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小说理论与创作之间必要的张力 一本专栏的设立基于一种共识。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结合70多年来中国当代小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采用各种方式(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学术探讨)发掘当代小说家的“创作谈”这座富矿,灵活、具体而深入地总结当代小说创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AI时代的小说美学 必要的仪式“小说”这种形式能够存在多久,已经作为一个问号时隐时现。市场(精神的和商业的)决定它的现在和未来,这不会有什么争议。许多年前有人说“小说已死”,引起业内中坚人士的愤怒。现在可能不那么愤怒了,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流俗地》:一种新的马华文学图景的生成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
新东北·新南方 | “新地域文学”的逻辑起点、叙事空间和价值功能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
新东北·新南方 |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
当代文学观察 | 新时代乡土小说反贫困话语的生成 现代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世界性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现代中国对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想象、模仿与实践所衍生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正如南帆所言:“农村的贫困与城乡关系、
当代文学观察 | 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中人与技术关系的新图景 作为人造物中顶端的技术成果,人造人以其“吾手造吾身”的强大诱惑,让人类无法抗拒地将这一技术不断向前推进。从早期只能做简单动作的笨重人形机器,到智能机器人,再到新型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婴儿、虚拟偶像等,人
当代文学观察 | 地方性书写的潮流化与新世纪闽派文学的探索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的倡导在前,“新北京作家群”“新浙派文学”“新草原文学”“新西部写作”等概念后继如春笋。稍微关注中国当下文坛的人都会同意,地方性书写正在变成一种潮流。不妨说,地方性
当代文学观察 | 论新世纪以来乡土叙事中的“城市经验” 新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①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互相融合。与此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②逐步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逐渐渗透、混杂与交融,乡土叙事体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当代文学史之于文学批评的特殊价值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被喻为文学研究的“三驾马车”,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三者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文学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围绕作家、作品、读者、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草明东北工业题材小说中工厂内部关系的建构与想象 草明自1946年到达哈尔滨,至1964年离开东北,创作了数篇以东北地区工厂为主题的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其作品中的工厂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集中展示了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代表、管理者(新政权领导干部的
欧阳黔森作品评论小辑 | 新时代“地质队员之歌” 欧阳黔森是一位多文体、多门类写作的代表作家。我更关注他的报告文学创作。阅读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我的耳边不由得回响起由唐健康和赵春作词、雷渡演唱的《地质队员之歌》的歌声:“走千山,蹚万壑,地质队员苦也乐
欧阳黔森作品评论小辑 | 在理想主义的怀抱中把握现实 欧阳黔森是当下最具活力的多栖型边地写作者之一,尤以小说、报告文学和电视剧创作最为显著。但不论哪一栖,其创作的出发点始终围绕在他所生活的西南边地——乌蒙山脉和武陵山脉。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加之早年
欧阳黔森作品评论小辑 | 《山乡巨变》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十七年”时期就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荧屏,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也一一被改编成电视剧。
《去老万玉家》评论小辑 | 革命正义·真爱探寻·精神成人 近年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时间向度上呈现出一种向过去挖掘的趋势,即跨越现代史,走向近代史的书写。王安忆的《天香》、阿来的“空山三部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杨志军的《雪山大地》等从中国近现
《去老万玉家》评论小辑 | 穿越历史梦境的心灵探险与奇幻书写 张炜的长篇新作《去老万玉家》延续了他以往的创作风格,烙印着“张炜出品”的徽记,又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思想主题、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呈现出一些创新元素。进一步强化故事性,注重历史纵深感,杂
《去老万玉家》评论小辑 | 语言艺术的废存与蜕变 纵览汉语言文学的流脉,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思想探索和文体创新的痕迹。文学是语言艺术,考察文学必得首先关注语言。自《诗经》以降,直至白话文运动,文学助推生活口语与书面语进一步融合,走入前所未有的自由
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游戏研究专辑 | 游戏化:数字时代创作与批评的交互 数字时代技术与媒介的影响日益增强,从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而成燎原之势。OpenAI公司新近推出的Sora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力作,这款文生视频工具能够根据只言片语生成几可乱真的视频影像,从此耳听固然为
数字时代的文学与游戏研究专辑 | 数媒时代文学的游戏化转向:互动小说的游戏机制与叙事研究 “互动小说”(interactive fiction)是一种综合应用“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写作和阅读实践,其样态恰切地诠释了数字媒体时代文学的“游戏化”(gamification)现象
林森小说评论小辑 | 海岛书写的当代性 一、南方的“在地性”从一篇短篇小说《抬木人》说起,这是林森2014年完成的作品,首发于《大家》,后收入小说集《海风今岁寒》。我第一次读到这个短篇时大惊失色,感叹于同代人作品中居然有如此精湛之作。小说不
林森小说评论小辑 | 什么是海南:海洋、岛屿、风习与地方 当我们提及海南时,首先想到什么?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和作为岛屿的海南?是棕榈、椰树等所提供的视觉经验?还是芒果、槟榔、菠萝蜜等带来的味觉体验?或是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的渔民和他们的渔村、渔船、渔网?还是
作家作品评论 | 乡村“女儿”的心灵关怀 孙惠芬从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有40 多年,作品数百万字。正如她的自我总结:“我的目光,从没有到达院子以外的世界……我的心匍匐在一方狭小的空间,深入在母亲的心情里。”①她的作品基本集中在
作家作品评论 | “姿本”:一个揭开“超真实”的通道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出身的女作家,舒雅(本名汪明明)惯于从“符号”“拟像”“表演”等视角切入,审视当代人存在于景观幻象中的境遇和样态,挑战内嵌于消费主义的镜像迷恋与符号异化。如果说在居伊·德波的景观批判
作家作品评论 | 论王安忆创作中的张爱玲资源 显而易见,王安忆小说中的“地域视角”,与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只有探讨分析了这种联系,才能够将其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的推动性意义清楚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王安忆与寻根思潮和上海重新
作家作品评论 | 现实生活的非现实性批判 石一枫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的。与常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石一枫在全景式描摹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之外,更致力于揭示现实生活的非现实性。所谓非现实性是指藏匿于现实生活之中的
作家作品评论 | 论韩少功创作姿态和美学倾向的嬗变 韩少功的创作生涯已近50年,文类丰富,数量庞大。有研究者注意到,其作品在再版时多有改动。洪子诚指出韩少功在修改中赋予了作品和人物以“温暖色调”与“自主性”而淡化了“寓言化的批判性”①。有学者认为其修改
作家作品评论 | 在现实与传统之间 1995年,格非首部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正式出版,试图构建一套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随后,在《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多本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小说理论。同时
当代诗歌论坛 | 穿越与抵达 一因为我多年的诗歌写作早已养成单一的主题用特定的场景设置和诗句表达……这是阿尔丁夫·翼人在长诗《错开的花,装饰你无眠的星辰——撒拉尔的传人颂辞及其它》中的一句。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来到阅读这位撒拉族诗人
当代诗歌论坛 | 韩东的“观看” 韩东在新诗史上相当特别。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有意让自己的诗歌脱离话语,脱离阐释,读者甚至无法从中得到主题学意义上的启示——他的诗都是“非主题”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诗歌评论家无法将某些确切的“主义”“流
访谈 | 用另一只眼睛看毕飞宇和他的作品 潘轩:你和毕飞宇是怎么认识的?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他是一个重要作家?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听说他很喜欢和朋友通电话?他通常什么时候会给你打电话?聊些什么?丁帆: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没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