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5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5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名家三棱镜·李修文 | 万物格我记

顾随先生说,陶渊明之好,好就好在“身经”,所谓“身经”,即是自己下手,而非旁观。第一次深有触动,是在十二年前,我在一个电视剧剧组混饭,除了给导演改剧本,别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突然有一天,制片人布置给我

名家三棱镜·李修文 | 他的苦于赞美之诗

那日傍晚,或者说,那些天的每一个黄昏,每当我从清江河水里探出头来,游向岸边的时候,就听见站在岸上的那人对我大声喊道:“你在水下看见了什么?”在他的喊叫声中,我不由得加快了划水的动作,却时常感觉原本清凌

名家三棱镜·李修文 | “自我”的辨认、诘问与反抗

初识李修文,缘于他的那部《山河袈裟》,这大概是一部有关失败者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写各行各业的失败者,从叙述人——那个写不出东西的失败作家延展开去,面对的尽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

文学史新视野 | 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当代性 

1993年我写作《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讨论的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但当时我主要面对的却是自己对于前途的迷茫和选择,是指向当下的。因此,199

文学史新视野 | 论波德莱尔对第三代诗人的影响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经由1957年《译文》杂志选登的波德莱尔的译诗及评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诗人中激起了意想不到的诗学波澜。一方面,波德莱尔用严整的形式和“矛盾修辞”来表达复杂情感状态的手

新作快评 | 集合优势力量的小说总攻

很难描述我眼里的陈彦,他纹丝不乱的发型和擦得透亮的眼镜,整洁的衣着和稳重的步态,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仿佛过着从容的、既定秩序的生活。这是小说家?可是,明明有他业已完成,且一部胜似一部扎实可读的长篇小说在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以断裂致敬“断裂”的师承

2012年出版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出现了一些当时可能并不显眼的名字。那时张墩还叫张墩墩,他穿了棉袄和三条裤子在雪后的早晨骑车上班,脑子里滑过的是小说用十年时间走到了先锋文学的反面;魏思孝还十分客气

思潮与现象 | 创意写作的“他山之石”与“中国路径” 

创意写作在中国兴起十多年来,已经深度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学教育和写作教育的改革,并在写作观念、作家观念及作家成长与生存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与创意写作源生地美国不同,中国创意写作的兴起算得

作家作品论 | 中国文心的现代重塑

当下学人越来越走向学科化、专门化、技术化,但也有另一倾向逐渐生成,即“学者作家化”。王尧是学者作家的一个代表,也是特色比较鲜明的一位。在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之余,王尧不断探索散文随笔写作与小说创作,取得

作家作品论 | 怎样读一部如歌如诗的“唯美”小说

一储福金的小说一直就不“火”。新近问世的长篇小说《直溪》a可能还是不“火”。他写小说好几十年,似乎就没有“火”过。并非他的小说写得不好,而可能是他的小说写得太好。好小说不一定能“火”,不好或不怎么好的

作家作品论 | 幻想与荒诞的变奏

作为“70后”实力诗人,育邦的诗歌自成一格。从最初的诗集《体内的战争》 (2009)到稍后的诗集《忆故人》 (2011),再到新近出版的诗集《伐桐》 (2019)和《止酒》 (2023),育邦的诗歌始

作家作品论 | 拨开历史的褶皱

历史散文具有“宏大与磅礴的生命力,历史的融入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散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散文不再局限于过于狭小的格局,走向一种恢弘与大气”a。历史散文的写作需要作家具备更为开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夏坚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