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 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 摘 要: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艰难的远程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东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 略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与国家建构之关联 摘 要: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质疑古埃及新王国的帝国性质 主持人语(金寿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界逐渐重视对帝国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帝国学”(imperiology)。把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出现的帝国进行比较研究,则被称为“比较帝国学”(c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西方“帝国年代”的文明史书写与“帝国主义”叙事 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近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内燃机、石化工业为代表的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由此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和垄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帝俄兴起与历史书写的转型 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尼德兰和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俄国还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为改变俄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彼得大帝广泛吸纳国外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图像、仪式与古代埃及、亚述帝国的战争叙事 古代埃及和亚述的大规模战争图像,都是在帝国扩张的背景下,于传统的零散、小幅战争刻绘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对战争场景的动态刻画出现在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统治时期。卡尔纳克神庙多柱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神圣罗马帝国与超越“欧洲中心论”的国际关系史编纂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法]伏尔泰著,梁守锵等译:《风俗论》中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以上是启蒙时期
帝国与历史书写笔谈 | 明代“幸乱之民”的治理困境 主持人语(南炳文):本期本栏目推出了明清史专家柏桦先生等撰写的《明代“幸乱之民”的治理困境》及明清史专家常建华先生撰写的《清雍乾时期天津满洲水师营考略》两篇大作。前文详细叙述了明代四类“幸乱之民”的表
明清史研究 | 清雍乾时期天津满洲水师营考略 摘 要: 清康熙五十六年已经出现设置天津水师的动议,设立的目的和当时形势以及清军的布防有关。雍正三年八月,清廷在天津正式建立驻防八旗水师营,设立天津满洲水师营出自加强海上安全的目的,也是完善八旗制度之
专题研究 | “周家台祠先农简”所见秦代乡民私祀的若干问题 摘 要: “周家台秦墓祠先农简”披露了秦代乡民祭祀先农神的珍贵材料,对重建秦民间信仰具有重要价值。简文先后提到“先农”和“农夫”,在解读上引起分歧。“农夫”是以田畯为原型、与先农并存的农神。乡民先后祭
专题研究 | 宋代的白旗与白旗军 摘 要: 宋代白旗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是“扑旗”舞蹈的主要道具和迎潮等的主要旗帜,在军事上更有着诸多作用。它除了表示指挥、指示、召集、战斗、旌表、保护、归顺、信使以外,更有激励性和权威性,甚至代表起兵
专题研究 | 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 摘 要: 晚清中国虽然难以维持18世纪建立起来的、整体上由国家掌控的一整套社会救济机制,但在西方冲击和社会转型的驱动下,社会救济事业也出现了一些为以往时代所没有的新气象。这主要表现在救荒机制的多元化、
专题研究 | 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 摘 要: 受传统“天下观”“夷夏观”“服事观”影响,清代中越藩属关系在政治上讲求以“字小事大”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具有重“礼”不重“驭”的特征;经济上讲求以“厚往薄来”为准则的朝贡贸易,具有重“义”不重
专题研究 | 共治视域下托勒密埃及王后参政的嬗变 摘 要: 王后参政频现是托勒密埃及政治的重要特征。这一现象的出现尽管与法老时期王后参政的传统密切相关,但王位继承制度由父子共治向国王、王后共治的转变是促使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托勒密埃及的国王、王后共
博士论坛 | 暴君和殉道者:查理一世之死与其对立形象的形成 摘 要: 查理一世之死是英国革命的重要节点之一。围绕该事件,借助近代早期广泛流通的廉价印刷品,残缺议会同保王党进行了激烈的舆论宣传战。在此过程中,查理一世的对立形象——暴君和殉道者,得以萌芽、明确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