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3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3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越过窄门,与Sora赛跑

文学批评是什么?我的批评观是什么?这种本质主义的发问,令人心力交瘁。本质真有那么重要吗?维特根斯坦在后期思想中极力反对所谓“世界本质”,并仅仅承认事物的相似性。至于一些事物何以会被称作语言、世界与事实

当代前沿 | 从传统走向未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从1979年成立至今已经45个年头,始终引领现代文学研究的航向,积极推进现代文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学人薪火相传,铸就了中

当代前沿 | 端本正源 求实创新

严家炎先生的执教治学生涯超过一个甲子,2021年8月其学术集大成之十卷本《严家炎全集》面世,同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举办了“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并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先

当代前沿 | 从“生命史学”到“大文学史观”

钱理群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镇,是第三代学人中的代表性和标志性学者,也是学界的常青树,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我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学人研究——在“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

当代前沿 | “专精”与“博通”的融汇

黄修己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的获得者,其学术研究的历程显然值得学界重视。陈希①和刘进才②曾关注这一问题,他们都注意到,黄修己先生从赵树理研究起步,走向文学史和学科史研究。商金林将黄修己

当代前沿 | 以鲁迅研究为支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刘中树先生1935年出生于吉林集安。13岁就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亲历革命工作。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前沿 | 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

一九七九年一月,在教育部于北京召开的一次现代文学教材审稿会上,与会代表倡议,组织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参加筹备会议的,有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代表二十余人。……筹备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院校范围内

今日批评家 | 问题意识、价值立场与批评的自觉

沈杏培教授是与我时有切磋的青年朋友。当年丁帆教授、朱晓进教授、姚文放教授和我分别在文学院主事,学术交流密切,毫无门户藩篱,对各自门下的学生也比较熟悉。我记不清第一次和杏培见面的时间,但他对学术的抱负和

今日批评家 | 赤诚、执着的求索者:沈杏培印象

最初与杏培相识,是由于责编一篇他的论文。《文艺研究》的办刊风格虽然以成熟、稳重著称,但一直欢迎有风格、有锐气的文章。只不过在国内的人文学术界,人们更愿意通过著书立说正面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很少有学者尝

批评论坛 | 经验与问题

祝贺《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简称《编写史》)的出版。曾令存写这本书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我们知道,自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的当代文学史,据《编写史》的统计

批评论坛 |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几点想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以下简称《编写史》),是曾令存的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这部著作写作了十多年的时间,一个人能够用十多年的时间面对一部著作,这个时代好像已经很久远了。因此曾令

批评论坛 | 论解散当代文学史阐释体系的可能

一、谁可以是“失败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呈现出持续繁荣的景象,曾令存教授新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2023)的出版即是可喜的收获。据该书所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

批评论坛 | 内部反思与世界之网

一、以视差为起点如果从1904年京师大学堂国文教师林传甲编写《中国文学史》算起,到2024年,中国人编写文学史已历经整整120年。2024年伊始,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当代文学史编写的问题、方法与可能性

理论新见 | 辛丑读钱微言

一、《管锥编》里的西学“捧哏”一个人想善始善终做一件有分量的事真难,难就难在:没有比随机编个理由引诱自己偷懒,更容易了。皆谓《管锥编》是钱锺书最有分量的标志性名著,也颇有人直觉谁能通读乃至读通“文化昆

理论新见 | 理论思维与价值视域的创新

话语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重点关注的议题,在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居基础地位,也属难点领域问题。儿童文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自身独立的学科背景与时代任务,是反映学科与理论自觉

理论新见 | 文化迁徙中的融合与创生

“何谓文学”与“文学何为”的命题在中西文化迁徙的融合与创生阶段,文学发展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权威的认知观念遭受了历史境遇性的瓦解,尤以“五四”前后的翻译热潮,以及文学观念的革变与新旧文学秩序的确立为重要

理论新见 |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交互创作模式研究

一、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阈限空间”从传统的、个体的到现如今互动的、参与的、社会介入的艺术形式,可以看到一种当代审美趋势的转变,而媒介的变迁可以说在这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艺术形式的转向。不

现象解读 | 孙犁为何不属于新京派

按语:孙犁是杰出的革命文学作家,也是公认的当代散文大家。2023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国内长期关注孙犁并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界同人,举办了“孙犁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

现象解读 | 1946与1949:孙犁的文学处境之微观

1946—1949年作为大时代背景的微观侧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特别关注的重要时间点。抗战胜利之后,左翼文艺已然成为最强大的文艺力量,逐渐左右着当时的文艺界。这种所谓的“左右”,就是“决定文学界走

现象解读 | 彷徨之始:论鲁迅《破恶声论》的内在矛盾

1860年,清王朝在短短20年之内再次落败于英法两国。其后一些中国思想家试探性地转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帝国,但这样有远见的人却寥寥无几。他们并未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因而通常是在

现象解读 | 目标逐渐远大的西南剧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城不是一代修成的,西南剧展不是一开始就目标远大、意义宏深的。众所周知,西南剧展包括三大内容:戏剧展览、戏剧工作者大会和戏剧资料展览。然而,这三大内容并非会议筹办之初完全决定,而是

南方百家 | 世界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文学标识着两个基本意义,一是文学的在世界性,即强调文学的空间存在具体化;二是以文学生产全程为纽带形成的全球化覆盖,强调以文明互鉴为基础的文学世界性流通与交流,表现出对人类命运、人类价值等的关切与诉

绿色批评 | 全知式、布道式的质朴现实主义

毫无疑问,《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小说还未全部完成时,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12月初版至今,它有约40个版次;专门做图书销售数据统计的开卷公司,

绿色批评 | 汪曾祺小说的老庄哲学与古典乐理

察中国古代诗歌史,无论是在《诗经》《楚辞》的先秦起始段,还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巅峰发展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总是胶着难分,情缘难断。作为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挥散着恬淡清

绿色批评 | 精神反思与文化寓言

一、“幻觉的”写作残雪的小说中,除个别如《黄泥街》《痕》这样有鲜明时代指向的作品外,故事大都发生在一个时间轴和空间坐标都十分模糊的地方。这些小说的时间流逝通常没有特别强烈的线性感,小说常以季节交替展现

艺术时代 | 影视剧改编与金庸武侠小说的“再经典化”

从一部普通文学作品的诞生到文学史上被认可的经典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经典化。文学经典建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可阐释的空间外,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