁观这种炽热,我真是无比羡慕呢。她看完后,还要拉着我讨论。我因此有了一个机会,去了解一个没有被充分“社会化”的人心目中的

青年在场 | 文学批评需要持续的“自我革命”

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陈彦论》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青年在场 | 不放过问题不回避材料不哗众取宠

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最早接触文献学是在大学本科三年级,那时候大家都在准备考研,我也就跟羊群,

青年在场 | 安稳的空间、不安的历史与茫然的小说之美

毛晖:我对整部作品(葛亮:《燕食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年7 月版)风格的基本观感就是安稳和恰当。语言方面,从方言持有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小说中的方言非常生动活泼,而且它与标准语结合的度,也拿捏

作家作品 | 最后一个夏天

关键词:路遥生命历程孤独者强霸者魂兮归来:仁者路遥广阔苍莽的陕北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诞生志士和仁人的胜地,跨入近代以来,更是“天下大事,不离陕北”。路遥作为陕北高原的儿子,他那燃烧的生命历程、顽强的

作家作品 | 从“故事”到“寓言”

《黄河故事》(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 年12 月版)在篇幅与规模上不是一部鸿篇巨制,但就其内涵与蕴意而言却有鸿篇巨制的气象,实现了以小见大的美学效果。从小说美学的一般规律而言,小说的叙述规制虽然并不一

作家作品 | 关于文学创作的美丑

周晓枫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段子:不少人都被从天而降的鸟屎砸过头,像是头顶有战斗机正向下抛炸弹。受害者气不打一处来,但也对这些呼啸而过的鸟儿们无可奈何,只得捂着头,赶紧逃离“枪林弹雨”。周

语文讲堂 | 《庄子·秋水》义理探微

关键词:《庄子·秋水》 自然 无为《庄子·秋水》在义理和艺术两个方面并臻绝美之境。刘凤苞用“体大思精,文情恣肆”八个字给予总评。a林云铭曰:“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

语文讲堂 | 大单元教学的反思、界定与实践

当前,语文大单元教学呈现无比火热的状态,“大”字当头的种种概念甚嚣尘上。大概念、大单元、大组合、大任务、大项目等,都处于理论总结与践行实践的积极探索中;与之对应的是,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则处于很不受待见

精神肖像 | 以学为本:刘增杰老师印象

我是元旦那天得知刘增杰老师去世消息的。无法前往南京给老师送行,在心中满怀伤感的同时,也平添了一份遗憾和歉疚。人们常说岁月不饶人。从我第一次来开封见到刘老师算起,倏忽之间,已经过了三十八个春秋。1985

精神肖像 | 亦严亦慈的恩师

1月1日下午两点多,我接到解志熙老师转来的信息,信息是刘增杰先生的儿子刘耕发给他的:“志熙兄,我父亲于2022年12月29日9时10分……去世,享年88岁。”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如晴天霹雳,让我一时缓不

精神肖像 | 从“精神之父”到“生活之友”

不幸的消息总是不期而至。2023年1月1日中午午休起来,打开手机,蓦然看到解志熙老师发来的信息——刘增杰师于12月29日走了。这消息于我太突然,因为我一直还想着能再见到他。大疫三年,现在终于看到希望,

精神肖像 | “发现史料是为了认识史料,阐释史料”

吴福辉老师在《生命也因质朴而美丽——怀富仁》中提及:“富仁生前为了一个研究樊骏的学生来求我做事,这是他唯一的一次,但我没能做到,至今引以为憾。我负富仁也仅这一次。”a 吴老师文中的学生指的就是我。我在

百家茶座 | 王安石与曾巩

公元1083年,曾巩虽然受到宋神宗的欣赏,留京任职,但这个时候的曾巩已经64岁了,对官场几乎没有了兴趣,他只是勉强接受了中书舍人一职,然后就携母亲的灵柩回到了江宁。王安石听说,马上去吊唁,刚上船发现身

百家茶座 | 《阿Q一百年》写作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我对阿Q研究的思考,最早起始于1972年7月向何其芳先生求教时期。我1964夏从北京二中毕业,在韩少华老师那里得到了难得一遇的文学教育,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但没上什么课,就到了1966年。1968

百家茶座 | “精神典型”的提出及其展开

关键词:张梦阳《阿Q一百年》精神典型百年来,学界对《阿Q正传》的解读从未间断,阿Q研究已然成为一门经久不衰的专门学问。张梦阳先生的阿Q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自成体系,早已引发鲁迅研究界的广泛注意,其

百家茶座 | 六朝烟雨碑拓传奇

汉以后,三国并立。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十多年后,逐步结束了割据局面。西晋后期,统治阶层腐化,统治力逐步弱化,发生了持续十余年的“八王之乱”a。

百家茶座 | 我用我的杯喝水

为黄山书社策划“松下文丛”时,我就有为锺叔河先生编选一册文集的想法。恰好读夏春锦兄整理的《锺叔河书信初集》,其中有北京谭宗远编选过一册《念楼话书》的记述。此书因故未能出版,其中的内容,也多收入后来出版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