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水晶的凝成 说到“批评观”,惭愧的是,我自觉自己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特色的批评观念,就目前的年龄和成绩而言,也没有到谈“成功学”的时候(但愿永远不谈)。因此,下面所谓“批评观”,其实更多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批评的
当代前沿 | 美学:感性的洞见与盲区 一对于当代文化说来,“美”的范畴拥有非凡魅力。“美”可能是一个哲学术语,可能是艺术性质的认证,也可能是自然景观的称许 更多的时候,“美”充当了日常生活的种种令人惊喜的形容,包括众多的隐喻和比拟。由于各
当代前沿 | 培育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 缘 起1981年3月14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自己辞世的前两周于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
当代前沿 | 新世纪青年、王朔小说与文化现代性问题 这篇文章在表达我的一点儿不成熟看法时,不可避免要涉及王朔的某些小说。但不打算对王朔小说进行系统的文本细读式研究,只会在谈新世纪青年思想问题时,触及宏观层面的王朔小说叙事信息,这是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其一
今日批评家 | 书面形式与新诗节奏 一、书面形式与节奏及时间性新诗的写作以自由体为主,其书面形式是新诗形式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也是新诗节奏研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或语文学)研究中几乎不存在,是随着新
今日批评家 | 飘然思不群 在我的博士群里,诗歌研究者寡,而留校任教的却有三人,傅元峰、李章斌和李倩冉,占比百分之百,他们都是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诗歌研究的核心成员。章斌是一个十分刻苦的人,但书生气中却裹挟着一种铁肩担道义的人
今日批评家 | 李章斌的新诗研究 李章斌在同一代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中,应该有些特别。本科,李章斌上的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阶段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硕士毕业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丁帆教授。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理论新见 | 媒介融合驱动文艺创新的语义阐释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媒介融合驱动文艺创新日益成为文艺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客观视角来看,5G基础上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艺领域的运用为艺术创
理论新见 |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美学问题 科技美学作为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以科技为故事基础和精神内核的科幻小说,在科技美学的审美表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科技美
理论新见 | 论文学的物学属性 引 言文学是人学,这几乎已成公论。自周作人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及高尔基在1928年提出文学工作即“人学”的观点以来,关于“人的文学”“文学即人学”,几度成为热谈,余绪不衰
打捞历史 | 西南军阀割据与沈从文的青少年时代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军阀混战时期。提到军阀混战,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北洋军阀之间的分分合合、打打杀杀。其实,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不应该只是指北洋军阀之间的争战。与北洋军阀可对称的,还有西南军阀。
打捞历史 | 一篇路遥研究的重要遗文 伴随路遥13年的王天乐是路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发表的《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和《〈平凡的世界〉诞生记》两文已成为路遥研究者不得不参考的必备资料。但很多人不知,王天乐还有一篇重要的未刊文稿也
个人锋芒 | 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 近日,学界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之争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类:一是代表作起源说,主要是以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1997年罗森的《风姿物语》为起点的代表作判别之争 二是事
个人锋芒 | “个”的凸显及其消融 1982年的大学毕业季,北京电影学院各系的毕业生们也要告别校园,怀抱从各种课堂上学来的五花八门的技艺,各自奔赴前程。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变化,而且现代艺术本来就植根于大都市,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
现象解读 | 古远清:不受待见的研究者 古远清先生研究水平的高卓,研究个性的鲜明,研究成果的丰硕,都已经,并且正在,而且将会继续成为大家热议的题目,我不想赘言。我想说说古远清先生的“糗事”,即,他还是一个每每“不受待见”的研究者。所谓不受待
现象解读 | 代际·同时代人·未来选择 2020年4月,芦苇岸、吕煊编定的一本《70后诗歌精选》让我们再一次从代际出发回到了70后一代人的写作出处或精神源始。面对着入选的38位诗人以及每个人300多行的诗作,我又一次感到了犹豫和分裂。必须承
谈艺随笔 | 无河之岸 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有一天平静地坐上独木舟,开始了漫长又孤寂的漂泊生涯。他没有远离,没有失踪,和家人、社群若即若离,直到两鬓斑白。没人知道他出走的原因,也没人知道他何时会上岸。关于他的一切众说纷纭
南方百家 | 远古的呼唤从未消失 编者按:《波努河》既是蓝怀昌先生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瑶族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本刊约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伟林及其博士研究生李逊重读《波努河》,谨以此致敬和纪念杰出的瑶族作家、广西文联
南方百家 | 卡夫卡的面影与海洋叙事 在对小昌的小说近作进行了一番系统阅读之后,透过文本,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小昌是一个极度内敛且低调的作家。不事张扬的他,似乎并不愿意让人们过多地了解自己。他似乎总是在对每个有意接近他的人说:“请走进我的
南方百家 | 多维文化互动与乡土童年塑型 在中国“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中,王勇英是独特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王勇英以一系列高密度、快节奏的都市校园小说、儿童侦探故事和少年科幻作品步入文坛,引起了儿童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进入新世纪后,王勇
南方百家 | 在语言的密林里 语言学家、出版大家陈原在《在语词的密林里》一书中说:“在密林里散步,每走一步都会踩到小草。语词的密林里最可爱的是无人知道的,却又在顽强地生长着的小草。”①诚然,在语词的密林里,在作者设下的语言迷径里,
绿色批评 | 论陈河中短篇小说的文化意蕴和传奇色彩 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陈河是特别有个性的一位。他1994年出国前,曾经发表过《奇迹》《菲亚特》《西雁河》《车站》《布偶》等小说。陈河出国后十年停笔,2005年陈河又拿起笔,以其亲历的在阿尔巴尼亚被绑架
绿色批评 | 中国登山文学:一座高峰,又一座高峰 作家黄怒波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珠峰海螺》正在引发读者的强烈反响,也得到文学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登山家英甫被困在“珠峰”第三台阶8750米处3天,感悟人生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人的生命在生
绿色批评 | 塔镇、花局、老实街,或隐喻与存在主义的糅合 尽管王方晨声称自己是用“两种目光”①写作,他的小说,却有着鲜明的整体风格。他并不是一个以写实或对现实的探索为追求的作家,他追求的是现实表象包裹下的隐喻性内涵。因此,对他的作品不能从现实主义的成规去理解
绿色批评 | 远方的壮怀与个人的心史:论陈涛《在群山之间》 一、适当地跳脱与融入人群阅读《在群山之间》,经常可见陈涛对“跳脱”生活的积极悦纳与渴盼——“想到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乡下时光,从固有的轨道中脱离,在一个时间尚未变成碎片的地方学习与思考,无论如何都是一件
绿色批评 | 爱情与田园:午后生命的困惑与追寻 心安何处,身归何方?这是个体生命,特别是知识者和文化人,在其生命的觉醒时分和反思之时,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邢小利的长篇小说《午后》①所探讨的,似乎就是这个根本的问题。而爱情与田园,无论是作为具
艺术时代 | 中国话剧传统对于民族歌剧创作的意义 歌剧是西洋舶来品,在进入中国以后,戏剧界和文学界一直在探讨中国歌剧创作的路径。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本土歌剧(也就是戏曲)传统就没有建立起像经典的西洋歌剧那样一唱到底、全无道白的艺术形式,直到民族歌剧的兴
艺术时代 | “传神”观与“本性”说 中国古代绘画尤其重视“传神”的观念,而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中,也鲜有用“形象”一词来探讨艺术问题,更多使用的是“传神”和“神似”。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以形传神”(《摹拓妙法》)的观念,对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