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批评是一场旅行 在《恶之花》的终篇《远行》中,波德莱尔写下“到未知世界之底去发现新奇”。身居深渊之底,无论地狱还是天堂,那种“发现”异质经验的可能,正是我们不断追逐旅行的动力。这句诗如箴言一般,给予文学批评者某些重要
当代前沿 | 近思录(二):翻译文学与文学史“重构” 我在上一篇①里说到,要从“四维”视阈来看新文学、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构,即将旧体文学、俗文学、翻译文学纳入传统的(相对狭义的)新文学史中,拓展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空间,构建一个与传统中国文学史贯通相契的结构体
当代前沿 | 全集编纂的宗旨、立场与边界 将近20年前,我在《胡适全集》出版座谈会上提及,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中,起码有20位值得出全集;只有圆满完成此项工作,我们讨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才有牢固的根基①。大约10年后,具体说来
当代前沿 | “世界中”的唐诗与新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勒克莱齐奥是一个“世界”作家。从个人经历来看,勒克莱齐奥的祖辈很早就从法国迁往毛里求斯定居,他本人则出生在法国尼斯,八岁时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途,并在这次旅行中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后来他辗转英国、法国、美
今日批评家 | 异国体验与文化行旅 揭示早期新诗人的异国文化行旅与新诗写作的关系,当属“新诗发生学”的研究范畴。近年来,围绕新诗发生学的研究已具规模,形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共生的学术态势。多数研究者注意到新诗人普遍具有的海外经验
今日批评家 | 卢桢:人诗合一的探索 2017年8月5日,清晨,北方冰城哈尔滨。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哈尔滨师范大学梦溪宾馆会议厅,来自四面八方的七八十位嘉宾济济一堂,“百年汉语新诗批评与罗振亚诗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即将开始。这时,伴着一阵急
今日批评家 | 卢桢印象 一个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先感受到的是丝丝缕缕的新奇——没错,穿行在陌生城市的街道,感受它的植物、建筑,它的口音、食物,它的风情、民俗,那种由生疏造就的错位感会逐渐弥漫成一种美学判断,进而这判断又衍
现场 | 一个人的“精神化石” 时间:2022年7月20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培文书院主持人:高秀芹与谈人:洪子诚、孟繁华、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发现 · 另一个谢冕高秀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出
理论新见 | 作为文本的敦煌艺术符号 引言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法语texte)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使用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文本”概念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8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文本”概念的中国之旅,“一方面刺激了
理论新见 | 空间空白与空间共筑 文学是一种交互性而非单向性的活动,所以文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创作,还要关注文学接受。然而,文学接受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视程度目前还有所欠缺,具体体现在文学接受相关的理论的薄弱和实证的缺席。在理论方面,较
理论新见 | 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书写及传播 数字时代,现代传播技术变得多样化,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资源,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消亡困境,拯救和保护非
理论新见 |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幻想文学及其艺术传播 一般研究中西文学比较,包括中西奇幻文学、幻想文学、科幻文学的研究与比较,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比较,一般都是从理论入手。理论是必要的,但理论必须有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作为基础,有社会分析和文化分析
谈艺随笔 | 读路也 我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思敬你好!谢谢你把路也的诗介绍给我,使我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你转来的《路也的诗》、路也《短诗精选60首》、路也长诗《兰花草——谒胡适墓》《老城赋》和《木渎镇》等,我都读
谈艺随笔 | 日本人的面具微笑与心象 近来,网络媒体上拿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与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对比,网友们发出类似于“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的困惑和不解。确实,东京奥运会闭幕会上的表演,其所展示的现实与幻象、鬼
重读经典 | 学会“放弃” 卡夫卡的小说通常总是复杂歧义、悖谬矛盾、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理喻,或者他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难以理解、不能理解的。因此,阅读卡夫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解卡夫卡则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卡夫卡的读者却并没有
重读经典 | 阿Q能否“扶起”及其他 1921年12月—1922年2月,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以下简称《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2021年,为纪念作品发表一百周年,我编纂的《〈阿Q正传〉笺注》(以下简称《笺注》)分别由北京联合出版公
打捞历史 | 为人民抒情,为时代高歌 去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百年党史上云南的三大文化名人》。按年龄的大小和成名的先后,我把柯仲平排在第一位:柯仲平、艾思奇、聂耳。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疫之欧洲,信仰与反思 自从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至今全球确诊人数已达数亿,累计死亡人数已超过数百万,确诊与死亡病例每日仍在不断刷新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如此,这场给全球造成巨大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的“瘟疫”,目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港风文”:网络文学中的香港想象与城市书写 “港风文”特指将故事时代设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女频网络小说①。其特征是将一些当下最受欢迎的网络言情叙事模式,杂糅进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为时空背景的叙事设定之中。从性质而言,“港风文”无疑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 泰国华人题材小说及华商形象探析 以泰国华人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是泰国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是构成泰国当代文学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人题材作品中,华商形象又成为广受作家青睐和着墨较多的人物形象之一。但迄今为止,少有人对泰国华
南方百家 | 从生态视角看李约热小说的精神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造成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金钱与道德之间日益失衡的严重后果。生态危机唤醒了文学家的生态责任感,自然关怀与人类终极关怀相结
南方百家 | 让温暖之光承载生命之重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不同的载体表现了人的内心复杂情感,再现了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现实生活场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林白为代表的广西女性作家群一路高歌、异军突起,她们一方面试图冲破和
绿色批评 | 张爱玲散文论 张爱玲18岁时创作的散文《天才梦》,第一句就是:“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①“古怪”二字可谓张爱玲的自画像,不仅人如此,文章也如此。她确实是有文字天赋的
绿色批评 | 观看之道与自然诗学的建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评论诗人荷尔德林时曾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①。对于哨兵来说,这些年他真正做到了下笔就回到洪湖,因为洪湖作为故乡与很多地方不一样,这就带来了诗人对“诗与思”的独特认知:我的乡愁和你们不
绿色批评 | 小说的当代性与在场的“零度现实主义” 一、序语:独具风姿的“新生代军旅作家”《垄堆与长夜》是我最早读到的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说,时在2014年,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别样与另类。小说中的刘志金是一个普通士兵,却更像一个符号,在其他人的生活和话语中
绿色批评 | 贴地的沉稳与飞扬的诗性 近些年,陈彦推出了《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等一系列厚重而灵动的作品。沉稳表现在作家目光下沉,作品触及现实,反映社会时代,展示着对现实生活细致的体察能力和深邃的思考能力。飞扬一方面体现于作家
绿色批评 | 记忆之下:残缺时代与残缺的人 1995年,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在大陆出版,因“私人写作”和“个人化写作”备受瞩目,相继在香港、台湾出版,反响热烈①。在此之前,陈染创作了《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嘴唇里的阳光》等大量的中短篇
艺术时代 | 枪炮下的影像跨界 黄谷柳不仅是广东、广西两省(区)文艺界的骄傲,也是国内文艺界卓有成就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黄谷柳调到《南方日报》任记者,两次特派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做新闻采访,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战友的爱》。黄谷柳身
艺术时代 | 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如何圈粉年轻人 根据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时代背景距离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有点远;故事内容围绕“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支援大三线”“国企改革”“下海潮”“出国潮”展开,此类现实题材不算是年轻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