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头条 | 阅读,记忆或修辞 孙子兵法我最早阅读的先秦典籍是《孙子兵法》,是出于很偶然的机缘。那年读小学四年级,迷于三国小人书,成天叨叨兵法与计谋。有一天父母亲单位组织职工去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他们在那儿给我买了一些图书和碑帖,其
本期头条 | 文体与文化 一尽管在现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难以看到李庆西先生的专论,但任何一位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人,都无法忽视李庆西先生的存在。庆西先生属于文坛隐逸高手,以其独特的文学活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了厚重的一笔
本期头条 | “后士大夫”的存在感 逝去的生命的精髓——战战兢兢的期望、不可弥合的伤痛和物欲的惊喜——将会绵延永恒。有人狂妄地盲目祈求长生不死,孰不知他的生命已经确定融进了别人的生命之中,其实你就是没有赶上你的时代的人们的镜子和副本,别
本期头条 | 我的责编李庆西兄 庆西兄是我的老友,也是畏友。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身份是多样的,远不像我那么单一。他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编辑家,就差没写诗和剧本,也许他也写过诗和剧本,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这样的多面
本期头条 | 李庆西文学年表 李庆西,祖籍山东乳山,1951年出生于大连。1957年随父母迁居杭州。至1966年,在杭州完成小学与初中学业。学校地处城郊,设施简陋,教学水准或是不差于其他学校,但条件受限,课外阅读甚少。1969年4
大家讲谭 |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 今天讲座的切入角度不是文学,而是文化,用的是长时段视角。“长时段”概念是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的,他把社会和自然状况分成几个时段,短的时段比如研究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研究社会、经济状
大家讲谭 | 打破界限,撕掉标签 人到中年,读啥都不一样了秋水、杨早好:见信如面。咱们的“名著三缺一”马上要开场了,我的第一封信却姗姗来迟。跟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以书信体的方式开启读名著的马拉松,一定很有趣,写书信也会逼自己掏心掏肺说
青年在场 | 文学研究需要精神上的热切响应 周明全,复旦大学中文系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大家》杂志主编。著有《隐藏的锋芒》《“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70后”批评家的声音》等;与陈思和共同主编《“80后”批评家文丛》《“70
青年在场 | 研究书籍从里到外的学问 主持人语:2020年4月16日,在石祥、董岑仕二位老师的帮助下,我策划了“青年学者说文献学”访谈专栏,陆续在“书目文献”公众号推送,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近日,承山东大学官立老师相介,蒙《名作欣赏》
青年在场 | 虚拟与现实的暧昧边界 主持人语: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大学校园就是文学生产、传播和研讨的重要阵地,北大尤其如此。我对于读书生活最深刻和美好的记忆,就是那些和朋友们讨论文学的时光,因此北大对我来说,主要是一个讨论文学的场所。不知
经典重读 | 吴季札的“上国之行”与思想旅程 关注思想是《左传》叙事的重要特色。以往《左传》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了《左传》的宫廷事变、战争攻伐、外交聘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而忽略了《左传》的“思想叙事”和对思想家的深切关注。与一般主要记载政
经典重读 | “诗人的诗人” 一部西方文学史,上下数千年,重要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在这茫茫书海之中,能否找到一根线将古今的许多重要作家串联起来?或者找到一个点,然后前后扩展延伸,勾勒出一部简明的文学史,或诗歌史、小说史、戏剧史?我想
作家作品 | 路遥的心路自白 关键词:路遥 何志铭 心路 纪录片光影传奇:《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1991年6月,何志铭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学脚本,把它交给路遥。路遥读后不甚满意,他是一位视文学为神圣事业的严肃作家,对文字
语文讲堂 | 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 关键词:语文教育 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 塑形语文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学好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识字、读书和作文。这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语文讲堂 | 《沉沦》:正视作为人性的情欲矛盾 经典作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经典”,其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独创的艺术成就足以传世,其魅力弥久不变又与时俱新;另一种是“文学史经典”,艺术上有建树但可能并不圆熟,主要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史现象,
百家茶座 | “云端一白鹤,丰采多绰约” 一本毫不造作的情书《云鸥情书集》1931年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该社总编辑王礼锡为之作序;内收情书68封,曾连载于天津《益世报》。“鸥”即“冷鸥”,女作家卢隐的化名;“云”即“异云”,其情人和丈夫
百家茶座 | 范仲淹与林逋 范仲淹最驰名的句子,应该是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从这里,我们知道“国家”二字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有着极为强烈的家国情怀。但范仲淹还有一
百家茶座 | 张伯驹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 关键词:张伯驹 张伯驹研究 现状与思考张伯驹(1898—1982)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化大家和情怀高尚的爱国主义者,其精湛的文化艺术成就和思想人格魅力都令世人景仰。杰出的美术家刘海粟在《诗卷
百家茶座 | 《张伯驹词传》与读懂士人的秘钥 新文学诞生后,读书人多是沿着白话文学的路径前行,习俗与审美趣味都有些变化了。从事新文学写作的人,有许多是喜欢旧学的,或者是迷恋古代士风的。但因为趣味隐得深,人们不太谈它。像郁达夫之于旧诗,台静农精于书
百家茶座 | 体例的逆行与文体的创新 什么才是学术著作?什么才是真正的学问?在今天也许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考证与考据才是学术?是不是只有从盘古开天地的历史叙述才是学问?是不是只有从开头到结尾都要引经据典才是学术?是不是只有
百家茶座 | 《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善举与壮举 金克木(1912—2000),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绕不过去的大师,一个经历无比多采又有许多艰辛的行者,一个与众不同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要为其编纂年谱,几于登天。但是,青年学者黄德海凭着与金先生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