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5期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5期

周刊 文化综合

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趁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目录

封面故事 | ​盛世之素

倏忽一年,今年的年夜饭专刊,我们来说“素”。《说文解字》里,素的意思,是白致缯,洁白而精致的丝织物。虽然朴、素常常并称,但如果仔细琢磨二者字义上细微的差别,则素的审美境界,似乎又要比对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朴,更高一层。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越深,越会发现,对于简淡中见无数绚烂的中国素食来说,这或许是最为

封面故事 | 寻笋江南

( 银坑挖笋人 )探笋之始因为不是旅游的旺季,北京飞杭州的晚班飞机上,大半是操着吴侬软语的生意人。飞两个小时,眼看要降落了,坐在旁边的中年人已经闲闲地开始搭讪,得知我们是去探访浙江的竹笋产地时,他翘起大拇指:“介时节冬笋和雷笋都老好,正当令,你们老懂行了。”1765年早春,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如果从

封面故事 | ​竹笋保鲜为什么那么难

( 安吉惊雷笋生产车间 )智利的葡萄和蓝莓可以漂洋过海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山东和陕西的苹果在冷藏的条件下可以储存一年,仍鲜美可食,为什么新鲜竹笋的市场至今为止难以向北跨过长江?丁雨龙,南京林业大学的竹子专家,对我们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认识上的误区。“苹果可以保鲜,草莓可以保鲜,但所有这些都是果实

封面故事 | 淡处的真味

( 安吉“百笋宴”中的几道创新菜 )对着盘子里仅存的那一片笋,真让人忍不住心生懊恼。这叫人以后还怎么吃笋呢?令人顿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的,是曹位均自创的一道“香烤孟宗笋”。两团黄泥块放在大盘子里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时,跟笋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居然脸上颇有忐忑之色。“这是我第3次做这

封面故事 | ​到哪里找那么好吃的腌笃鲜

( 雷笋烧排骨 )曹位均能用竹笋做出222种不同的菜。然而,在这位安吉“百笋宴”的创始人看来,最经典、最好吃、最不容错过的笋菜,还是一道“腌笃鲜”。这道菜,在安吉本地另有其名,叫“咸肉煨笋”,原料与烹饪方法一望可见,可曹位均觉得,这名字却远远不如“腌笃鲜”来得有意境。“腌是咸肉,鲜是鲜笋和鲜肉,放在

封面故事 | 好笋知时节

毛竹出笋时间:一年四季主要产地:北纬25度到30度毛竹最多“最”。名目最多:日本人和台湾人叫孟宗竹,江西、四川、贵州人叫楠竹,福建人叫猫头竹,其他零七碎八的别名,总在10多种以上。面积最大:占我国竹林总面积2/3以上。用途最广:材用或笋用,都得数它是老大。产笋时间最长:冬有冬笋,春有春笋,夏秋有鞭笋

封面故事 | ​天目笋干的命运

( 清代诗人袁枚 )天和天目笋干的初次亲密接触,是几年前在杭州的一家茶楼。点上一道茶,就有免费的各色水果干果点心小吃源源不绝地送上来,一盘装在小袋里的天目笋干青豆便在其中。打开,拈一条,嚼起来艮艮的,咸咸的,还有点甜辣,口感介于地瓜脯和鱿鱼丝之间,并未见其所以然。那次临走时,去特产店买了几包袋装的天

封面故事 | 寻找中国松露与松茸

从昆明出发,经易门,再去楚雄,经大理,至丽江,我们翻越了许多的山脉,错乱的季节,一路寻找松露和松茸的痕迹。冬天,松露正是季节,而秋天的松茸已不见踪影。传说是一个法国医生最早在云南发现了松露。当他看到当地人拿松露来喂母猪,以求来年生的猪仔更健康时,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法国人从15世纪时就利用带上

封面故事 | 中国松露与法国松露有多大区别?

( 在法国松露市场里,一对父子正在检查松露 )从生物学的分类来看,松露,又名块菌,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块菌科、块菌属。亲缘上与羊肚菌最为接近。全世界已经发现100多种松露,有黑色,白色,紫色,黄色,外形气味都略有不同,而最受追捧的,则是意大利白松露和法国黑孢松露两种。它们生长在40

封面故事 | 松茸:凡物松出,无不可爱

( 东京一家超市里出售的松茸。在日本,松茸被视为蘑菇之王,是秋天的食物,价格极其昂贵 )宋代陈仁玉《菌谱》载:“松蕈,生松荫,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叶与脂、伏灵、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长年者,舍松焉依,人有病,漫浊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陈仁玉是浙江仙居人,不知道那边

封面故事 | ​菌出云南

( 上山采菌是当地很多农户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建新园,昆明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里,主厨马波先生一再向我保证,如果我在最好的时节吃到最好的鸡枞,不需要任何花哨的做法,只是挑上好的食材,用刀削皮,将泥去尽,在大火上蒸,像蒸馒头一样。几分钟后,那种味道会让你知道,这辈子吃过的任何东西都是浮云。300多年

封面故事 | ​13层味道的野生菌火锅

( 云南野生菌火锅 )谈起火锅,今人只知道四川火锅,却不知云南人才是最早吃火锅的人。茶马古道上,原始森林里,跑马帮的人走累了,就地砍些木材,架成架子,生上火,搁一个大锅,煮开水,扔一只羊腿,一个牛头进去,咕咚咕咚地冒气……天色渐暗,一条长长的街道,大红灯笼依次挂起,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餐馆开始人声鼎沸,

封面故事 | ​松花菜的故事

“所有蔬菜都是平等的”“一场大规模灭绝正在我们的田地里发生。我们曾经有20万种小麦,20万到40万种水稻,但如今大部分品种都已经丢失。19世纪时,有7100种苹果生长在美国各地的果园里,每种都有自己的名字,到今天,其中6800种已经绝种。”2009年,全球作物多样性基金主任卡里·福勒在一次演讲中如此

封面故事 | 中国人怎样吃蔬菜

中国人爱吃菜,可是如果细究起来,中国本土的蔬菜,并没有多少品种可吃。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可以推想到,古人吃菜的条件其实非常艰苦,正是因为没的可吃,才不得不铤而走险,不断寻找。先秦典籍中记载的各种陆生可食草类,延续到如今仍然立于人们菜谱之中作为常蔬的品种,不过四五种——韭、芹、芥、瓠,勉强再加一个芦菔

封面故事 | ​风在往迷你的方向吹

盘子里有没有迷你蔬菜,几乎可以作为衡量一间都市厨房时髦程度的指向标。去看一看城里高档西餐厅的蔬菜采购单,你会发现恨不得每种菜前面都冠以“迷你”二字:迷你胡萝卜,迷你南瓜,迷你小黄瓜,迷你土豆,迷你白芜菁,迷你圆茄,樱桃番茄,樱桃萝卜,迷你卷心菜,迷你茴香,迷你大蒜,迷你苦苣,迷你芝麻菜,迷你生菜……

封面故事 | ​香草的另一半天空

著名美国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斯卡布罗集市》唱到第二句,就一口气唱出了四种香草的名称,“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风范堪比《楚辞》,带出来的味道却是一股纯正的中古欧洲风情。如果想在当下的欧洲生活中寻找古代希腊、罗马,直至中世纪残存下来的蛛丝马迹,从这些香草入手是最好不过了。几乎每种草都经历了

封面故事 | ​芽苗菜:早春时分的复古情怀

算起来,中国人吃芽苗菜的创意和传统可谓世间独树一帜,迄今为止已经有2000多年了。冬去春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各种植物的小芽成片破土而出,才算是硬硬挤走了冬天。此时正逢早春菜荒,香椿芽,枸杞芽,马兰头,嫩韭苗,齐齐上市。《红楼梦》里有“油盐炒枸杞芽儿”,《西游记》里则有记:“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

封面故事 | 一碗槐花饭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二站是西安,那里也是连战的出生地,他去西安的主要目的即为祭祖。现年76岁的王子辉先生那时是西安仿唐御宴研究所所长,被预定要接待连战的大唐芙蓉园请去做餐饮顾问,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拟定连战一行接待宴会的菜单。“那是他在西安的第一顿饭。当时主办方考虑到他原籍福建,特意给他安排了一

封面故事 | ​山西:五谷杂粮入馔来

( 面食进了高档酒楼,变得精致起来。右为晋韵楼面食大师孙恩普 )去年年末,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后,引发了一场关于面条的争议。葛优饰演的程婴一出场,就“呼哧呼哧”地大啖面条;妻儿惨死后,程婴用面馆里的面汤代替乳汁养活了赵孤。程婴和韩厥密谋复仇,怕赵孤泄露,程婴每次都用下面馆吃面封住孩子的嘴巴。赵氏孤儿

封面故事 | ​小米粥加鲫鱼,不如小米鲫鱼粥

据说当年袁世凯为示清廉,有人来访时只以小米粥和鲫鱼为食。来访者曾在那个鄙视小米的年代对袁大总统的“清廉”大为赞叹。但事实上,袁世凯吃的是西北产上等小米,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而鲫鱼则是有名的红河鲫,为保鲜,专门浸在油里从千里外的河南运到京城。袁世凯吃的到底是哪种小米现已不知,我们目前能吃到的知名小米有

封面故事 | 2011全谷物指南

全谷物复兴了。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针对谷物中含有的食物纤维等物质进行充分的研究,大量结果表明,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能保护人们的心脏,缓解Ⅱ型糖尿病和肥胖。这些成果促使美国政府在2005年的膳食指南中,督促人们每天至少吃三份全谷物粗粮。乔安妮·斯莱文是美国著名的粗粮专家。她说:“总是有很多人问关于

封面故事 | ​最好不过豌豆黄

豆面和白面不一样,不能像和白面那样又揉又和,只能掺些白面擀着吃。据山西人说,豆面最好的吃法是上抿床抿,抿床就是擦床,抿床上有圆眼、扁眼多种,孔眼的大小、形状直接关系到面尖的成形。因为擦出来的面条形似蝌蚪,也叫抿蝌蚪。做抿尖的豆面要和得很稀,将面团放在抿床的凹处,左手执抿把,用力推压面团,一个个小蝌蚪

封面故事 | ​去哪儿寻一箩好面?

现在即便在农村,石磨也成了老古董。在山西走了近10天,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人们都摇摇头说:“你看不到驴拉磨了,除非翻山越岭走上几天,到最穷的山沟沟里还有希望。”改革开放后,农村通了电,不久就有了电带钢磨,结束了祖祖辈辈用石磨磨面的岁月。如今,青灰色的石磨堆在房前屋后无人问津,落了厚厚一层尘土。“有钱

封面故事 | ​荔浦寻芋记

( 云南中甸宝山村彝族妇女在地里捡土豆,到集市上换大米 )“一家蒸扣,四邻皆香”我到荔浦县城的第二天,是2011年的阳历新年。皇历上写,是日巳命互禄,宜立约、祭祀、嫁娶。一打听,青山镇松林村里果然有人要嫁女,便在嫁娶的前夜,随村里人去了这户办喜事的人家。主人家姓刘,现年50岁,有三个女儿,头两个已经

封面故事 | ​贫时粮与富时蔬

生长在地里,主要食用部分为根部的蔬菜被称之为根茎类蔬菜。这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土豆、番薯、山药、萝卜、甜菜、大头菜、莲藕……也包括稍显陌生的根芹、葛、朝鲜蓟……每种根茎类蔬菜都有独特的味道,并且不像生脆的叶子蔬菜,它们在生长时从地里吸收养分,营养在储存和烹饪时不容易流失,这让它们具有了“亦蔬亦饭”的双

封面故事 | ​土豆之魅

( 白俄罗斯明斯克警察学院的学员帮助附近的农民收土豆 )欧洲人认识到土豆的这种魔力,须等到几个世纪之后。土豆初到欧陆时,多数欧洲人没有给予它礼遇。它本该是受称颂的一种作物,既可在有粮时做菜,也可在无粮时充饥。但让欧洲人感到陌生的身世给土豆带来了麻烦。在当时,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个圆头圆脑的家伙,

封面故事 | ​被忽视的甘薯

番薯,又称甘薯、红薯、地瓜、红苕。在中国,人们往往以为这个拉丁学名为“Ipomoea batatas”的东西出自中土,实际上,与玉米、土豆一样,它是“新大陆”的产物。因为外形与土豆相似,且较之香甜,番薯在英文里被叫成是“甜土豆”。只是,与同由美洲传入的土豆、玉米相比,番薯在欧洲显得默默无闻。土豆被看

封面故事 | 八公山的豆腐

( 传说中的豆腐发源地淮南——相传淮南王在此处炼丹时发明了豆腐。做出的豆腐正是用此眼珍珠泉的水 )淮南豆花安徽淮南地区的八公山,因为是传说中的豆腐发源地,当地做豆腐的历史也一直源远流长,这里出产的豆腐就给人很多美好的遐想。据说用八公山豆腐烹制的豆腐宴,仅在淮南一地已逾百余种之多。徽州豆腐自古有名,这

封面故事 | ​有关《豆腐之书》

在赖恩·贝里的《经典素食名人厨房——从佛陀到摇滚披头士的自然饮食》中,记载了豆腐被引进欧美厨房的经过。作者赖恩·贝里本人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古代历史和比较宗教学,是北美素食者协会的历史顾问,专精于以历史以及人文的观点来研究素食主义。如今在美国,无数的超市及健康食品店都贩售豆腐,但直到1975年之前

封面故事 | ​豆腐前传:从“仙丹”到平民饮食

( 安徽黟县的王立民正在制作腊八豆腐,他是第一批黄山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 )历史上关于豆腐发明的时代,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是前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比如手边这本《文人品豆腐》,活色生香地集合了上世纪著名文人对豆腐的评鉴。其中,但凡提到豆腐的历史,十有八九都会说到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

封面故事 | 声名远扬的五城茶干

( 安徽黄山五城茶干厂生产车间。每天早上6点工人们就忙碌着开始制作豆腐 )在江苏、安徽两省,茶干著名的产地有江苏界首的茶干、徽州五城茶干和马鞍山采石矶茶干等。茶干原出界首镇。界首出产茶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似鸡脯,味美香醇。界首的茶干卤中,除了当地特制的酱油

封面故事 | ​百种滋味豆腐干

( 休宁县五城镇一家豆制品厂的工人在加工豆腐干 )豆腐干南北都有出产。在北京只叫豆腐干,品种有大白干和熏干。大白豆腐干简称大白干,顾名思义,豆腐干一待压制好,就上市了,保持豆制品天然的颜色,白味儿。熏干用松木屑燃烧的烟熏过,表面呈棕红色,本身除淡淡的松香味外,也没什么味道,这两种豆腐干通常都是作为烹

封面故事 | ​佛教的中国素食道路

( 浙江普陀山的僧人在用膳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曾写道: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甚至是奇巧与奢侈,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无需由外国进口……所缺的东西也有大量其他欧洲人闻所未闻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来代替……蔬菜,特别是豆类等,生长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