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如何读一首诗? 在一次课程之后,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读一首诗?那时我初来乍到,刚登上讲台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忧郁与永恒,空气中热浪无数次将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灭之际,辗转于荒谬与真实之陡峭。我随口回答
当代前沿 | “老少年”的忧伤之旅 对青年来说,成人仪式是一次冒险之旅。正如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注意到的:制度和习俗两者对他们来说都像是一种单调运行的机制,没有任何机会、运气或者能
当代前沿 | 论晚清域外游记对域外现代城市的体验方式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通常关联着光明进步、自由民主、知识水平、高等教育、现代民族国家、启蒙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几乎所有的先进观念。城市也是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物质生活、思想观念、审美风尚、制度礼仪
当代前沿 | “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嫁接 19世纪以来,从中国文化输出和两种文明交融的角度对欧洲(尤其是西欧数国)影响最大的,非陈季同莫属。他被誉为晚清“中国文人中以西方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第一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授予他“一级国民教育勋章”,
当代前沿 | 洋务派代表、殖民地领事与新华文学先驱 晚清驻新加坡领事设置起源于1877年10月5日,由本土乡绅胡璇泽出任新加坡领事,终于1911年苏锐钊,共计35年,其中任职最长的是左秉隆①,他分别于1881年8月到1891年10月、1907年10月到
当代前沿 | 论弱的普遍性:基于两首当代诗的文本细读 读西渡的《天使之箭》和杨键的《神奇的事情》这两首诗,我意识到当代诗中某种新的历史主题正在生成,因为这两首诗所传达的不合时宜以及变幻莫测的意蕴,恰恰是对时代困境思考的结果,并应和了当代诗的历史诉求,令人
今日批评家 | 有关伟栋的一点感言 大概是2006年秋季,哈尔滨的诗人张曙光致信于我,介绍张伟栋报考我的博士生。他次年考取,开始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通过曙光寄赠的小诗刊《剃须刀》,才知道伟栋已是这家杂志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据
今日批评家 | 朝向众多未来的诗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一栋伟大的建筑物必须从不可测量的元素开始,然后用可测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最后的成品必须是不可测量的。——刘易斯·康①“真正伟大的新诗诗人必然是古典、浪漫与现代汇
今日批评家 | 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价值 为什么要谈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学价值问题?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虽然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也出现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迫切需要重提文学的本体价值,同时必须以新的文学观念
理论新见 | 小说的情节:有升有降 谈到小说的情节问题,似乎不像人物那样“单纯”,那样容易把握。因为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又和小说的结构等连在一起,让人觉得很“复杂”,很难处理。但是小说的情节又是小说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我们对
理论新见 | “叙事性”变局下当代中国新诗中的类型化倾向 进入21世纪后,当代中国新诗似乎进入了发展的沉闷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不断涌现新的诗歌主张和诗学理念的情形早已远去。今天的主要新诗观念,基本仍处于“90年代诗歌”的延长线上。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聚
理论新见 | 试论王朝闻文学理论中的“别车杜”影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外国各种文学理论、批评思潮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与意识形态的交互影响,俄苏文论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一个部分。而以“别车杜”(别林斯
批评论坛 | 作为精神选择的“非虚构”如何被唤醒 2021年9月25日,“韩少功与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舒文治、潘绍东、魏建华、蒋人瑞、吴尚平、逆舟作为“汨罗六蛟龙”整体亮相,我也被列入“汨罗江作家群”中。多年来,
批评论坛 | 还原“活的”历史人物及“非虚构”圆整再现 一、历史不可虚构,历史如何“非虚构”?在文学体裁的大家族中,虚构、想象、“神与物游”和“高于生活”的创作,当然是文学的本体状态。但也一直同时存在多种不属于虚构及纯粹想象的品类,大概可以列出的报告文学、
批评论坛 | 主体经验、痛感言说与修辞伦理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被视为非虚构写作在国内的滥觞。十余年来,作为一种跨越文学、新闻、历史等领域的叙事文体,其诉诸的“真实性”文本特征,开掘了生活和历史的宝贵资源,使置身于互联
打捞历史 | 想象的对话:夏氏兄弟与好莱坞电影 近日重读夏氏兄弟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台北联经,2019,以下简称《书信集》),共5卷,时间从1947年到1965年,每卷500页左右。记得出版时我对编者季进教授说:这套书信集太宝贵了,特别是对于
打捞历史 | 论鲁艺文学系教员作家群题材观的转变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解放区文学进入后期阶段。这一时期,题材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重视,题材本身成了解放区后期文学的重要特征。在后期文学肇始之初,林默涵就号召作家要“更多的去注意和描写工
打捞历史 | 包天笑《晶报》活动考论 报人作家是包天笑最重要的身份特征,由于《钏影楼回忆录》的影响,学界关于包天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清末民初的编创活动,为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报人及相关创作活动研究留了空间。笔者新发现《钏影楼日记》手稿
打捞历史 | 传承与新变: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现实主义书写 引言一直以来,由于对革命历史内容和文本创作时间的界定不同,学界关于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叙事、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拟在文学学术话语体系里对革命历史及其相关概念流变进
打捞历史 | 1980年代文学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性互动 在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大多以“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第三代诗”等线性发展与“主流”更迭的叙事线索对“新时期”文学加以整体把握。在以往的1980年代文学研究中——或以“
打捞历史 | “民俗叙事”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精神转换 丹纳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国内有学者也看到了文学作品与民俗事象相结合的多重价值,认为“文学作品依赖于民俗事象”“作家需要民俗事象来为作品塑造时代背景”“民俗事象给文学作品提供
绿色批评 | 文本主体性的“富集”与“催化” 一、隐喻性元素的“富集”富集的定义是某些物质经由水、大气、土壤或生物体内产生的堆量累积过程,形成并提升了该物质浓度,进而改变物质的总量。富集的方法有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离子吸附等。富集的经典坏案例是1
绿色批评 | 革命分层叙事与青年知识分子 相对来说,“阶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当阶级矛盾到了异常尖锐而至于激化的程度,随之而起的便是革命,斗争则是革命的必然阶段。即使“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到了非革命不足以解决的地步,“治
绿色批评 | 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 张怡微的早期写作基本上是以少女成长的情感经验为核心展开叙事。《呵,爱》《我真的不想来》《嗜痂记》《最慢的是追忆》《丰年记》中的主人公们形象相仿:生长于单亲家庭,与母亲居住,亲族关系凉薄,忧郁多思、性情
绿色批评 | 《米勒》:一则来自“文化医生”的现代启示 一在梳理卢新华的写作历程时,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学创作有明确的发轫期与转折点。卢新华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逾40年。在这40余年间,中国当代文学潮起潮落、大开大合,诸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绿色批评 | 一个时代的情感真相 长篇小说《回响》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近年重要的收获之一,也是作家东西迄今最具文学抱负、成就最高的创作。自2021年问世以来,在读书界反响强烈,改编成网剧之后更是作为话题热议;2023年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
绿色批评 | 梁宗岱译诗中的误读及其译介学意义 梁宗岱(1903—1983),广西百色人,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象征主义诗学代表,精通法语、英语和德语,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辗转欧洲多国求学。在法国期间,结识法国象征主义诗圣保罗·瓦莱里和文学大师
绿色批评 | 个人遭际、民族叙写与时代镜像 作为“文学桂军”的重要一员,黄佩华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桂西北高地。自他从1982年出道以来,创作出多部具有鲜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饮誉文坛。1991年的《南方女族》、2000年的《远风俗》两部小说集
绿色批评 | 继往开来 漓江画派是中国当代较活跃的画派之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对于一个画派发展来说,20年不算太久,但也不短。20年间,漓江画派走过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一些
艺术时代 | “新南方”视域下漓江画派的审美建构 2023年5月,《南方文坛》杂志第十二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的主题为“新南方写作:地缘、文化与想象”,与会专家对“新南方写作”的源流、内涵和可能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会影响甚至
艺术时代 | 数字化赋能下漓江画派艺术的传播与继承 一、意义:漓江画派的研究价值漓江画派自2004年正式创立,在广西地区已经发展了20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画家都画过广西山水,尤其是漓江山水,当代画家有黄格胜、郑军里、钟涛,近现代画家中有阳太阳、黄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