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不能像个好学生一样等待着“满意” 编者按:作为青年写作的某种起点的80后作家们,已经全面“奔四”,90后作家也纷纷步入而立之年,但青年写作仍可谓方兴未艾,传统的文学体制、文化资本和新媒介仍旧共谋性地、广泛地制造着代际焦虑,并持续不断地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青春消失”现象 在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中,青年主人公的消极认同日趋严重(比如“失败青年”大规模出现);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日渐淡漠,在丧失介入性的同时退居“宅男”“宅女”状态;青年的文学形象逐渐告别以“新青年”“新人”为代表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陈春成与自由而负责的自我 相较于众多的经典作家,当代小说家在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时常只是一个迷失在无名大众中的孤立个体。从好的方面来讲,这使得他们的小说能够折射出和捕捉到某种普遍性的时代症状,并以此获得各种程度的共鸣,但从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90后诗人的自我意识、生存感知和修辞技艺 让一切都开始吧:哎,自己如此经验贫乏。——李海鹏或许那就是青春,也或许那就是诗。——敖运涛比喻是一头刚刚告别驯化的小狮子。——沈至青年诗人黑夜说,“像置于黑暗里一颗完全不安的灵魂。/一个不那么容易理解
名家三棱镜·于坚 | 写作之道 二十世纪以降,歌德预言过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到来,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宅兹中国”的写作越来越前景黯淡。但是传说中的巴别塔并未建成,旨在谋求同质化的世界语的统一依然遥遥无期。全球化时代,语言更取代边
名家三棱镜·于坚 | 叙述与抒情的 “博弈” 一、抒情与叙事此消彼长倘若说隐喻与转喻是诗家族一对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么抒情与叙事则更像同父异母、时有杯葛的兄弟了。a盖因各自强大的基因,显豁个性,互不买账,一直以来都处于此消彼长、恩
名家三棱镜·于坚 | 重建内在性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我像原始人那样破坏秩序   重组混沌颠倒黑白 混淆阴阳   ……——《厨房巫师》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a这标识出文学的位置。教开始于诗,而诗
作家作品论 | 生命历史诗学的构建 胡学文长篇新作《有生》展现了百年历史中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风俗的画面,呈现了一个民族在岁月变迁中复杂的生活面貌、生命情态。《有生》既在作家主体性和个人化写作风格的呈现上达到了某种极致,同时也体现
作家作品论 | 空间书写与个人生活史的建构 《秋园》的封底页节录了杨本芬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
作家作品论 | 历史人质与南京现代性 我们的话题必须从叶兆言的一次研讨会说起。那次研讨会上,在谈到作家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时候,我曾经强调:“现当代文学创作有两大脉络,一个是乡村书写,一个是城市书写,我主要从城市文化书写来谈叶兆言先生的独特意
作家作品论 | 谁在野?望什么? 有的写作者其实也是自己作品最合适的读者,付秀莹就是这样的小说家/读者。当然我们可以对付秀莹的小说进行或浅或深的解读,但我总觉得对小说家付秀莹的小说最知心会心的读者还是读者付秀莹,比如关于《野望》 (北
作家作品论 | 西海固的女儿 2018年,回族女作家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为80后的乡土写作赢得殊荣,也促使人们对80后乡土写作的评价更客观些,不再过于受预设的影响。a在《80后作家的分化
文学史新视野 | 形式的自由与限制 一直以来,长篇小说都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重型文体”a。这里的“重”,不仅指它的“时间长度”,还包括它对于彰显当代小说成就,呈现时代精神总体的重要性。这一点恰如巴赫金所谈到的,长篇小说不仅是“现代文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