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2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2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批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文学批评崛起,取得丰硕成果。我自己正是在学院建制与培养方案的规定下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初步了解何为批评与批评何为的。但身处“学术”与“思想”分野的漫长余波之中,我也

当代前沿 | 门外说戏

二十二年前,我去苏州大学参加王尧教授办的小说家论坛,当时我们之间语言交流还有点障碍,但是我们创造了作家和批评家交谈最长的纪录,谈了三天三夜,后来整理出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对话录。最近这两年王尧摇身变成了

当代前沿 | 我们今天的世界能不能纳入话剧的视野?

除了《鳄鱼》,莫言的剧作还有《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锦衣》等。1996年,莫言应编剧王树增之邀写作《霸王别姬》。该剧2000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上演。《我们的荆轲》发表于《钟

今日批评家 | “赛先生也成了赛同志”

一、走出实验室:“科学”的社会化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胡适《〈科学与

今日批评家 | 赛先生:当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始终有浓厚的兴趣。我对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在满怀焦虑的同时,又充满好奇心:在后疫情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动中,和我们每个人生存息息相关

今日批评家 | 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一李静是我的师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妹,是严格意义上的师妹——我们都是韩毓海老师的研究生,按照流行的说法,属于一个师门。但在李静到《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工作之前,我跟她却不熟,甚至可以说不认识,现在

现场 | “经典重释与文化传承”学术论坛纪要

时间:2023年9月16日地点: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科学艺术中心主办:《南方文坛》杂志、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持人:张学昕与会者:南帆、汪文顶、王尧、吴俊、张清华、郜元宝、文贵良、季进、何平张学昕(辽宁

现场 | 汉语新诗创作及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时间:2023年10月24日地点: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域融合创新中心主持人:蒋登科与谈人:方长安、龚学敏、臧棣、朱寿桐蒋登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非常高兴在第八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开幕前夕

理论新见 | 影像、衣饰和边界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更衣对照亦惘然——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把《更衣记》和《对照记》放在一起讨论,也涉及影像和服装。但这次我又重新学习了巴赫金的“边界”理论,就想把它放进来一起讨论,其实是把《对

理论新见 | 文学与民间

最近,西南某大学文学院开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民间、民俗与地方文学的当代价值”。朋友圈里,好几位与会者转发了会议信息。我在一位朋友转发的信息下面留言:“‘民间’

理论新见 | 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

我们注意到,在时间的脚步跨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文坛曾经先后出现了一批旨在关注、思考和表现知识分子这一特定人群的长篇小说。具体来说,这一方面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作品,主要包括有宗璞的《西征记》、格非的《春尽

理论新见 | 华夷风土

作为地理名词,“南洋”起自明末,泛指中国大陆南方沿海区域,以及南海区域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群岛还有无数岛屿——即今日的东南亚。“南洋”至少有三种定义。清代水师曾有“南洋”舰队,顾名思义,镇守中国南方

理论新见 | 韩松与现实之梦

“在我看来,火车越往东开就越不准时。那开到中国又如何呢?”——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高峰时期。当时,中国对于能否跻身世

打捞历史 | 史论与史料并重: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

这次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和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会议,有个相当宏大的总主题,即“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通知中还特别提示了五个分议题,涉及世界汉学视域中的文史哲教、世

打捞历史 | 丁聪绘叶灵凤《永久的女性》系列插图初探

1936年7月,叶灵凤长篇小说《永久的女性》初版本由上海大光书局印刷发行。叶灵凤在《题记》中谈及《永久的女性》创作缘起:一九三五年的秋天,应了那时新创刊的《小晨报》之约,我写下这部《永久的女性》。这是

批评论坛 | 主持人语:同时异代与异代同时

2023年10月7—27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设席“胡适人文讲座”,邀请黄子平教授在“文学主题学”总题下,做了三场演讲。其间10月20日,又举行一场“围桌谈麈”,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共有13位老师出席,就

批评论坛 | 引言:断裂时代的文学与批评

我的学生去做概念的谱系学搜寻,说我在1983年的时候为赵园的那本《艰难的选择》写过一个很短的小引,在小引里边就已经提到“同时代人”这个词。其实是我年轻的时候读“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

批评论坛 | “同时代人”的相依为命

在2019年我们也召开过同题讨论会。此后四年时间,中国、世界以及我们自身,都变了,真可谓“历史的巨变”。就今天到会的子平、平原和我,以及没有到会的玫珊、晓虹、赵园、得后而言,我们“四家人”,最大的变化

批评论坛 | 大时代的影响与焦虑

在我学术成长的旅程上,三十八年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至关重要。此后关于“燕园三剑客”的说法广泛流传,作为小弟的我,获益最大。近年好几次与钱、黄两位兄长同台表演,我都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致谢。比如,

批评论坛 | 文学之所以求真、致善、尽美

这个有关时代与文学的话题,没有想到,自觉还年轻的我也要开始谈论了。子平、平原老师是77级,我跟在座计璧瑞是大学同学,是79级。79级比较有意思,比较沾光的一点,是可以归划到“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所谓新

批评论坛 | 关于“同时代人”的一点联想

黄子平老师用阿甘本“同时代人”概念来引发话题思考,当人们接触它的时候,会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个层面是概念的原始意义,也就是阿甘本论述中“同时代人”的几重寓意;另一个是结合我们自身的感受,更多地从字面意

批评论坛 | 时代可能折叠:关于同时代的思考

这次的“围桌谈麈”,真的颇有古人“挥麈清谈”之雅。各位老师讲得都很真诚,既有古风,又很有“时代感”,我是深深地被打动了。陈平原老师说他是四十年前来到北京大学,我也是四十年前来到北大——他是来读博士,我

批评论坛 | 写作与批评主体的重建

2019年的深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黄子平先生新书《文本及其不满》的发布会,那次发布会的标题也是“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当时就感到子平老师阐述的“同时代人”的观点蕴含了非常丰富的话题空间。这次看关于此

批评论坛 | 需要辨析的“同时代人”

我是抱着来听子平老师讲课的心情来参加这场讨论的。以前因为各种原因,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完整地听子平老师上课,刚才的开场白有些简短,听得还有点不过瘾。当然,听的时候,我也做了一点笔记,下面就着自己的笔记,

批评论坛 | 反思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史的拯救

黄子平老师提出的“同时代人”概念出自阿甘本。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通常从字面引起的联想——作为代际关系的“同代人”的意涵十分不同。它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是指向人文学者对自我与时代以及对一种新的时间哲学和

现象解读 | 情动机制与类型经验的双向掘进

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关系密切。一方面,某些重要的电影理论是通过电影批评提出来的,例如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该书由一篇篇影评文章组成,却蕴含了著名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长镜头”等理

现象解读 | 时代叙事与理性介入

“认识了李朝全,就是认识了踏实、勤勉和忠厚。作为知名的评论家,他总是那样谦和地微笑着,用大量精力去发掘别的作家的光彩与奉献,同时再挤出时间从事自己的创作。他的头脑进行的是全息劳动,左脑做研究,右脑搞创

现象解读 | 且看孤独如何被击败

孤独或许可以被视作吴锦雄诗歌写作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与吴锦雄生活的城市——深圳——恰相呼应。众所周知,孤独是现代性的特产。而深圳的体量、深圳自带的现代色彩、深圳潜藏的危险、深圳的孤绝、深圳的无

现象解读 | 在转变、构拟与连缀中拥抱大的世界

引言弋舟著作丰富,只从小说创作数量上来看,短篇、中篇和长篇均已可观,但如有读者产生了基于作品的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就会发现作者已有的人生经历、部分小说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等还较不清楚;此外,如果读者要想简述

现象解读 | 氛围的生成:论苏童小说的声音景观

氛围如同小说的“磁场”,是在小说整体之上产生的,小说营造了“氛围”,但“氛围”本身已超越小说,凝结了作家的经历、审美趣味和艺术感觉。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特有感伤、纤细、怀旧、颓废的氛围,这使得他的作品极具

现象解读 | 柏尔修斯之镜:小说写作中的几种镜面隐喻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蛇发女妖美杜莎,任何直视她目光的人都会变成石像。英雄柏尔修斯为了杀死美杜莎,利用雅典娜之盾,在盾牌的反光中观察美杜莎,然后用宝剑砍下了她的头颅。这是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轻逸”一节中

现象解读 | 乡贤文化书写的百年变迁与反思

一、引言:中西古今与城乡之际晚清以降,东西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际会,碰撞、交汇,直至融合,生出新的灿烂。百年来的中国,有一对重大命题一直交织和纠结:一是中西问题,一是古今问题。这一对命题几乎可以说是

现象解读 | 学者小说:“无界”时代的“多栖”写作

一般而言,作家都具有多套笔法,“两栖”或“多栖”写作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不少人既从事文学研究工作,也进行原创,涉及不同的文体,很多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的学者同时也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如丁

现象解读 | 漓江画派花鸟画的文脉与风格

引言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写生为基础,以意境为目标,表现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寄寓人类的情感和理想。中国花鸟画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北宋的院体花鸟,南宋的

现象解读 | 侗族大歌技艺的传承及其思考

多数人通常将技艺联想到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技术,忽略了艺术的技艺成分,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包含有技艺的成分。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呈现离不开技艺,技艺是承载艺术作品生命的重要基底。从“非遗”层面对技艺进行研究,目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