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第6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4年第6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越界的想象力

2024年8月20日,万众瞩目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很巧,就在两个月前,拙著《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有幸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增订再版,距离初版已有七年时间。仿佛是一

当代前沿 | 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经历了阶段性的起伏,从民国时期《灭亡》的影响、《家》的声誉到新中国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定位,《随想录》既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在文学多样化时代被疑作的技巧的缺乏,“

当代前沿 | 从历史到文学

一、小说不是历史的文学改编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新旧两代人的冲突为框架,代表父辈的高老太爷、叔叔们是没落的守旧者和残酷的压迫者,觉慧、觉民等新一代青年是反抗者和革命者。此外,还有两个

当代前沿 | 《寒夜》与1940年代后期中国的悲悼文学

有关《寒夜》的意义,前人已有极多研究。这些研究,或从社会分析出发,着意突出其中的社会批判主题,阐发巴金对社会黑暗、旧制度、旧社会的控诉意义;或注目其中隐藏的家庭、两性伦理困境,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家庭

当代前沿 | 家宅·少年·革命

引论巴金被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①。其小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②,自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以来,《家》引发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潮,

今日批评家 | 理论有力地激活文本

刊物嘱托我写一篇关于白惠元的印象记,我当时就答应了,然而又拖了下来。事实上,写印象记非我所长,或者说我一直缺乏这样的动力。过去也有多位我的学生请我写印象记,结果都因我严重的拖延而未如愿,我也觉得很对不

今日批评家 | 在边缘处打量

白惠元是我的小师弟,他入师门时我已毕业工作,所以并没有多少共同研学的校园往事可供追忆。犹记得初次相见,是2010年秋天,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的某个国际研讨会会场,有一个穿着浅灰色小西装的男生笑语

现场 | 谈谈王瑶师对我的影响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王瑶先生培养研究生,有他特殊之处。只抓两头:入学时开一份长长的读书单子,要求读各种类型的现代作家、各类文体的作品,并要求读大量的原始期刊;另一头是他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不仅在

现场 | 漫长且曲折的阅读与对话

这是一本写了35年的小书。开篇是写于1989年底的《为人但有真性情》(后成为《念王瑶先生》第六节),殿后则是十天前完工的《什么“足迹”,如何“讲述”》(即《跟着走与接着做》第一节)。全书之所以如此写写

现场 | 三分努力,八分机遇

十多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的高秀芹组织出版了我的“学术作品集”,之后2010年1月,围绕我的书也开了一次有关当代文学研究的讨论会。那次会议在北大博雅酒店的会议室开,今天在座的许多老师,如谢冕先生

现场 | 那可能不是一个问题

洪子诚老师是我们亲爱的老师和朋友,今年是他85岁大寿,祝福洪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他像永远的尹雪艳一样,带领我们走向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的新时代。今天的气氛,应该更多地讨论洪老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巨

现场 | 注释历史:一种开放当代问题的方法

在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部可以和王瑶先生《中国新文学史稿》并提媲美的文学史著作。王瑶先生的“史稿”,规划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版图,洪子诚先生史学立场的当代文学系列研究著作

现场 | 洪子诚与当代文学的“学科性问题”

一、当代文学的“物质”因素在当代文学学科,洪子诚先生是一位具有突出的学科意义的杰出学者。我自己这20多年不太成熟的文学制度研究、文学报刊研究与文学本事研究,都可说是从《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

现场 | 洪子诚的诚

一面对广泛的赞誉,洪子诚谨慎,甚至警惕,谦称“像我这样资质普通的人”,人生“三分努力,八分机遇”①。“十一分”的人生,潜台词是,超出期待了。对诸如独立、良知、崇高、承担等描述,洪先生敬谢不敏。他更愿意

理论新见 | 经与权:“人民文艺”的曲折与转进

一、“人民文艺”的经与权“人民文艺”是个历史性的概念,它自身包含着根本目标与现实策略之间的张力,即经与权的矛盾与统一。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称《讲话》)等经典文献中,毛泽东深刻把握了这种

理论新见 | “世界视野”的生成与社会主义文艺的确立

社会主义文艺的“世界视野”有着超越美苏所主导的冷战格局的“多极世界”构想。它既尝试了“苏联化”与“西化”,还开拓了“第三世界视野”。社会主义文艺一直根据冷战的多变局势调节其世界视野,并时刻面临内忧(战

最新文本 | 降临在瓦村麦田里复活了的死魂灵

引子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应该是与一部好的作品的灵魂对话,评论者在书写评论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的心灵冲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书写第一部《中国乡土小说史论》的时候,就一直思考着

最新文本 | 独在故乡为异客

初次见到鬼子大约是在2002年的广西北海,时值深秋初冬,北方已有几分寒意,但北部湾之滨的北海市,却还是宜人的夏末气候。《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两家杂志,正在这里联合举办第一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我有

最新文本 |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在“返乡”的延长线上晋义熙元年(405年),时年41岁的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解印去职,返归柴桑,自此隐居,终老于此。这大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返乡事件,从此开启了千百年中国文人关于“返乡”的无尽想象

最新文本 | 用启蒙的火把点燃自己的文字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我一直能够嗅出鲁迅的气味。不久前又读到他的一篇短文《鲁迅与“治愈”》,在这篇短文里他说:“我爱鲁迅。他让人清醒。这就是我每过几年就要读一点鲁迅的根本缘由。”①也大概就是这个缘由,他让鲁

最新文本 | 人间“病”理切片

时间开始了,或者说重新开始了。谁也无法忽视毕飞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里的时间,尤其是故事发生的起点——2003年6月,“非典”,它过去喽。从2003年到2023年,故事的讲述年代与作者的写作时间构成了

最新文本 | 人间万象,灵魂逃逸

一个真正的作家,要把自己生出来两次。第一次,他要在形形色色的闪亮的事物中,找寻到写作这扇窄门,侧身而入,雕刻一个即使是再粗疏仍足以辨识的作家的形象;第二次,他要告别曾经开垦出来的大道,不管那路上有怎样

最新文本 | 贾平凹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一在我长达20余年追踪、阐释、解读贾平凹文本的评论实践中,曾对贾平凹的乡土书写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作家及其写作发生作出过系统梳理。当然,以我的能力和认知,自觉还有诸多未尽之言和“应有之义”需要探讨与

现象解读 | 缝隙写作

《收获》编辑部联系我,希望能评说一下即将出刊的“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我本能的反应是婉拒,毕竟自己最熟悉的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资深作家,70后、80后作家的作品也一直努力关注,但对90后作家,除

现象解读 | “新东北文学”生产的“东北新经验”

“新东北文学”无疑已经与它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大文化背景一样,成为热点,甚至上升到“事件”“现象”的高度。网络媒体、期刊出版、学院派研究都对此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自己的角度推介、出版、评论,合力打造

现象解读 | 社会转型、思想解放与1980年代现象级小说

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创刊号以头条的形式发表了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该文的发表石破天惊,迅速引发了共鸣,人们奔走相告。“读书”,这样一个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私人行为,释放出强劲的思想力,催促着“

绿色批评 | 三年与诗为伍的日子

新冠病毒肆虐三年有余,我和许多耄耋友人,“宅”了三年。“宅”在家里,也想做点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事。我一辈子研究文艺美学,当然不能不研究文学艺术;虽然我不专门研究诗,但对诗尤其热爱,在我看来,诗乃文学之

绿色批评 | 张炜《河湾》关键词的精神分析

张炜长篇小说中的“水”,向来是他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的精神意象。早年名作《古船》中的“水”象征民族不息的生命,由《古船》驶向《河湾》,“水”也实现了新时代赋予的精神转向,从家族秘史的见证者上升为消解精神荒

绿色批评 | 边界的移动与文体的新创

近年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时代共识,学者的多栖写作显得尤为瞩目。文学视域中的多栖写作,涉众最广的应是多文体的跨界创作,徜徉诗、词、文、赋的世界,当然,也有游走在剧本和小说创作之间,探进“故事力”艺

绿色批评 | 从“不响”到“巨响”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掀起了热潮。从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梁晓声《人世间》,再到最近金宇澄的《繁花》,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可以看到,影视改编的风向正逐渐地转向现

艺术时代 | 从场所意识营造到自然的“复魅”

一、沉浸式交互艺术:科技时代的人文回响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沉浸式交互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9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是一种交叠时空、多重感知、融合媒

艺术时代 | 广西水彩画的地域性研究

广西得天独厚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景观为水彩画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艺术作品在不同地域的呈现中对景观的塑造、在地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中广西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既包括广西境内自然风景,又包含建筑、民族文

艺术时代 | 历史因缘中的艺术融合

艺术是由人民创造的。“艺术的民族特点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民族的成员在历史中逐步创造出来,获得整个民族的认同并积淀成集体无意识的信息符号而形成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

当代艺术视角 | 本刊2024年目录索引

点睛悬想一件新东西/路杨 1.1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学批评/李静 2.1越过窄门,与Sora赛跑/沈杏培 3.1如何读一首诗?/张伟栋 4.1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陈涛 5.1越界的想象力/白惠元 6.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