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向内”和“向外”的批评 因缘际会,转事文学批评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的道教研究。其时早已对昔年用力甚勤的文论研习深感厌倦,心里渴望投入广阔无边的生活世界,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犹记当年细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甘水仙源录》及皇皇
当代前沿 | 关于《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编者按:关于新时期乡土中国叙事的研究,以及相关民间文化形态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近日,著名学者陈思和教授读了浙江大学姚晓雷教授的新著书稿《1978年以来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就文
当代前沿 | 关于两个理论问题的解释与说明 非常感谢陈老师于百忙中给我这部书稿予以认真地阅读和思考。读着老师的信,我眼睛不知不觉湿润起来,脑海里总浮现出读博期间,自己每有疑问时,怀揣一颗惴惴之心向老师请教,而老师总是不辞辛苦谆谆教诲的样子。特别
当代前沿 | 民间何来 民间何往 一、缘起:民间的由来及初始含义本文论述的民间是指陈思和提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民间理论即民间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维度分为民间文化空间、民间价值立场和民间审美原则。这种民间理论指的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审美
今日批评家 | 文章气类古犹今 细论《史记·太史公自序》,至“在赵者,以传剑论显,剻聩其后也”,张文江援引荆轲刺秦之事,说明未能得到“刺剑之术的教授”,“单凭胆气还远远不够”,古来读书人向往“书剑飘零”,“研究剑术而形成‘论’,武学
今日批评家 | 传统与现代的融通 我和杨辉属于同龄人,他其实还年长我一点,平时交流比较多,前几年也时常在各种场合见面,而且很聊得来。之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工作的时候,我也编发过他好几篇文章。所以,对杨辉的人与文都比较了解,也有
今日批评家 | 说杨辉 我喜欢杨辉,是杨辉有才。已经是多少年了,我参加过许多集会,也观看过许多微信。集会上那美味的食物,漂亮的女人,风趣的对话,微信上那晒出的一段文字,及时跟帖,丰富的表情符号,真是光怪陆离的热闹,真是有太多
理论新见 | 内容还是形式:20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嬗变与论争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革旧鼎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特质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各种思想争鸣交锋的场域。社会转型变革促使因袭的传统构架发生松动甚至瓦解,而新的时代境遇又催生了新观念的生成发展,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
理论新见 | 为浪漫派诗学一辩 以赛亚·伯林曾不免片面地认为,“法国大革命为之而战的原则即普遍理性、秩序和公正的原则,而浪漫主义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意识(而非相似性意识),它们之间完全没有
新南方写作·林白的《北流》 | 《北流》札记 一早年读尤瑟纳尔的作品,印象深的是她对于记忆繁复的表达。在《虔诚的回忆》里,她写道:过去的生活好似一片脆弱的枯叶,没有液汁也没有胶质,对着光看去,只能看到细小易碎的叶脉网络,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想象出
新南方写作·林白的《北流》 | 她用多种形式与世界对话 林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作家,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妇女闲聊录》《万物花开》《致一九七五》,一直到《北去来辞》《北流》,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作品。特别是《一个人的战争》,它定义了中国女性文学,是中国
新南方写作·林白的《北流》 | 南方意象、倾偈与生命之极的抵达 南方的十一月,天气依然炎热,读完林白的长篇小说《北流》我长长地透了一口气,舒缓了一下筋骨,仿佛踏入了南方一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在那里兜兜转转,流连忘返。我虽是广西人,母语是桂柳话兼湖南话的交杂,北流
新南方写作·林白的《北流》 | 一个人的故乡与身体里的北流 一、散文与诗的交织必须承认,《北流》并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在其中,我们读不到特别完整的故事,也找不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比起那些熟稔于挑动观众情绪的“说书人”式的小说,《北流》更像是作者的喃喃琐语。在这个
现象解读 | 德国汉学视域下的巴金作品译介与研究 巴金是德国汉学界译介研究最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共有七部中长篇小说、七篇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十篇散文和一部日记(选译)被译成德语,多部作品被重译、转载或再版,就译介实绩和传
现象解读 | 论徐迟1950年代思想及创作的转变 引言1949年之后,与许多进入新时代的作家一样,徐迟陷入一个艰难的思索与转型期。作家徐鲁曾这样评价徐迟:“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二三十年代走过来的作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摇摇头,自叹才
现象解读 | 杨绛小说里的同行温德和杨业治 一、缘 起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不知凡几,大有成就者也比比皆是,但若论对写小说这桩事的痴迷程度,似乎就没有多少人可以比得上杨绛和王小波了。这两位小说家虽方方面面都迥乎其异——一老一少、一女一男、一寿一夭(前
打捞历史 | 作家传记文献搜集与考订的难题 作家传记文献的搜集往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经年累月地工作,终能掌握大量的文献,构设比较完整的作家传记形象,但仍然可能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以穆旦(1918—1977)研究为例,虽然近年来时有新材
南方百家 | 《三家巷》:青春叙事,以及现代广州的童年 本文中所谈的《三家巷》,是欧阳山“一代风流”的第一卷,是本源意义上的最早的《三家巷》,一代风流的后面几部《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所写内容不在本人所探讨的“青春性”和“广州性”的论题之内
南方百家 | 女式单车、香港衣服与南方乡村认同变迁 一、女式单车、香港衣服与时代氛围的松动詹姆逊早就说过不存在单一的“身份”或“民族主义”,我们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身份总是混杂的、变化的、流动的。提起莫华杰,脑中会自动跳出东莞长安、打工作家等字样。的确,他
南方百家 | 文坛一抹乡村振兴的奇异霞光 近年来描写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极为鲜见,而报告文学却有不少涉猎,但出彩的不多,给人以不尽如人意之憾,沦为一种图解、表象、表扬的主体模式。究其原因是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缺少深刻的哲学认知和全
绿色批评 | 魄力与魅力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文化散文已历经30载,其辉煌壮丽自不必说,但有两大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文化选择上多有误区,特别是受制于古今中外价值差异所导致的盲目与错误 二是在审美旨趣上存在的区隔,形成的
绿色批评 | “尤利西斯”的“大影子” 一、对经典的致敬:小说的戏剧化《李尔王》第四幕第六场“多佛附近的房间”:被挖去眼睛的葛罗斯特绝望地声称,“即使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阳,我也瞧不见”,李尔王半疯癫地劝说他、反驳他,一个人即使瞎了,也可以“
绿色批评 | 深度现代性:邱华栋写作中的文化坐标 当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繁华落尽之后,邱华栋以其具有深度现代性的精神透视、复杂多样的文学样态,以及文本形体的开拓性实验,成为新生代作家以及新写实作家中更具先锋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持续的写作,与
绿色批评 | 探索小城镇版图边界的可能性 张楚为人谦和,含蓄低调,虽然已经成绩斐然,却仍与其描写的人物相差无几。而其小说内蕴的深厚,又分明显示着这种低垂的姿态绝不意味着视野的局限。张楚的抱负在其小说的复杂呈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警惕模式化
绿色批评 | 理解贾平凹的商州:风格化、地方志或“深描” 在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中,1983年“重返商州”后写下的系列作品,是他最早为人称道的“文学成绩”。也正是奠基于这些“商州作品”,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站稳了脚跟,成为寻根文学最早的探索者与代表人物。用他自己
绿色批评 | 诗性的叙述与叙述的诗性 谈杨争光的诗绕不过那个写诗时代,那是一个苏醒与启蒙的时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又是一个迷惘与反抗的时代,“情感正在苏醒,虽然脆弱,却是蓬勃的,张扬的 理性开始成长,虽然有限,甚至像林莽对道路的向往一样
艺术时代 | 两岸并蒂莲,梦同戏有别 一、从小说到话剧读广西籍著名海外华人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你总会情不自禁地因他那种借人事沧桑,写历史兴亡的笔法,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今年恰逢他那本名闻遐迩的小说集《台北人》发表五十周年,笔者感到其中写得最
艺术时代 | 高剑父现代绘画观蠡探 20世纪初期,随着西学东渐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需要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在美术方面,作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高剑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固守理法,无甚新意,
艺术时代 | “写意”的南方 中国南方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长久杂居生活形成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方地域特色民族为绘画题材进行写意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家,需要以丰沛的感情感悟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基于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