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24年第11期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24年第11期

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创刊于1984年8月的《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是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二十六年来,共出版了三百多期,精选了约几千万字的精品佳作,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办刊过程中,我刊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遵守有关期刊的管理制度,创品牌出精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连续多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安徽省优秀期刊一等奖,2009-2010年度亦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安徽省优秀期刊。

目录

开卷有益 | 不与他人争辩

在网上偶然读到一段话:“余生不要和任何人争辩,哪怕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七,你都要笑着说‘你是对的’。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宽了,烦恼就没有了。人生这么短,何必计较太多,快乐才是王道。”不得不说,这段话实在太

特别推荐 | 国测一大队

珠峰的科普者在有着“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每逢“五四”和“六一”等节日,不少中小学都要请郁期青老人为学生们讲课。讲课的地点不在教室,而是在能容纳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大教室、大礼堂。郁期青老人讲课的题目也很

精品 | 祖传的玉佩

部队首长递过玉佩的那一刻,父亲的眼睛就直了,母亲则泪流不止。父亲伸出双手紧紧捂住玉佩,生怕它从手缝里掉下去。这枚玉佩白中透绿,浑圆光润,中间小孔处碎了一点儿,已被摸得起亮,我只在哥哥当兵前见过一次。当

精品 | 开窍的 “石头”

旧时,与江西会馆相邻的一座院子门头上曾挂有一块三字门匾:愚人斋。街坊皆知这是一奇石藏馆的招牌,但院子里的两幢老青砖屋子,石馆仅占左侧一幢,右侧是由来已久的私塾。愚人斋斋主姓宋,名妙悟。听其称呼,似是一

精品 | 李字典

同事小李记忆力超群,能把《新华字典》背下来,所以大家送给他一个雅称:李字典。因博闻强识,知识面广,大家一有整不明白的事就去问他。新同事老腰不太信,他说你们把李字典吹神了,李字典能把《新华字典》背个大概

精品 | 小城牛人

陪护工作有啥难的?别拿自个儿当人,想着自个儿是头牛,别人想咋使唤就咋使唤!秦嫂对着患者说,说完又后悔,人家可没把自个儿当成牛使唤,这个患者,心慈着呢。心慈的人就一定手软?未必!这不,秦嫂话还没落地上,

精品 | 梅大娘的流水账

梅大娘是小家碧玉。她出生于买卖人家,年少的时候家境殷实,不算大富,但绝对不穷。她小的时候,能穿上纯棉的袍子,拎包袱皮儿上学,有零钱买大饼,偶尔还能接济一下乞丐。乞丐讨好她,称呼她小姐。她直接纠正:“我

精品 | 百家姓

她从大舅家里出来时,天黑透了。她费了半天口舌,大舅一句都没听进去,以往很热情的大舅,今天水都没叫她喝一口,更不要说留她吃晚饭了。白天累了一天,她想早点儿上床,好好睡一觉。手机响了,是乡卫生院打来的,说

精品 | 请戏

梅山峡外的大晒场上突然搭起了戏台。闹台鼓响过第一回,大鼓小钹声穿入百米外的梅山峡口,钻进峡内三开门三进又三出的梅山峡大屋。九岁的阿娇踮着小脚,听到畈上传来的闹台鼓响,心似猴爪儿挠过,边侧耳往外听,边蹬

精品 | 坏心眼儿

大伙儿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刚当选半年的村主任邵明。有人说:“邵主任,您不是自称好心眼儿跟歪心思一般多吗?您要是能解决这个难题,大伙儿集资一万元作为奖励。”邵明一脸坏笑:“没有点儿坏心眼儿,我敢竞选村主任

精品 | 道钉

道钉,刘铁匠给起的名字。小福子把半篮子从棺材板上撬下来的铆钉拎到刘铁匠的铺子里时,刘铁匠正围着一块既不贴身也不靠肉的驴皮围裙,在砧子上叮当叮当地锤打一块由红变紫的铁块。刘铁匠瞄到小福子篮子里那些已锈成

故事 | 装阔

扈宝原先穷。人穷,没底气。扈宝长了一张肉乎乎的大圆脸,身坯子不小,却塌腰溜肩,看上去软塌塌的。他说话大舌头,所以话不多,看上去很老实。一到冬天,扈宝就把手揣进棉袄袖子里,好像整个冬天他的双手就没伸出来

故事 | 罚单的故事

初上岗的小交警吴建平第一天上岗,穿着崭新的警服,焦急而又充满期待地等待着搭档老贺。老贺比吴建平晚来了几分钟,还不紧不慢地对吴建平说:“小吴,来得挺早啊。”说是搭档,但是对于吴建平这个初出茅庐的菜鸟来说

故事 | 在火车上

这是一列从南疆开往北疆的火车,我是在中途上的车。车厢里挤满了人,有站着的、坐着的,也有蹲着的。从他们的样子看,有求学的、打工的,也有旅行的。我从人群的夹缝里挤到我的座位前,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概是累

故事 | 借不走的椅子

堂哥要成亲了,肖同悦带着几位堂弟来张罗,简单分了一下工,他负责借家什。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挺穷,家里没啥家什,遇到办事,都得到别家去借。肖同悦跑了十几家,定下了要借的家什,可还差几把椅子,正好路过刘金会家

故事 | 高考赛场上的“西西弗斯”

望着那一堆数学公式,他眼前一黑,头微微下沉,没一会儿人就堕入梦乡。“睡着了?”母亲拍了拍他的头。“嗯!”他睁开蒙眬的睡眼,看见母亲围着围裙,满脸关切,他还隐约听到厨房的油爆声。他心中的钟声响起,眼前的

故事 | 那个踩高跷的

七十多年前,这个古老的小县城只有一条半里长的街,街上却矗立着九座石牌坊,石牌坊清一色三门四柱,一楼通天,乃有唐以来,皇帝为本县考中进士的学子敕建。乡党们都以此为荣。这个县还有一桩引以为傲的乡俗——踩高

故事 | 拐子李

拐子李究竟是不是英雄,无人知晓,但他肚子上一拃长的刀疤和一条瘸腿是真真切切的,无人不晓。小娃娃们望见他,会扯着嗓子喊:“拐子李!拐子李!”拐子李稍稍把眼睛朝他们一斜,他们就逃也似的散去了。上了岁数的人

故事 | 开小差

集县下辖的三家店镇警察所半年没开一文钱警饷,只供住宿和每天中午一顿素淡餐食。民国七年,三家店镇警察所警长、副警长及警员都撂挑子辞职了。三家店镇警所一共十个人,呼啦一下走了九个,就剩包长岁一人,他是警所

故事 | 永远的勋章

焚化炉像个大抽屉,拉开的瞬间,小王看到的是岳父留在人间的一副灰白的骨架。大舅哥的泪早就流干了,面部找不到悲喜。殡葬师老赵从事火化工作多年,面无表情,寂然无声。小王第一次体会到生离死别的肃穆,他静静地盯

故事 | 弹花匠

男人爬起来时,天还黑着。一入冬,一天比一天忙,一摞摞棉絮码到了天花板。男人踩着凳子,拼命抻直虾样的腰身,拽下一床旧棉絮,自以为轻手轻脚,仍吵醒了女人。男人觉得内疚,嘘了一声,示意女人再睡会儿。这阵子为

故事 | 侯小马的电影院

我们鸟镇电影院是1981年建成的,记得电影院开张那天放映的第一场电影是彩色遮幅式影片《白蛇传》。那几天真是万人空巷啊!观影的人如过江之鲫,场面真比水漫金山寺还要来得波澜壮观。从那天起,电影院成了鸟镇人

故事 | 擦肩而过

砰的一声,浴室的门关上了。响声惊动了门外的猫咪,猫咪委屈地叫了两声,林媚也应和着喵喵叫了两声,以示安慰。柔和的灯光下,林媚在浴池中享受着热水的爱抚,门的关合并没有干扰她的心情。这是她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

故事 | 生命鱼

天一亮,戚老爹砍来两张芭蕉叶,切碎后,撒进鱼池,边撒边说:“吃吧,多吃点儿,最后一顿了,别怪我狠心,确实没法了。”这话是说给池子里的鱼听的。戚家寨的人历来相信鱼能听懂人话。池子里只有一条鱼了。其他的,

故事 | 老段家的大年夜

段宇是沈阳铁西工人村最早考上大学的几个人之一。他从小就学了很多技能。到了学校,就给同学理发、修理小型电器。段宇很和顺,基本没有脾气,脸上总带着笑。段宇的父亲是典型的沈阳工人。他们统一的特质包括:心灵手

故事 | 回锅肉

说起吃回锅肉,就不得不提回龙坝老场。从回龙坝老场镇东场口下十步梯,过老石桥,老皂荚树下就是高二厨子开的餐馆。餐馆不大,就只摆得下四张大桌子、四张小桌子的地盘。餐馆可热闹了,大家都是冲着回锅肉来的。这里

故事 | 后下手为强

身穿一身粗花呢的妙龄女郎掏安德鲁·施托伊弗桑特的口袋时,我正坐在普尔大酒店大堂的椅子上,翻看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她的那手活儿干净利落。施托伊弗桑特是个满头银发的老绅士,持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美元的不

真情 | 鱼刺

硬生生吞下了两个饭团,又喝下去几大口醋,娘喉咙里的鱼刺就像坚守阵地的士兵,硬是不下火线。娘眉头紧锁,连大气也不敢出,只是轻声呻吟。涛四心里焦急,但装得很淡定,他安慰娘,忍忍,说不定等一下就好了。明天全

真情 | 谁家不吃顿饺子

在我的老家,经历过饥荒的老人们常说一句俚语:“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意思是风水轮流转,人总有交好运的时候。我八岁那年长水痘,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呕吐不止,病愈后仍食欲不振。看我有气无力的样子,娘心疼地问

纪实 | “超级i人”沃伦:从癫痫患者到诺贝尔奖得主

当罗宾·沃伦提出在胃里发现了细菌时,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每当沃伦提到这些细菌,外科医生们都会嘲笑他:“哈哈,沃伦又在谈论他的细菌了。”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家们的共识是,胃里是强酸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存在

纪实 | 甩掉“洋拐棍”

“北京时间7点整。”当这熟悉的声音从广播电视中传来,人们往往会好奇,什么是“北京时间”,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精度有多高,对国际社会有啥贡献和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产生、保持和发播“北京时间”的单

纪实 | 皖南事变前后的新四军电台

天空不再高远,云层压得很低,让人喘不过气。雨后山谷的空气中弥漫着散不去的炸药味和焦煳味,还有浓重的血腥味。四周不时发出一声声充满金属感的脆响,这是轻、重机枪在封锁射击。所有人都明白,出口已经被敌人封得

徽风皖韵 | “三八线”的一抔土

主要人物:高硕果:女,31岁,某企业中层管理者。高蜀英:女,60岁,高硕果的母亲。高大山:男,84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高硕果的外公。董阿妹:女,81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高硕果的外婆。李淑琴:女

徽风皖韵 | 妙“剪”生花刻春秋

亳州自古物阜民丰、文化灿烂,民间艺术种类众多,剪纸便是其中之一。亳州剪纸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光芒。一位位剪纸艺术大师以剪刀为笔,以纸张作画布,创作出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逸闻·逸事 | 指了条好路

这些年,小陆摆摊儿卖水果赚了不少钱。发小刘大很羡慕,于是也买了辆小货车想学小陆摆摊卖货。小陆夫妻俩已经摆了很多年地摊,比较有经验。小陆给刘大分享了一些摆摊儿的注意事项,还给他推荐了一些适合摆摊儿的地段

逸闻·逸事 |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走一趟,带些野兰回来栽培。几年间,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就不

逸闻·逸事 | 有趣的书斋名

文人多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一个雅号,向外界宣示专属于自己的一片精神世界。其名称或斋、室、堂、轩、园、庐,或房、楼、庵、馆、舍、屋……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郑燮的“板桥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