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 |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a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

大家读大家 | 郁达夫文迹

最初的新文学作家,许多是有些前卫性的特点的,因了对于旧道德的偏离、表现手法的大胆,也颇受了讥讽。新式作家被目为不道德者甚多,因为雅正的面孔消失到里巷的箫声中去了。比如郁达夫背上了黄色、颓废作家的骂名,

名家三棱镜·臧棣 | 诗,生命的自我表达

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未意识到我的诗歌写作会被说成是高产的。我还以为大家都一样。虽然对每个诗人而言,写作的速度有快慢之分,但身处现代汉语最具张力的时代,我觉得当代诗人的产量差别不会很大。年轻的时候,谁

名家三棱镜·臧棣 | 臧棣的智慧与世界

一、诗人批评家何为何为诗人批评家?在传统的理解中,他们是兼事诗歌写作和评鉴的人。从欧阳修、袁枚,到柯勒律治、马修·阿诺德,都可以算作诗人批评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宣扬不同的文化理念,像一个由远亲组成

名家三棱镜·臧棣 | 论臧棣的物景诗写作及其语言诗学

在当今汉语诗坛,臧棣是一种颇为独特的存在,其独特性不仅体现于产量的宏丰、题材的广博等方面,更体现在运思方式的新异上——他以极具辨识度的创作为汉语诗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在抒情与叙事、感性与知性之外,找

新作快评 | 《登春台》与新时代长篇小说的创作特征

自从进入新时代以来,“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为中国小说家的共同追求,长篇小说创作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长篇网络小说和长篇科幻小说愈发繁荣,传统型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如梁晓声

文学现场 | 科技文明的时代,传统文学何为?

重新思考我们的坐标和立场丁 帆自2016年在武汉演讲以后,因种种原因,我就再不出来演讲了,晓明兄任职期间两次叫我到北大来演讲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怕讲错话,如果今天讲错话说明我已老年痴呆,如果讲对了,算我

思潮与现象 | AI写作与若干文学基本问题的反思

AI写作机器的多样、文本的丰富和研究的流行a足以证明AI写作已成为客观事实,但学界对其仍保持谨慎态度,普遍怀疑它的文学性,进而整体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换言之,学界在“AI写作是否是文学”问题上尚未取得

思潮与现象 | 当代作家文论形态的新媒体重构

佛克马和蚁布思(Douwe Fokkema &amp Elrud Ibsch)在探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时指出:“有些情况下,在一个事件被当作一个历史和文学史事实而接受下来之前,毫无讨论它的必要。”a当代

作家作品论 | 万丈红尘起 来演丽人行

张惠雯的这几篇小说,写的是1980年代中后期县城里三个出名的美人:何丽、丽娜和红霞。因此,这几篇小说也可以叫作“美人书”。如果按照图书生产的市场逻辑来看,除了凶杀、谍战、政治、暴力等题材或元素,“美人

作家作品论 | 史诗气度与“三部曲”新模式

被誉为宁夏文坛“新三棵树”之一的作家张学东,其最新作品《西北往事三部曲》 (北岳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让人瞩目。这是三部长篇小说的合称,凝聚了作者近20年的持续思考和探索。三部作品,表面看来风格各

作家作品论 | 在逆行中寻找多种可能性

2021年4月,孙频的小说集《以鸟兽之名》a结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她2020-2021年间创作的三部中篇(《骑白马者》 《以鸟兽之名》 《天物墟》)。在新书发布会上,孙频谈到她的创作缘起,是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