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4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4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如何读一首诗?

在一次课程之后,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读一首诗?那时我初来乍到,刚登上讲台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忧郁与永恒,空气中热浪无数次将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灭之际,辗转于荒谬与真实之陡峭。我随口回答

当代前沿 | “老少年”的忧伤之旅

对青年来说,成人仪式是一次冒险之旅。正如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注意到的:制度和习俗两者对他们来说都像是一种单调运行的机制,没有任何机会、运气或者能

当代前沿 | 论晚清域外游记对域外现代城市的体验方式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通常关联着光明进步、自由民主、知识水平、高等教育、现代民族国家、启蒙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几乎所有的先进观念。城市也是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物质生活、思想观念、审美风尚、制度礼仪

当代前沿 | “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嫁接

19世纪以来,从中国文化输出和两种文明交融的角度对欧洲(尤其是西欧数国)影响最大的,非陈季同莫属。他被誉为晚清“中国文人中以西方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第一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授予他“一级国民教育勋章”,

当代前沿 | 论弱的普遍性:基于两首当代诗的文本细读

读西渡的《天使之箭》和杨键的《神奇的事情》这两首诗,我意识到当代诗中某种新的历史主题正在生成,因为这两首诗所传达的不合时宜以及变幻莫测的意蕴,恰恰是对时代困境思考的结果,并应和了当代诗的历史诉求,令人

今日批评家 | 有关伟栋的一点感言

大概是2006年秋季,哈尔滨的诗人张曙光致信于我,介绍张伟栋报考我的博士生。他次年考取,开始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通过曙光寄赠的小诗刊《剃须刀》,才知道伟栋已是这家杂志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据

今日批评家 | 朝向众多未来的诗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一栋伟大的建筑物必须从不可测量的元素开始,然后用可测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最后的成品必须是不可测量的。——刘易斯·康①“真正伟大的新诗诗人必然是古典、浪漫与现代汇

今日批评家 | 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价值

为什么要谈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价值问题?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虽然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也出现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迫切需要重提文学的本体价值,同时必须以新的文学观念

理论新见 | 小说的情节:有升有降

谈到小说的情节问题,似乎不像人物那样“单纯”,那样容易把握。因为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又和小说的结构等连在一起,让人觉得很“复杂”,很难处理。但是小说的情节又是小说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我们对

理论新见 | 试论王朝闻文学理论中的“别车杜”影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外国各种文学理论、批评思潮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与意识形态的交互影响,俄苏文论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一个部分。而以“别车杜”(别林斯

批评论坛 | 作为精神选择的“非虚构”如何被唤醒

2021年9月25日,“韩少功与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舒文治、潘绍东、魏建华、蒋人瑞、吴尚平、逆舟作为“汨罗六蛟龙”整体亮相,我也被列入“汨罗江作家群”中。多年来,

批评论坛 | 还原“活的”历史人物及“非虚构”圆整再现

一、历史不可虚构,历史如何“非虚构”?在文学体裁的大家族中,虚构、想象、“神与物游”和“高于生活”的创作,当然是文学的本体状态。但也一直同时存在多种不属于虚构及纯粹想象的品类,大概可以列出的报告文学、

批评论坛 | 主体经验、痛感言说与修辞伦理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被视为非虚构写作在国内的滥觞。十余年来,作为一种跨越文学、新闻、历史等领域的叙事文体,其诉诸的“真实性”文本特征,开掘了生活和历史的宝贵资源,使置身于互联

打捞历史 | 想象的对话:夏氏兄弟与好莱坞电影

近日重读夏氏兄弟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台北联经,2019,以下简称《书信集》),共5卷,时间从1947年到1965年,每卷500页左右。记得出版时我对编者季进教授说:这套书信集太宝贵了,特别是对于

打捞历史 | 论鲁艺文学系教员作家群题材观的转变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解放区文学进入后期阶段。这一时期,题材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重视,题材本身成了解放区后期文学的重要特征。在后期文学肇始之初,林默涵就号召作家要“更多的去注意和描写工

打捞历史 | 包天笑《晶报》活动考论

报人作家是包天笑最重要的身份特征,由于《钏影楼回忆录》的影响,学界关于包天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清末民初的编创活动,为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报人及相关创作活动研究留了空间。笔者新发现《钏影楼日记》手稿

打捞历史 | 传承与新变: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

引言一直以来,由于对革命历史内容和文本创作时间的界定不同,学界关于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叙事、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拟在文学学术话语体系里对革命历史及其相关概念流变进

打捞历史 | 1980年代文学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性互动

在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大多以“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第三代诗”等线性发展与“主流”更迭的叙事线索对“新时期”文学加以整体把握。在以往的1980年代文学研究中——或以“

打捞历史 | “民俗叙事”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精神转换

丹纳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国内有学者也看到了文学作品与民俗事象相结合的多重价值,认为“文学作品依赖于民俗事象”“作家需要民俗事象来为作品塑造时代背景”“民俗事象给文学作品提供

绿色批评 | 文本主体性的“富集”与“催化”

一、隐喻性元素的“富集”富集的定义是某些物质经由水、大气、土壤或生物体内产生的堆量累积过程,形成并提升了该物质浓度,进而改变物质的总量。富集的方法有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离子吸附等。富集的经典坏案例是1

绿色批评 | 革命分层叙事与青年知识分子

相对来说,“阶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当阶级矛盾到了异常尖锐而至于激化的程度,随之而起的便是革命,斗争则是革命的必然阶段。即使“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到了非革命不足以解决的地步,“治

绿色批评 | 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

张怡微的早期写作基本上是以少女成长的情感经验为核心展开叙事。《呵,爱》《我真的不想来》《嗜痂记》《最慢的是追忆》《丰年记》中的主人公们形象相仿:生长于单亲家庭,与母亲居住,亲族关系凉薄,忧郁多思、性情

绿色批评 | 一个时代的情感真相

长篇小说《回响》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近年重要的收获之一,也是作家东西迄今最具文学抱负、成就最高的创作。自2021年问世以来,在读书界反响强烈,改编成网剧之后更是作为话题热议;2023年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

绿色批评 | 梁宗岱译诗中的误读及其译介学意义

梁宗岱(1903—1983),广西百色人,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象征主义诗学代表,精通法语、英语和德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辗转欧洲多国求学。在法国期间,结识法国象征主义诗圣保罗·瓦莱里和文学大师

绿色批评 | 个人遭际、民族叙写与时代镜像

作为“文学桂军”的重要一员,黄佩华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桂西北高地。自他从1982年出道以来,创作出多部具有鲜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饮誉文坛。1991年的《南方女族》、2000年的《远风俗》两部小说集

绿色批评 | 继往开来

漓江画派是中国当代较活跃的画派之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对于一个画派发展来说,20年不算太久,但也不短。20年间,漓江画派走过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一些

艺术时代 | “新南方”视域下漓江画派的审美建构

2023年5月,《南方文坛》杂志第十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的主题为“新南方写作:地缘、文化与想象”,与会专家对“新南方写作”的源流、内涵和可能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会影响甚至

艺术时代 | 数字化赋能下漓江画派艺术的传播与继承

一、意义:漓江画派的研究价值漓江画派自2004年正式创立,在广西地区已经发展了20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画家都画过广西山水,尤其是漓江山水,当代画家有黄格胜、郑军里、钟涛,近现代画家中有阳太阳、黄独峰、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