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邵丽 | 捕捉:情绪与世道 一虽然这是一个中短篇小说结集,但仔细算算年头可不算短了,像《北去的河》 《亲爱的,好大的雪》 《树上的家》等,已经是几年之前的作品。现在回头再看这些作品,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些故事是怎么来的?
名家三棱镜·邵丽 | 邵丽的人与文 邵丽这个名字是跟秦晴老师联系在一起的。想到秦晴老师,就不得不回到14年前在八里庄的那个中午。时值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在校,上午听完人类学讲座的学员在食堂午餐,不时争论着人类的祖先究竟是猴子
名家三棱镜·邵丽 | 耐心的中年或艰难的成长 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生活,什么时候就有了一个意外的停顿,平常流水一样遵从惯性的节奏,在这样的停顿里有了变奏的部分。当然,停顿只是一个比喻,其实质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某些重大变化,让人脱离了
文学地理·当代东北叙事研究 | 镌刻记忆的“毛边” 一近年来,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收获》等文学期刊发表,斩获诸多文学奖项。李陀、王德威、孟繁华、张学昕、刘大先、黄平、
文学地理·当代东北叙事研究 | 班宇东北叙事的“荒寒美学” 一难以忘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合作过一篇重磅文章——《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要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将其放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
文学地理·当代东北叙事研究 | 父之名:论郑执小说 一、郑执的写作前史在双雪涛(1983-)、班宇(1986-)、郑执(1987-)这一批“新东北作家群”作家中,郑执常常被认为是最晚开始写作的。这大致是基于《平原上的摩西》 (《收获》2015年第2期)
文学地理·当代东北叙事研究 | 虚实之间:《平原上的摩西》社会史考论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处理文学与历史情境之间的牵绊的尝试,其核心方法论是捕获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的整体性。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东北作家群”正契合了构建“整体性”的要求,他们的作品以东北
新作快评 | 盛世废墟与浪漫主义怪兽 一、“未来末日的影子”一次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一份官方的秘密调查报告,一则流传甚广的创世神话,三个可以独自成章且在文体上有所差别的故事,以倒叙的结构方式成就了李宏伟迄今为止最具故事性、戏剧性的一部长篇
新作快评 | 从“地方”进入“世界” 翻检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地理与写作主题相互关联,存在众多地方性写作谱系,以地理空间归纳命名的作家作品系列不胜枚举,已成为文学创作关键词集合。诚然,以地方性知识塑造一地的文学时空体,承载地方特色与地方生活
批评家研究·谢冕 | 我们应该面对我们的时代 周明全(以下简称周):谢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生活状态吗?谢冕(以下简称谢):已经离休很多年了,现在和老伴儿单独住在昌平北七家海德堡花园,生活基本自理。因为没有工作的负担,所以也比较随意,比较
批评家研究·谢冕 | “崛起”与“守望”,抑或“不成熟”的“精神魅力” 忝列兵强马壮的“谢门弟子”之列,我一直不敢写文章谈论自己的导师谢冕。作为诗歌爱好者,我算得上是中国“新诗潮运动”的亲历者,“朦胧诗案”爆发时,我刚从福建师大毕业,进省报任诗歌编辑,想发舒婷诗稿“未遂”
网络文学研究 | 新媒介时代的“大女主”:网络文学女作者媒介身份的转变 作为网络文学现场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女性网络作家对媒介身份的定位却并非一以贯之。在期刊书本占优势的时代,她们讳言网络出身 当网改剧热播银屏时,她们退避在编剧名下 只有确信网络文学赢得媒介独立之后,她们才
网络文学研究 | “主动幻想”:作为新空间形式中的“文学”的剧本杀 文学叙事是否只能是静态、封闭的意义结构?文学主体是否只能是被塑造出来的、先验的、决定性的存在?在印刷媒介承载的文学发展史中,孤立的文学写作方式,使得文本的时空呈现封闭的静态。虽然印刷媒介文学也呈现出诸
网络文学研究 | 不止言情:女频仙侠网络小说的多元叙事 自2015年电视剧《花千骨》播出后,网络仙侠小说开始借IP影视改编之势进入大众视野,再加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2017)、《香蜜沉沉烬如霜》(2018)等多部“爆款”影视剧的巩固,令电视观众形成了
作家作品论 | 家族小说的代际认同变迁 一、继承人乃家族小说的头等大事中国文化对生育的重视无与伦比,在大家族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天伦之乐、多子多福成为评判古典幸福的标准,断子绝孙则成为旧时代最狠的诅咒。簪缨世家往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厚的家
作家作品论 | “东方面目的悲剧精神”:杨牧诗歌中“声音的戏剧” 一、前言台湾诗人杨牧(1940-2020)富有精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又不乏比较文学的视野,被奚密教授誉为“语言和视野高度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即使放眼百年现代汉诗史”。a他得益于开阔的诗境,以独特的“杨
作家作品论 | “边缘”游走与思想执守 “边缘化”的状态,是重读九十年代的韩少功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1990年代分崩离析的时代语境下,韩少功执守着警觉、怀疑的思想底色和“边缘化”的思考状态,避免自己陷入苦闷彷徨。他理性反思既有文学创作的话语
作家作品论 | 温情与悲悯:刘庆邦小说的叙事底色 引言生长于农村、当过农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