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4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4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六十之后

1古人对“六十岁”的理解与感悟,可以引申出某些观念。在中国,无人不知孔子所说的“六十耳顺”。这里的“耳顺”就是关于六十岁的一个缩略、一个观念,而非生理描述。中国人以“十年一变”作为生命递归的刻度,据此

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有一个引领者

1某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我行走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我必须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蓝色的亚得里亚海在不远处起伏,这在水里浸泡了千年的城郭,就在她的水边,在那些原本可能是草莽覆盖的河岔中。我无法描述这城

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幸存者、当代性和文明的眼泪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

新作快评 | 最先锋的新拓展

只要提到孙甘露这个名字,读者立刻就会唤醒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记忆。他甚至只属于1980年代,属于一度是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先锋小说。等我再到“线下”认识孙甘露时,离开1980年代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

新作快评 | 从“笔记本”到“橡皮檫”

“金色河流”这个有些素朴的小说名字与几个耐人琢磨的章题“巨翅垂伏”“尺缩钟慢”“热寂对话录”“一物静,万物奔”“如涓如滔”形成鲜明的对照。“河流”的隐喻并不难解,小说第四部分也有点题的照应:“世事流动

新作快评 | 诗性“不老”,“风流”自流

作为《风流图卷》的续篇,《不老》是叶弥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孔燕妮等“风流”人物在1978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它以一个年代的横断面,透射出生命个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浮沉。相对于《风流图卷》,《不

非虚构研究专辑 | 梁庄的空荡荡的家

2013年秋天,写《艰难的重返》时,我是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图书馆里。至今仍记得图书馆对面那个孤悬又绝美的教堂塔尖,每写几行字,我就忍不住抬头望向它。它当然一直在那里。塔尖直伸向天空,纤细、自在,又充满力

非虚构研究专辑 | “非虚构文学”亟需面世

我是一个长期的非虚构写作者,同时也一直写作非虚构类的小说,另外也涉足严格来说不属于非虚构领域的散文和诗歌。从个人的写作经历出发,对于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源流、现状和前景,非虚构与虚构的关系,非虚构对于文学

非虚构研究专辑 | 在白与黑的交集地带

有研究者把中国近年来兴起的非虚构写作看作是散文写作的一部分,是散文写作的新变化,是给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一种写作方法。比如非虚构写作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经验,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

非虚构研究专辑 | 抵达非虚构:对实践阻碍的克服

一、需在实践层面具象考察的缘由“非虚构写作”的说法在中国大陆逐渐流行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新鲜与疑惑并存,人们发现其惊人的容纳度——“似乎什么都可以有,但不能有:虚构”a,同时,对其的疑虑也较为凸出。更多

思潮与现象 | 生态文学:特征与概念

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中国生态文学迄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和生态文学创作都处于瓶颈期 生态批评翻译和运用国外理论较多,中国原创性的生态理论建构较少,像鲁枢元的“精神生

作家作品论 | 京与都:时间维度中的空间意义

近来,城市传的写作有若干作品出现,邱华栋的《北京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部。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结构作品时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形成了具有独创意义的文本。国外的城市传也多有影响较大者,如英国历史学家科林·琼斯

作家作品论 | 诗性、现实、文体及其他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

作家作品论 | 文本 策略 语境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叙事结构既包含着深厚的诗学蕴涵,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演变特色。丁帆认为三部曲“的确是作者精心构思出来的一部叙事结构非常精致的杰作”。a格非亦自谦“时空问题在《江南三部曲》里边有一些思考

作家作品论 | 现实主义写作的特质和诗性呈现机制

近年来,带有显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质地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戏剧影视(包括一些纪录片),都因为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人间烟火气而广受关注和好评 从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读者、观众对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