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六十之后 1古人对“六十岁”的理解与感悟,可以引申出某些观念。在中国,无人不知孔子所说的“六十耳顺”。这里的“耳顺”就是关于六十岁的一个缩略、一个观念,而非生理描述。中国人以“十年一变”作为生命递归的刻度,据此
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有一个引领者 1某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我行走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我必须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蓝色的亚得里亚海在不远处起伏,这在水里浸泡了千年的城郭,就在她的水边,在那些原本可能是草莽覆盖的河岔中。我无法描述这城
名家三棱镜·欧阳江河 | 幸存者、当代性和文明的眼泪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
新作快评 | 最先锋的新拓展 只要提到孙甘露这个名字,读者立刻就会唤醒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记忆。他甚至只属于1980年代,属于一度是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先锋小说。等我再到“线下”认识孙甘露时,离开1980年代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
新作快评 | 从“笔记本”到“橡皮檫” “金色河流”这个有些素朴的小说名字与几个耐人琢磨的章题“巨翅垂伏”“尺缩钟慢”“热寂对话录”“一物静,万物奔”“如涓如滔”形成鲜明的对照。“河流”的隐喻并不难解,小说第四部分也有点题的照应:“世事流动
新作快评 | 诗性“不老”,“风流”自流 作为《风流图卷》的续篇,《不老》是叶弥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孔燕妮等“风流”人物在1978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它以一个年代的横断面,透射出生命个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浮沉。相对于《风流图卷》,《不
非虚构研究专辑 | 梁庄的空荡荡的家 2013年秋天,写《艰难的重返》时,我是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图书馆里。至今仍记得图书馆对面那个孤悬又绝美的教堂塔尖,每写几行字,我就忍不住抬头望向它。它当然一直在那里。塔尖直伸向天空,纤细、自在,又充满力
非虚构研究专辑 | “非虚构文学”亟需面世 我是一个长期的非虚构写作者,同时也一直写作非虚构类的小说,另外也涉足严格来说不属于非虚构领域的散文和诗歌。从个人的写作经历出发,对于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源流、现状和前景,非虚构与虚构的关系,非虚构对于文学
非虚构研究专辑 | 在白与黑的交集地带 有研究者把中国近年来兴起的非虚构写作看作是散文写作的一部分,是散文写作的新变化,是给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一种写作方法。比如非虚构写作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经验,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
非虚构研究专辑 | 抵达非虚构:对实践阻碍的克服 一、需在实践层面具象考察的缘由“非虚构写作”的说法在中国大陆逐渐流行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新鲜与疑惑并存,人们发现其惊人的容纳度——“似乎什么都可以有,但不能有:虚构”a,同时,对其的疑虑也较为凸出。更多
非虚构研究专辑 | 借由个体书写,寻找通往存在“本真”的路径 一个问题,写作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日常吗?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发出“娱乐至死”的呼鸣至今的当下,可以想象一个“普通人”,而不是本就以写作作为创作方式或谋生职业的作家或文字工作者,把书写当作每日生
非虚构研究专辑 | “真实故事计划”:探索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道路 创建“真实故事计划”之前,我在媒体部门工作,从文字创作到纪录片拍摄,顶多算是个文学边缘人。跨界来做和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事,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学毕业,我进了《南方周末》做记者,写调查报道和特稿。那是2
非虚构研究专辑 | 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1980-2021) 一九八○年美国华人董鼎山发表《所谓“非虚构”小说》 (《读书》1980年第4期),介绍非虚构文体在美国的来龙去脉,系中国大陆期刊第一次介绍“非虚构”概念。一九八六年南平、王晖发表论文《美国非虚构文学浪
胡续冬纪念专辑 | 瘙痒的主体:胡续冬诗中的社会讽喻与转义喜剧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
胡续冬纪念专辑 | “清单效应”与当代诗的幽默 一、从“单纯列举”到清单的文本化、诗化诗歌文本中的幽默感是如何形成的?按照让-马克·穆拉(Jean-Marc Moura)在《幽默的比较诗学》(“Poétique comparée de l’humo
思潮与现象 | 生态文学:特征与概念 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算起,中国生态文学迄今为止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当下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和生态文学创作都处于瓶颈期 生态批评翻译和运用国外理论较多,中国原创性的生态理论建构较少,像鲁枢元的“精神生
作家作品论 | 京与都:时间维度中的空间意义 近来,城市传的写作有若干作品出现,邱华栋的《北京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部。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结构作品时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形成了具有独创意义的文本。国外的城市传也多有影响较大者,如英国历史学家科林·琼斯
作家作品论 | 诗性、现实、文体及其他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
作家作品论 | 文本 策略 语境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叙事结构既包含着深厚的诗学蕴涵,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演变特色。丁帆认为三部曲“的确是作者精心构思出来的一部叙事结构非常精致的杰作”。a格非亦自谦“时空问题在《江南三部曲》里边有一些思考
作家作品论 | 现实主义写作的特质和诗性呈现机制 近年来,带有显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质地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戏剧影视(包括一些纪录片),都因为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人间烟火气而广受关注和好评 从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读者、观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