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管理 | 组织•制度•价值:大学治理的核心要素及提升策略 摘 要:作为大学治理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组织、制度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挥效用。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大学治理面临着多重的现实挑战:组织层面主要表现为大学难以摆脱政府的意志管控而实现
高教管理 | ChatGPT介入高等教育的方式、风险及应对策略 摘 要: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引领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式走向场景落地,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以ChatGPT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冲击为切入点,
高教管理 | “学院办大学”何以践行:基于“放管服”改革的高校校院权力配置关系研究 摘 要:“学院办大学”是趋近扁平化的校院关系,实质是重构校院权力配置,通过制度分权优化权力结构,实现学院自主办学。“放管服”改革有助于优化“学院办大学”中办学自主权的纵向配置。以浙江省高等院校为例,通
高教管理 | 我国一流大学办学效率会更高吗? 摘 要:基于政府财政投入视角,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32所一流大学在2015-2019年的办学效率及其变动,并运用双边模型与28所其他高校办学效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一
高教管理 | 海外留学能否促进大学教师职业发展 摘 要: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探究海外留学对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发现,海外留学并未显著促进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虽然海外留学促进大学教师
高教管理 | 高校对犯罪学生违纪处分措施的适用及其限制 摘 要:青少年犯罪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事关青少年群体的根本利益。当前,高校主要依靠违纪处分措施对犯罪学生进行处遇,呈现出实体处分较为严厉、决定程序较为严格和救济渠道较为多元的特征。整体而言
高教管理 | 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是高校书院制改革提升育人成效之关键。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自编调查问卷,针对548名书院学生展开实证调查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探索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不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校外导师何以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 摘 要:校外导师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理路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广东省全日制专硕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研究了校外导师的设置及其参与情况对研究生实践能力
比较教育 | 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维能力 摘 要: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是新工科改革的国际典型案例。项目中心式课程、跨学科串联、思维方式是其三大创举,但目前已有研究集中在项目中心式课程、跨学科串联方面。本研究采取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
比较教育 | 高校教师聘任中同行评议的利益冲突防范 摘 要:利益冲突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同行评议活动中,具体可分为权威压力、关系性、经济性、专业性冲突四类。耶鲁大学教师聘任中的同行评议活动描绘了有效防范利益冲突的实践图景,通过分析其管理机构与评议主体、评
职业教育 | 学习性投入视角下高职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 要:基于学习投入理论,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为工具,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高职学生教育质量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校园物质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影响最大,但物质环境
职业教育 | 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训结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社会互赖视角,在明确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课
教育史研究 | 李书田与近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代变貌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近代—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工程教育家李书田在执掌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北洋工学院期间,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引进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建立科研体系和研究生
人文与德育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时代性创新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新时代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校思政 | 马克思哲学思想生命意蕴双重逻辑之探究 摘 要:马克思哲学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蕴,对生命的主体、价值和意义作出了不同层次的科学阐释。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探究中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生命意蕴进行深入解读。在理论逻辑架构上,以“主体性”为理论
大学生发展 |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能力量表验证研究 摘 要:由于思维过程的不透明,创造力测评方式多样,且普遍复杂欠直观;虽已成为创造力研究的中心,但并未形成标准或共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能力量表是建立在以知觉三阶段“显性化”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理论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