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研究·陈平原 | 我读鲁迅四十年 一师友中多有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我自然得学会藏拙,平日里从不卖弄这方面的学识,更不要说精神境界了。可实际上,我读鲁迅四十年,也算是别有心得,走出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小时候,看父亲擦桌子,小心翼翼地挪动
批评家研究·陈平原 | 故事·学问·情怀 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陈平原在主业“文学研究”之外,还不时涉足“大学话题”,从1996年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算起,在二十余年间,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
作家广角 | 如何使作品的结构获得形式感 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曾有句名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话对于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性,不啻于一个人对于世界的基本认知。造物主创造万物时,一定也是秉持了“形式主义”的癖好,同时注重了形式的效用与美感。这也是
名家三棱镜·朱山坡 | 此去高州一百里 一《此去高州一百里》是我从写诗转型写小说后,正经写的第一篇小说。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小说题目应该是怎么样的。我猜想小说的题目应该有诗意。后来《花城》编辑林宋瑜老师把我的小说题目改为《我的叔叔于力》。她要
名家三棱镜·朱山坡 | 保守者的命运 完全想不起是如何与朱山坡接上头的了。唯一确定的是,认识之前,我先读到了他的小说。《天涯》2009年第3期,刊有朱山坡的短篇小说《鸟失踪》。此刻我提笔作文,为了详实,专门搜索了该期《天涯》的目录。一看之
名家三棱镜·朱山坡 | “新南方写作”和“间离化”的历史 一、口音和前史我认识朱山坡也晚,阅读朱山坡更晚。只知道有那么几年,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收到一本朱山坡的作品,《懦夫传》 《十三个父亲》 《灵魂课》等等。他估计是“例行公事”地寄送,而我,也就是“例行公
“散文知识的革新”专辑 | 散文散见 我们MFA开班之际,初定小说和散文方向。小说是创意写作正途,没什么疑议,难的是散文。四顾周围,同类型学科,尤其率先带头的美国,纳入教程的往往有诗。在汉语旧体诗的辉煌历史之下,新诗难免让人困惑。从格律的
“散文知识的革新”专辑 | 谈谈方法:当代散文文体的多元呈现 一、当代散文创作方法的跨学科特征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到今天,中国文学完成了现代性对汉语写作各文类的初步探索。在现代文学的三大文类中,小说与新诗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不断有新的理论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中国当代
“散文知识的革新”专辑 | 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的散文创作与教学传统 散文,本是中国古代除诗歌外的文学大宗。但随着近代以来文学体裁的重新划分及其价值等级序列的翻转,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a 而一度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b的“文章”,反而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散文知识的革新”专辑 | “家”与“地”的记忆诗学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的发展支脉纵横,其中尤以抒情志感一派蔚为大宗。一方面,“抒情”作为一种文学成分的指向,与其说简单理解为一种修辞或叙事手法,不如说更倾向于广泛的“有情”或“缘情”的书写。当代散文所
“散文知识的革新”专辑 | 散文叙事者的戏曲唱腔 一、借助曲牌体抒发丰富的情感心理散文写作是四大类文学文体中最恒温的生产过程,小说、诗歌、戏剧皆强调变温以刺激读者,散文却是温一盏茶,娓娓道来,且待鸡鸣。中国戏曲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京剧、越剧、黄梅戏、
新作快评 | 臧棣的诗歌植物学:灵视另一种的人性 身处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以来的人们,对于此病毒采取了一种植物命名,如同花冠一样的恐怖之物,只是人类对此魔灵之物其实并不了解,尽管我们可以窥视到它的基因链,甚至直观到其形态与突触的变异,但我们其实根本
新作快评 | 现实坐标中的虚构约定 打开《潮汐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与作者林棹拟下了一个虚构约定。小说在起首就开宗明义:“我是虚构之物。我不讲人物,因为我根本不是人。我有过许多名字,它们一一离我而去,足以凑成我的另一条尾巴。……我是虚构
作家作品论 | 乡村浮世绘与人情交响乐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是一部在艺术形式设计方面多有用心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先后两次的认真阅读,我认为,借助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这些努力,罗伟章所首先试图展示出的,就是一幅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一般
作家作品论 | 个人化词典与无限之书 一、为什么是词典?为什么是马桥?《马桥词典》定稿于1996年1月,首发于《小说界》1996年2期,首个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于1996年9月出版。韩少功出生于1951年1月1日,也就是说,在他四十五岁的时
作家作品论 | 论非虚构写作的时代意义 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或者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走向大时代的前所未有的时代。1990年代之后,从国外形势来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的对峙结束 从国内形势来说,是市场经济从经济形态这一根本
作家作品论 | 延津民间“笑话”图鉴 2021年7月,由花城出版社发行的刘震云新作《一日三秋》登上文坛,这部被称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小说成为刘震云“一”字系列又一力作。《一日三秋》延续了刘震云“出走与返回延津”的叙事轨迹,以人物
作家作品论 | 心灵的“互文” 一1966年,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论文《词语、对话和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理论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借鉴和吸纳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
文学现场 | 人生的辽阔与文学的丰盈 韩少功:每一本书都各有机缘。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祖籍澧县,生于长沙,在汨罗插队。湖南出版集团的老总龚曙光说,湖南的出版系统这些年没给我好好出过书,说家乡欠了我一本。这样,我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