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韩东 | “写作者理应是一个批评家” 一、关于写作杜鹏:我记得在您的好友,同时也是诗人的杜马兰写的一篇文章里,他评价您的写作:“同时写诗和小说,其难度在于,作者必须随时客观、又随时沉浸,保持淡漠、又保持共情。”我想,杜马兰先生所提到的这种
名家三棱镜·韩东 | 批判性与游戏性:韩东小说的“双面神” 韩东新近出版的《狼踪》 《幽暗》两部中短篇小说集,将幽微而晦暗、缠绕而混杂的生活世界转化为清新明澈的故事世界,好像生活本来就要求被描绘成那样,韩东小说不过是说出了它们想说出的东西。这种印象或许缘于韩东
名家三棱镜·韩东 | 论诗歌的日常生活感觉力 2022年7月,韩东出版了诗集《悲伤或永生》a,这部诗集所选诗歌跨度四十年,清楚地体现了韩东诗歌的总体风貌:从1980年代初到2021年,韩东的诗歌和诗学在根本上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经历了逐渐演进、逐渐
思潮与现象 | 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跨文化伦理 一众所周知,跨文化交往从自发到自觉,其实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它贯穿于从器物到制度以及理念的每一个层次,并且无可避免地掺杂着误会和想象。赛义德(Edward Said)称之为“生活事实”a,而杰里·
思潮与现象 | 王蒙的“现代性”反刍 “现代性”伴随“现代”一词产生,“现代”一词来源英文“modern”,最早在中国被翻译成“摩登”,原义为现代的、新近的、时兴的。也有人认为中国早就有了“摩登”一词,源于佛经《楞严经》。不论当时翻译mo
新诗研究·“九十年代诗歌”的困境与未来 | 什么是未来诗学? 一、引言翟永明的新诗《全沉浸末日脚本》,巧妙传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意识,比较起来,与根子《三月与末日》中个人化的“末日情绪”非常不同,这两首诗也因此标注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的历史意识,前者代表了“后革命
新诗研究·“九十年代诗歌”的困境与未来 | “九十年代诗学”的终结:个人化、历史意识以及“伦理的诗学” 一记得上次一行提出了当代诗坛的“绝境”一说,发射了一些比较猛烈的炮火,当时我因为别的原因没有到场,如果到场,我也会给“九十年代诗学”补上一刀。对于今天来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怎么走出“漫长的九十年代”
新诗研究·“九十年代诗歌”的困境与未来 | 叙事的限度与升华:重思当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显然已经形成了叙事性一家独大的专制性局面,诗人们耽溺于叙事性的体制化书写而画地为牢,以至于不仅遗忘了诗歌的方法与本质中还应包含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甚至远离了崇高的诗歌精神和高远的诗学理想,这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时代之症与突破之机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呈现的就是“多元与无序”a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具有明确一致性的思想潮流和创作方向。但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以来,以出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80后”“90后”青年
青年写作的问题与方法 | 网络青年的“拟文学”表达及其亚文化症候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互联网时代,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形构了人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建构起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一空间具有去中
作家作品论 | 杨苡和她的同时代 能在太阳底下看见的东西总不如在玻璃后面发生的事情有趣。——波德莱尔杨苡(1919年-2023年),自诩“生正逢时”,《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以亲切的口吻忆旧,往事历历,故人宛在,私密又广阔、天真又沧
作家作品论 | 网生代情感焦虑的想象性弥合 在消解宏大叙事、启蒙理想遭受挑战和质疑的互联网时代,顾漫对少女情思的纯爱式书写,从多方面契合了网生代女性受众的情感结构与精神焦虑。作为晋江文学城的早期驻站作家,顾漫擅长撰写青春言情题材的小说,2003
作家作品论 | 传奇,抑或现实 阿来的写作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性,是对现实生活和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阿来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风格。《尘埃落定》从历史出发,书写土司王朝的解体,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遭际。《机村史诗》
作家作品论 | 读者参与、互文编织与古今中西文学资源移用 无论是“新东北作家群”还是“铁西三剑客”对双雪涛的收编,实际上都强化了作家本人及作品的地域属性,从而遮蔽了作家其他的风格特色。学界对于双雪涛创作的许多研究成果集中在作品的东北地域性表达及国企下岗工人题
作家作品论 | 敦煌文学还是文学敦煌? 《敦煌本纪》是作家叶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8年12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隔五年,依然热度不减:不仅曾提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和《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平凡的世界》等13本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