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3期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3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1月25日,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文学评论类双月期刊,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学术点评,开展思想争论。

目录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最后,还是要看到那一张面

写小说年头不算少了,仍觉结结巴巴,冷暖难以自知。想到总是被人问“怎么想起作这样一个小说的”,觉得稍微能说两句的,还是小说如何发生,即俗谓之且也被大家写得越来越流利的“创作谈”。或者,这勉强也能归到写作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专栏 | 不可预言的飞翔

2002年7月底,我和父亲陪同母亲回了一趟她在山东无棣的老家。我们从天津的塘沽出发,一路的鱼腥味。进入无棣境内,天上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浇灌着路两边的枣树林。司机告诉我,这里3年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了

当代文学观察 | 难以消逝的“先锋”记忆

2023年岁末,“王啸峰小说集《通古斯记忆》①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文学史上发生的大概率事件相比,这次研讨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为过去能够把这样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的人甚少。说实话,过去我还从未读过王啸

当代文学观察 | 网络文学研究的多元视角分析与展望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也持续深入、更加全面,涉及的内容更贴近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需要进一步廓清2023年度网络文学批评总貌,总结年度热点,摸索发展

当代文学观察 |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游戏化叙事策略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整体图景中,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其文本叙述在经历跨媒介改编之后,呈现出鲜明的游戏化叙事倾向。改编者在改编时有意识借鉴和挪用游戏元素,将其作为构筑电视剧叙事的重点。在

当代文学观察 | 文学的上网

在2020年开启的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论争中,不少学者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北美起源说”。欧阳友权以“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索,将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锚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成为“中国气派的现代主义者”

汪曾祺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中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及其更受重视的八九十年代创作中呈现的较之40年代创作的“断然转变”,素来是汪曾祺研究的一个重点。论者多从汪曾祺后期创作所展现出的特点向前推知其变化之

《云落图》评论小辑 | 语言的能量与正当的生活

35万字的《云落图》①,内含无数对话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伦理层面的道德,这种道德由云落人(尤其是云落女人们)的心灵力量实现,而心灵力量又通过自然之美、食物之美、性事之美获得。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充满能量的,

《云落图》评论小辑 | 《云落图》艺术形式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张楚近作《云落图》①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充满着冀地唐山一带地域气息,堪称生气勃勃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口语的大量征用。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小说语言的重要性,但什么样的语言才称得

《大辽河》评论小辑 | 文明的积淀与历史的风情

津子围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的《童年书》《口袋里的美国》《十月的土地》等作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长篇新作《大辽河》是一部以辽河为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地方志,也

《大辽河》评论小辑 | 重新发明河流

文学对河流的书写史不绝书。许多河流已经文学化,成为人文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像马克·吐温之于密西西比河,高尔基之于伏尔加河,康拉德之于刚果河,肖洛霍夫之于顿河,被无数欧洲作家和诗人吟诵过的塞纳河与多瑙河

《大辽河》评论小辑 | 时间性·民间性·地方性

“走一条河,就是走人的一生。”①津子围的新作《大辽河》终于实现了他念兹在兹的梦想——走一条河,为故乡的母亲河写点什么。继2021年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在历史中探寻土地与人的关系之后,这次他要思考的是

作家作品评论 | 论王蒙的现代性

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市场经济为社会背景的这场讨论,与百年前的人生观问题上“科学与玄学”的思想论战具有共同的问题本质,就是如何处理物质与

作家作品评论 | 走在“河”与“岸”的边上

作为余华早期创作的叙事实验性质较强、追求独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效果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曾一度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张艺谋曾有意将它翻拍为电影,却最终放弃,并选择了拍摄《活着》。2023年,经由导演魏书钧执

作家作品评论 | 为澄澈的,为确定的,为永不完结的

2022 年秋,潘向黎的《上海爱情浮世绘》出版。对于这本短篇小说集,我想到了一个颇具故事感的词汇——“久别重逢”。潘向黎的文学起点是散文创作,早期的散文集《红尘白羽》和《局部有时完美》清新脱俗,颇具大

作家作品评论 | 上海女作家近作中的家庭叙事变革

在漫长而持续的乡土中国时代,家庭、家族一直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叙事可以算得上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的叙事主题。出生于上海的作家,因生长在改革开放以来城

作家作品评论 | 落在雪地上的星光

文学的发展过程,既是个人创造的过程,又是接受前人经验影响的过程。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接受影响的结果。几乎没有一个作家的写作是完全不接受影响的独创。从文学的精神谱系来看,迟子建的作品里具有明显的俄罗斯

作家作品评论 | 城乡叙事之变格与乡土中国之再现

《河山传》作为贾平凹城乡题材小说谱系中的最新力作,对同类型小说中城乡二元对立、相互隔膜的叙事进行了修复,呈现出一种叙事模式的变格,即对城乡之间生活的差距、情感的割裂、精神的断代、农村人进入城市后的无根

作家作品评论 | 规训与抗争的角逐

《妻妾成群》①是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1992年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同年小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在海内外名噪一时。该作品是解读封建男权社会制度如何规训女性以及女性如何走向觉醒的佳作。除巧

作家作品评论 | 生育、疼痛与身体的政治

盛可以是21世纪以来有关性别写作的讨论中最具话题性和标志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几乎都与女性的身体境遇有关:从《北妹》《福地》,到《道德颂》《白草地》等作品里的性别关系与规约,女性的身体以及与之纠缠一生的

作家作品评论 | 当代脱贫攻坚文学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以脱贫攻坚为主要题材的新兴创作领域和生产引导机制,涌现出大量作品。如滕贞甫的《战国红》、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赵德发的《经山海》、关仁山的《金谷银山》

作家作品评论 | “爱丽丝故事”的三次跳跃

故事要从150多年前讲起,自从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为自己身边的那群女孩写下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开始“, 女孩掉进兔子洞的奇遇”就渐渐演变为一个经典的写作话题,渐具“典故”效应,各路艺术

当代诗歌论坛 | 论雁西爱情诗的多维书写

诗人雁西以致力于爱情诗创作闻名于当下诗坛。他的诗歌情感丰沛,接续着悠久的中国抒情诗传统。他以执着、持久的爱情诗创作实践,有效地建构起独树一帜的“情人诗学”。雁西从真诚的情爱体验出发,在写作中融入深切的

当代诗歌论坛 | “建设内心的文明”

刘索拉在《以自己为邻》一文中这样形容朋友严力:“严力是我们这代独树一格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能永远保持微笑的旁观姿态不停创作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能出色跳迪斯科和伦巴舞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会自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