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邵丽 | 捕捉:情绪与世道  

一虽然这是一个中短篇小说结集,但仔细算算年头可不算短了,像《北去的河》 《亲爱的,好大的雪》 《树上的家》等,已经是几年之前的作品。现在回头再看这些作品,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些故事是怎么来的?

名家三棱镜·邵丽 | 邵丽的人与文

邵丽这个名字是跟秦晴老师联系在一起的。想到秦晴老师,就不得不回到14年前在八里庄的那个中午。时值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在校,上午听完人类学讲座的学员在食堂午餐,不时争论着人类的祖先究竟是猴子

名家三棱镜·邵丽 | 耐心的中年或艰难的成长

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生活,什么时候就有了一个意外的停顿,平常流水一样遵从惯性的节奏,在这样的停顿里有了变奏的部分。当然,停顿只是一个比喻,其实质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某些重大变化,让人脱离了

文学地理·当代东北叙事研究 | 镌刻记忆的“毛边”

一近年来,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收获》等文学期刊发表,斩获诸多文学奖项。李陀、王德威、孟繁华、张学昕、刘大先、黄平、

新作快评 | 盛世废墟与浪漫主义怪兽

一、“未来末日的影子”一次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一份官方的秘密调查报告,一则流传甚广的创世神话,三个可以独自成章且在文体上有所差别的故事,以倒叙的结构方式成就了李宏伟迄今为止最具故事性、戏剧性的一部长篇

新作快评 | 从“地方”进入“世界”

翻检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地理与写作主题相互关联,存在众多地方性写作谱系,以地理空间归纳命名的作家作品系列不胜枚举,已成为文学创作关键词集合。诚然,以地方性知识塑造一地的文学时空体,承载地方特色与地方生活

批评家研究·谢冕 | 我们应该面对我们的时代

周明全(以下简称周):谢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生活状态吗?谢冕(以下简称谢):已经离休很多年了,现在和老伴儿单独住在昌平北七家海德堡花园,生活基本自理。因为没有工作的负担,所以也比较随意,比较

作家作品论 | 家族小说的代际认同变迁

一、继承人乃家族小说的头等大事中国文化对生育的重视无与伦比,在大家族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天伦之乐、多子多福成为评判古典幸福的标准,断子绝孙则成为旧时代最狠的诅咒。簪缨世家往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厚的家

作家作品论 | “边缘”游走与思想执守

“边缘化”的状态,是重读九十年代的韩少功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1990年代分崩离析的时代语境下,韩少功执守着警觉、怀疑的思想底色和“边缘化”的思考状态,避免自己陷入苦闷彷徨。他理性反思既有文学创作的话语

作家作品论 | 温情与悲悯:刘庆邦小说的叙事底色  

引言生长于农村、当过农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