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作者必须始终在场

本期3篇文章好像各说各的,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不管怎样调整作者在小说叙述中的位置,作者本人都必须在场。小说叙述一旦展开,作者便无处躲闪。作者可以化妆,但不是为了从叙述中消逝,而是想更好地与读者和描写对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听从内心的召唤

创作无定规,理论却是铁律,因此二者冲突便为常态。作家对文艺理论必定熟稔并了然于胸,其理论素养越深厚,创作便越自由。理论能提供维度、视角与视野,能俯瞰人类创作的秘辛,穷其之所以然。但是,优秀的作家在重视

新东北·新南方 | “融合文学”、伤痕记忆与代际危机

在当下,围绕“新东北文学”和“东北文艺复兴”(也包括“新南方写作”或“新南方文学”)等概念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种危险,即如果陷入一种过于文学史化—学科化的话语权之争中,将极大地削弱或抵消这些概念所

新东北·新南方 | “地方”的发现

一、作为文学锚定点的“地方”“地方”向来就是文学书写中的一个突出点位,地域性风景、地方性风俗、方言式语词、地区性观念等,都作为“地方”的构成性因素影响着文学的地方化表达。早在1923年,周作人就主张新

当代文学观察 | 逆西方现代性的当代摄构与书写实践

《陈晓明文集》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陈晓明学术思想的高度浓缩与硬核展示。毫无疑问,陈晓明的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理论构建是里程碑式的,为当代文学研究树了一块界碑。这一评价,完全是基于他所要挑战

当代文学观察 | 东北乡土小说的抒情传统及当代演变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对接等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提出将当代文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论域。在此论题下,中国现当代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当乡村少女遭遇都市文明

铁凝的《哦,香雪》从1982年创作到现在,因其敏锐把握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转型期的集体想象,并将其外化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形式,甫一出场就走上了经典化的道路。最初,读者和评论者从这个作品中看到了一

《河山传》评论小辑 | 故乡、直觉与新手法的尝试

一、“就这样在故乡,我生活了十九年”陕西“三大家”,陕北的路遥、关中的陈忠实、商洛的贾平凹,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文学世界。路遥、陈忠实的文学导师是柳青,柳青的小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最近阅读柳青佚

《河山传》评论小辑 | 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

贾平凹是一位介入现实能力极强的当代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河山传》中,我们看到了农民进城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在时代大潮推动下,农民涌向城市,希望在城里扎根。尽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为生存奔波的

《猛虎下山》评论小辑 | 不疯魔,不成佛

一在中国当代小说常见的叙事场景里,最不缺少生死场、疯人院和伊甸园这一类文化景观。它们所表征的现代性危机,一旦经由暴力、存在与爱情主题的书写,便足以呈现当代小说的整体面向。这当然是作家群体追求小说“现代

龚学敏诗歌评论小辑 | 直抵自然生命真相的智性书写

今天,野生动物保护(以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范围为准)已经成为一项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和全球视野下的一个国际性话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一个显著事实就是,很多一度濒危的野生动

龚学敏诗歌评论小辑 | 从景观社会到共同体社会

要对龚学敏的诗歌做一个阐释,无疑是一项非常冒险的行为:一方面,他的诗歌既具有庞德意象主义风格,从《长征》到《濒临》的书写,就明显带着庞德的流风余韵;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又是现实主义的,《钢的城》《四川在

作家作品评论 |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①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

作家作品评论 |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①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

作家作品评论 | 探寻生命的故乡

凭借别具一格的散文创作奠定自己文坛地位的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近几年来一直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先后发表了“乌兰牧骑的孩子”系列小说、《送你一条大河》《乌苏里密林奇遇》《马娃子》等作品。这一次,鲍尔吉

作家作品评论 | 残酷诗意的营造与原乡情结的呈现

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现代性、主体性、文学性皆是高频率出现的术语。这一组关键词中,如果说主体性和文学性尚属于阶段性涌起的话语场内容的话,那么现代性这一词语,则贯穿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1985年,随着美国

作家作品评论 | 抒情与史诗:论熊育群的小说

熊育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诗歌走上文坛,后又以散文扬名。其小说创作始于中篇小说《无巢》(2007年),后又出版三部颇具影响的长篇小说:《连尔居》(2013年)、《己卯年雨雪》(2016年)和《金

作家作品评论 | 主体间性视域下余华小说叙事伦理的嬗变

如果从叙事伦理维度细读余华作品,我们则能够看到作品中人物和叙述者之间、文本内部的声音之间以及叙述者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间性关系,而这种间性关系因其随着文本特点与不同时期创作的叙事伦理演绎出多样化的形态,

作家作品评论 | 复调形式与总体性伦理

一、“非虚构”的文体复调《去北川》①凡十三章,每章设一主题,分梳地方族群纷杂的生活样态和历史传统,广涉北川的自然风土、人文景观、传说记忆、生活习俗、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区别于方志等记述文体,《去北

当代诗歌论坛 | 21世纪初“狂欢化诗学”的几个关键词

引 言狂欢的仪式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甚或更早。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这种存在的独特性非常明显。“狂欢”或“狂欢化”作为文化研究或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一般都会追溯到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小说研究。的确,巴赫金通过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