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破解小说的“地方”与“背景”之谜 香港小说似乎总是跟香港地名学密不可分。为何造成这种奇特景观?研讨这个问题的论著实在太多,葛亮这篇有何特点呢?我想特点就在于,“双栖”的葛亮即使引经据典,大谈理论,却仍然不失其小说家之本色。比起纯粹的学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地方、地图、乡土:香港当代小说的空间建构 一直以来,香港地区更擅长将“空间”作为文学书写与学术研究的重心。这是由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意识造就,也是香港变动不居的文化特性、各种异质性因素催生的“在地”意识使然。在此意义上,相关文学创作亦为研究中国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论小说叙事中的“背景” 作为中外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小说从古老的故事一路蜕变而来,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形态各异,花样迭出,规矩难觅,法则难求。带着本质主义的思维,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些具有评判标准的通用律则,但常常又会发现,
新东北·新南方 | 构建“反景观化”的“想象共同体” 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文艺复兴”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众多优秀的作家倾注了自我情感集中书写东北。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值得重视的是,
新东北·新南方 | “东北文艺复兴”场域下的“非虚构东北文艺”及其新的可能 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口号得到娱乐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有学者将“东北文艺复兴”视为一个特殊事件或社会现象,借对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人文学创作的分
新东北·新南方 | “新东北作家群”与“新东北文学”摭论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与“新东北作家群”崛起的呼声日渐高涨。在众多研讨会与论文的助推下,学界对“新东北作家群”及“新东北文学”的形成、特质、超越及可能,有了较明晰的体悟和较深层的认识。然而,略感不足的
新东北·新南方 | 区域文化、地方情动与作为现象的“新东北作家群” 2023年10月,青年作家杨知寒以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摘得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两个月后,杨知寒摘得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前者由中国著名的商业文化出版品牌主理,后者则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下
当代文学观察 | 创意写作:源自心灵原乡新的审美需求与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写作学学科式微。原本属于中文专业至关重要的学科门类,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学科架构中消失了。大学的写作教研室大多被撤销,教写作的教师纷纷转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的考评机制制
当代文学观察 | 中国反特小说的“人民政治”与“侦探类型” 一、中国侦探小说史的“断裂说”与“消亡说”在中国通俗文学史或侦探小说史叙述中,常常将20世纪50—70年代指认为中国侦探小说的“断裂”与“消亡”阶段。确实,在20世纪50年代,从一系列侦探小说杂志的陆
当代文学观察 | “十四年”东北抗日剧的概念界说与历史逻辑 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来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影响甚大。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决定了此后中国政治的格局与走向,那么抗日战争则超越了当代中国政治架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强化了人民
当代文学观察 |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纠葛之间重申典型的文学价值 “典型”作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命运。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经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而迅速崛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俨然成为文学创作与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关于《三家巷》历史争议的几个问题 从审美的角度、受欢迎的程度看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其并不亚于经典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作品。特别是对于广州人民而言,他们由衷地喜爱这部地域性与革命性完美结合的红色小说。《三家巷》1959年8月3日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左翼文学抒情传统的当代出发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曾引发全国性关注,也遭到猛烈批判的小说,既承接着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革命文学里“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遗风流韵,也开启了左翼文学从现代迈进当代的新抒情传统。《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社会主义创业的书写与想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启,工业、农业、国防等各领域展现出全新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试图改变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个体劳动形式,
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辑 | 写实·事件·超文化: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7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作为《文化与社会》的续编出版,很快成为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威廉斯在序言中强调,这
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辑 | 感官: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 理性地思考现代中国一直是学界的主流。晚清已降,国运维艰,时人士夫多奉“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的万全之法。他们严阵以待,祭出科学、启蒙等理性法则济世。真切有余,却存在不落地的嫌疑。晚近的趋势之一是在辩证身
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辑 |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
关键词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辑 | 全球化: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共时性叙事与关联性修辞 “全球”与“世界”相似,并非天然存在、不证自明的范畴。虽然全球史研究者可以将跨洲际的交流上溯到公元10世纪,但是,对全球图景的想象和有关全球化的表述,直到20世纪初才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进入公共话语①。
《草木志》评论小辑 | “做万物之歌者” 老藤以其深厚的文学情结和执着的创作精神,对小说文体孜孜以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长篇小说就已出版了10部:《刀兵过》《战国红》《铜行里》《腊头驿》《鼓掌》《樱花之旅》《苍穹之眼》《北地》《北障》《
《草木志》评论小辑 | “新东北”书写的另一副面孔 王德威在《文学东北与中国现代性——“东北学”研究刍议》中有如下设问:在曾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的“东北”盛况不再,亟须“振兴”的现实语境下,“如何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谈‘振兴’东北?”可能的方法之一,是“重
作家作品评论 | 回到“整体”:《北流》新知 读过林白小说《北流》,几乎等同于在南方方言里浸染过了。小说中有意夹杂的北流话,虽不至于帮读者速成一门方言,但若此时转而阅读语言较为规范的普通话文学作品,便能觉察到日常使用的普通话是多么圆润、饱满,甚至
作家作品评论 | 反者道之动 徐兆寿《补天·雍州正传》(以下简称《补天》)是他的“西部自觉写作”的第五部著作(前四部分别为《鸠摩罗什》《话说五凉》《斯文凉州》《西行悟道》)。该书的创作,其动机一如书名所示,首先是“雍州正传”,即此
作家作品评论 | 探寻心灵和自由的地图 三三小说集《晚春》①的目录被做成一张地图,从春色将逝的杭州到日光照影的北京,再到溽暑造极的巴黎以及一片废墟的以弗所,一群漫游者迁移的足迹构成了流动的故事。他们游荡于不同的城市空间,追寻着时间流逝后的痛
作家作品评论 | “真假难辨”的自炫式书写 孪生子母题,在世界文学史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母题,在民间故事中也较为普遍。其书写的往往是直接涉及亲属关系及家庭内部和谐的大问题,在民国旧派、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中,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形成了许多引人入胜
作家作品评论 | 成为“阎连科” 自叙传文本是进入作家心灵世界的“密钥”,最为经典的公案当属鲁迅的“幻灯片事件”。该事件通过鲁迅的随笔体自叙传《藤野先生》的叙述并经由几代学者的阐读与演绎,被认为是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这一历史决断的
当代诗歌论坛 | 语言“灾变”:40年来新诗批评史话语解套的逻辑 荷尔德林用“灾变”(Catastrophe)这个概念讨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中,两位英雄在“崇高时刻”被命运终结的悲剧。夏可君以“灾变”为文眼,讨论海子的诗歌,撰写《“计算的法度”:?
当代诗歌论坛 | “伟大的诗”远去了吗? 即便以较为宽容的诗学标准为参照,辛欣的《伟大与猥琐》一诗仍然应该被认定为“口水诗”,原因是诗中作者较为突出的戏谑态度与经典文学的严肃写作观念形成对立。但是,在这首诗戏谑的表达中,我们悄然间发现了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