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文学现场 | 现实与传奇

一、华东师范大学与文学写作往事黄平(以下简称黄):王安忆老师是上海文学的象征,在这座城市里我们有很多机会请教安忆老师,所以先请远道而来的余华老师谈谈。今年是2023年,距离《活着》第一个单行本(长江文

名家三棱镜·徐则臣 | 沉默的故事更有力量

最近五年里,我重读了两遍《静静的顿河》。这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140万字。140万不是个小数目。阅读经常像赶路,你会希望它早一点结束。但我读得极为享受,它的漫长让我饱尝阅读的富足。二十年后

名家三棱镜·徐则臣 | 我的“徐则臣印象”

我和徐则臣成为朋友已经很多年,如果追溯,应当是在2004年左右——他当时在北京大学上学,而我,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做编辑。我和他的联系很可能开始于当时他在《人民文学》发的一篇小说,《北京文学·

名家三棱镜·徐则臣 | 语言、经验与新现实主义创作

中国当代小说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小说的辉煌成就面前,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写作始终面对着更多的困难,也存在着布鲁姆所说的超越经典的焦虑。目前,当代小说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验方式、审美形

文学史新视野 | 汪曾祺失去了什么

一、问题的提起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严格说来分为三个时期。1940年代是第一个时期。从1940年至1949年,汪曾祺共发表了四十来篇小说。有的年头发表得多一点,有的年头发表得少一点,但几乎每年都有小说新作

文学史新视野 | 余华小说研究中三个待解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余华的创作就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编撰《余华研究资料》,到后来修订《余华评传》,我曾对余华研究的国内成果及其相关情况,进行过长时间的跟踪和梳理,发现余华研究始终处于数量与质量

文学史新视野 | 文学刊授活动与八十年代文学的公共性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育研究,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不同时期大学、中学的文学教育,以及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以外各种社会力量主办的多种形式的文学教育通常被

文学史新视野 | 北岛早期诗歌源流考

近些年,随着相关材料包括当事人和身边朋友的回忆文字a、残缺的诗稿影印件b和誊抄稿c的相继公开,部分学者开始从手稿与版本的角度对北岛诗歌进行研究,但因为文献资料的不完整与记忆的错漏,未能充分、清晰地呈现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超克青春与主体的重建

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2014年出版了一本小书《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在他看来,“爱新”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如果‘幼态持续’一词在生物学中意指一种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想象的偏移与异形

一“青年”是一个充满现代性意蕴的概念,它是人类“进步”和“未来”的化身。与古典时代的“好古”“尊经”相反,现代社会更多地寄望于“青年”对现有生活的不同意,以及对当下世界的改进与优化。最近这些年文学批评

新作快评 | 漫漫长冬的开始

一、 有选择权的女性张惠雯一家从休斯敦搬到波士顿,2018年7月底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她送给我一本新出的小说集《在南方》,而那时,她已经完成了本书收录的小说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沉默的母亲》,故事发生

新作快评 | 由薛定谔的猫想到

《万川归》是作家朱辉新近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万川归》中有一只猫,叫小薛,让我想到薛定谔的猫,感受到朱辉那种理科生的幽默,进而惊喜地发现这只薛定谔的猫乃作者整部小说的暗喻,是帮助我们穿过《万川归》时代

新作快评 | 神圣象征、伦理抒情与地方史诗

一、典型的地方与总体的风景文学的真实感往往生成于文学的地方性,它充当着典型人物的历史环境,以及叙事逻辑的生活装置,诸多现实主义文学均可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地方性文学。文学的地方叙事“差异性”,通常承载着异

作家作品论 | 任意东西:张枣组诗《历史与欲望》析读

张枣的组诗《历史与欲望》写于1988年,他26岁,到德国的第三个年头。其中写了中西神话与传说中的六个故事,可谓“古今不薄,中西双修”。六个故事都是悲剧,大半都出于误会,而误会也都由于命运之必然。罗蜜欧

作家作品论 | 人道悲怀中的物性思索

20世纪90年代,张炜在出版长篇小说《九月寓言》的时候,用他的一篇题为《融入野地》的散文放在书的后面作为代跋。在这篇散文中,张炜抨击了“故乡”这个字眼,指出这个词已经被作家用得烂俗,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

作家作品论 | 人情犹物情

所谓“人情”,简单说就是人的情感、性情,也是人之常情。情感难以名状,故“人情”流转,不免要敷以各种物质形式。由是,“人情”可感、可观,有了在地实感。从“雯雯系列”到《小鲍庄》,批评家们肯定王安忆小说由

作家作品论 | 史诗记忆的片断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尤为注重将文化的民间资源如古歌、歌谣、神话传说等运用到小说世界的构建中。《格萨尔王》引入了说唱艺术的叙述方式及其神话故事;《尘埃落定》运用了歌谣,就像人类学家戈尔斯坦书写同一历史时期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