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5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5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作家协会,一晃近20年。由于工作关系与个人兴趣,陆续写了一些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性文字,有些为有感所发,有些实为各种原因下的硬写。工作后也曾立志投身学术,但在考取博士,并完成

当代前沿 | 杂文里的鲁迅

一鲁迅的写作常常出界,有时候以非文学的方式进入文学,故不古不今、不东不西,而真气在焉。因为对于其体例无法归类,有些文章只能以杂文喻之。这种体例比较特别,既不是传统文章的复制,也非周作人称的美文,应当说

当代前沿 | 从“类猿人”到“愚人船”

一、作为原创词汇的“类猿人”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最近俞兆平有关鲁迅和严复关系的研究,使这一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李冬木在《越境:“鲁迅”之诞生》一书中详细列出了鲁迅阅读过的有

当代前沿 | “中外”名目下的传统文化观之争

一、重拾这块“会思想的石头”1925年春围绕《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引发的讨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持续发酵,已演化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一件著名公案。正如杨义先生所说,鲁迅先生当年提出的“要少——

当代前沿 | “末路的人的苦恼”

鲁迅的小说《祝福》自从1924年3月发表在《东方杂志》以来,已届百年,并且形成了四大基本的话题丛:一、小说写的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祥林嫂这样的女性的捆绑,还是对她的抛弃,从而造成她的悲剧?二、小

今日批评家 | 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柳青女儿刘可风所写《柳青传》的第九章《书稿余烬》一节中,她提及柳青想写一部“反映农民出身的老干部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新心理和新表现”①的作品,创作动因出于柳青对“一些老熟人、老同志,在战争年代出

今日批评家 | 文学批评的真诚探索者

我认识陈涛多年了,还是有资格来谈谈他的文学批评的。但真要动笔,发现并不好谈。一开始他并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的。他研究生毕业后到了中国作协,那时候我只是听到过他的名字,印象中他是一名很踏实

今日批评家 | 让人生充满愈发丰盈、辽阔的可能

我的朋友兼同事“涛哥”陈涛是个神人。他写过小说,写过散文,写过评论,而且是中国作家协会职工里少有的在作协三个主要办公区域(东土城的机关、芍药居的鲁迅文学院、长虹桥的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都工作过的人。他的

现场 | 履险如夷 终成大业

盼望酒和永远的青春在出席洪子诚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讨论会的路上,我想起这位比我年轻的、在学业上做出了大成就而且曾经与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我竭力回想他曾经向我转述过的一首诗。那是路翎先生的《盼望》①。我

现场 | 论述的“弹性”以及表达的“迂回”

多年前我曾质疑大学教授63岁退休的统一规定,说人文学者训练时间长、成熟年限晚,应该比理工科教授多工作三五年。大家都觉得这是在说笑话,因当今中国大学校长绝大多数理工科出身,他们不会同意这么做的。记得北京

现场 | 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洪氏话语”

忽然想到了这个词,似乎可以给我们将要谈到的主人公一个概念,一个说法。世纪之交以前,虽然洪子诚教授也曾参著多部文学史,但直到他1999年独立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才算是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再到200

现场 | 治学的楷模,人生的导师

我与洪子诚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相识的,至今已有40余年了。接触较多、联系较为密切,则是到了21世纪之后。21世纪之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需要在全国同行专家

现场 | 又一次诞生:洪子诚和世界文学

马雅可夫斯基广场上的问题十几年前,洪子诚老师到俄国旅游,旅游车把他们直接拉到吃晚饭的北京饭店,一座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期修建的、斯大林式的宏伟建筑,吃完洪子诚发现前面广场中心有一个高大塑像,走近

现象解读 | 重读文学经典 写好乡村人物

“新山乡巨变”写作计划,是中国作协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写作计划,它是脱贫攻坚写作潮流的延续和提升。客观地说,在这个写作计划指导下,确实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受到读者欢迎甚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积累了一

现象解读 | 我们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乡土”?

近几年来,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中的“地方性叙事”的研讨逐渐升温、热闹非凡。“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新浙派写作”等“新区域书写”,包括“新乡土叙事”等提法和论述先后登场,不一而足。相关

现象解读 | 新乡土叙事中的“主体性”问题探析

“新乡土叙事”抑或“新乡土文学”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新话题,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就有相关讨论,但至今却仍然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热议中的命题。这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

理论新见 | 论郑敏1985年之后的诗歌创作

1985年之后的郑敏在融合以往创作经验和当代西方现代诗歌资源的前提下,开启了新的创作之旅。通过一系列新的艺术转换,郑敏不仅在形成新的观念的同时实现了创作道路的深化与拓展,还在突破“九叶”时代诗歌创作的

理论新见 | 重审“九十年代诗歌”:主体、对象与风格

“九十年代诗歌”是一个颇成问题的文学史概念,由“知识分子诗人”最早提出以自我辨认,又由于学院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配合而得以流行并最终登上历史的神坛,其间甚至不到十年的光影。从一个流派性的诗学主张一跃而为

理论新见 | “散文诗”的误区以及真正的诗

在近代以来文学文体的演变过程中,“散文诗”的出现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古代有“诗”“文”之说,并无“散文诗”这一概念。所谓“文”,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说法,是指除诗赋之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姚鼐在《古

批评论坛 | 鼎新与精进:中国网络文学现场回望

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网络文学,日渐从“文学边缘”步入“文化舞台”中央。“巨存在”的文学体量,“全民阅读”的文化声威,给予数字传媒时代“泛娱乐”和“大文创”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出海圈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

批评论坛 | 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征服”?

在AI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智能软件会不会抢走作家的饭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网络文学作家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有趣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软件说到底是人类的工具,无论什么工具都无法取代人类。例如网络小说

打捞历史 | 桂林《力报》如何报道西南剧展

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期间,桂林有《广西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桂林版)、《力报》等报纸。其中,桂林《力报》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于1940年3月10日,创办人为张稚琴,社

打捞历史 | 论西南剧展的戏剧评论

1944年2—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戏剧展演活动。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上千名戏剧工作者汇聚桂林,以戏剧唱响了抗日救亡

打捞历史 | 欧阳予倩与西南剧展

1944年2—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有桂、粤、湘、黔、滇、赣、闽、浙八省20余个社团单位千余人参加,着实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壮举,如欧阳予倩所言:“这不仅在西南在中

打捞历史 | 从西南走向全国

2024年是欧阳予倩、田汉发起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召开80周年。数十年来,学界关于西南剧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多借文献整理、回忆记述、理论梳理等方式关注西南剧展本身的来龙去脉,对于

南方百家 | 身份政治、根系反思与“寻根文学”的终结

一从田代琳到东西,这姓名的变化自然包含了身份的迁徙,一如从周树人到鲁迅的变迁。其实,更应该指出的是,从田代琳到东西,并不只是身份的平面转移:它其实还意味着阶层的纵向跃升。当然,一个出生于桂西北山野的农

南方百家 | 《回响》:有关“幻想”的叙述诗学

一般认为,茅盾文学奖所奖励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精品。但是,我们也看到21世纪以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的探索已经开始呈现出多维、多元化的倾向。2008年谍战小说《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有

绿色批评 | 寻找“回响”的真相

东西,这位1966年出生的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已被纳入“新生代小说家”阵营。他的小说如同他的笔名一样,以种种充满感性的文字,执着于表达当代人在当今这个时代中的身心安放。有时,读出“东西”这个

绿色批评 | 作家论中的人与文化

我与陈宗俊有缘。多年前,我有一件小事麻烦宗俊,虽不复杂却颇费时间。那时与宗俊并不相识,经他的导师介绍,宗俊帮了我这个忙。费心费力的事情,宗俊做得非常认真尽力,让我相当感动。当时我便觉得宗俊是一个可交的

绿色批评 | 人世幻相、生命实在与神性赋格

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朱辉继承发扬了江苏作家对日常生活细致写实的传统。印象中朱辉擅写短篇小说,也因短篇小说获鲁迅文学奖,但长篇小说是另一种挑战。长篇小说《万川归》,从题目到规模看,应该蕴含了作者的文

绿色批评 | 石刻文学及其文化传承若干问题探究

石刻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石刻文学,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特征,还要研究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在当代的传承发展问题,以更好实现新时代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一、石刻文学主要特征石刻文学主要特征可概

绿色批评 | 海洋书写的新南方之维

近年来,林森将自己的笔触转向了海洋,他有关海洋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例,以《海里岸上》《唯水年轻》《岛》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学作品更是能够代表林森现阶段的关注重点,为读者和评论者所津津乐道。从《海里岸上》到《

绿色批评 | 文学模仿的复兴

创作工艺与文学评论相结合:从阅读到讲故事文学模仿与非自然叙事模式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复杂且备受争议。布赖恩·理查德森(Brian Richardson)和扬·阿尔伯(Jan Alber)都将非自然叙事学(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