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

扬子江文学评论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5期

双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大家读大家 | 巴金的精神之塔 

1在诸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巴金的文字大概是最带着痛感的,阅读其相关的词语,我有时会感到,那谈吐中有教徒般的虔诚。如果要聆听鲁迅的精神回音,他的作品传达的情感都颇值得玩味。与胡风、萧红的鲁迅情结不同,巴

名家三棱镜·路内 | 抒情与妄议 

写完一本小说,作者理应沉默,《关于告别的一切》也是如此。该书出版后,未发生读者抗议、大V网暴、媒体讨伐等事件,人们以沉默的姿态看着作者上蹿下跳了一阵,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这一切终将归于平静。尽管作者很

名家三棱镜·路内 | 高自觉写作游戏玩家

一在书名确定为《关于告别的一切》之前,路内多次和我讲起过这个题材,说要写一个色彩斑斓的长篇爱情小说。我自然表示狐疑,虽然路内曾经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标题叫《色情狂编年史选》,内容也的确文采斑斓,但那毕竟

文学史新视野 | 凝固的青春火焰

我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考入杭州大学经济系,读本科期间不务正业,痴迷文学,写了不少自以为是“诗歌”的文字,变换笔名发表了一些,还收集了不少校园文学作品集和校园文学刊物,其中大多数为诗集和诗刊。毕业后,我多

文学史新视野 | “朦胧诗”论争与“非诗-蕴闭环” 

诗歌史中有关批评、创作、流派、群体的论争,核心是“诗-蕴”生成的论争。但一般情况下,总是形成“诗-蕴闭环”和“非诗-蕴闭环”两种形态。“诗-蕴闭环”,是作品蕴成之美,是具体的、音声形色的“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史新视野 | 发现时代与定义生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作家池莉的名字,几乎一直与“新写实小说”如影随形,她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新写实小说曾经遭遇的赞誉与质疑,在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 | 创造性与表现力

运用双语,是将莫言的作品以及其所承载的世界和文化成功地在法语中再现的方法之一。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些学科正关注着全球化时代双语现象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性,而双语现象正是这些学科的研究课题。在文学领域,许多研

新作快评 |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与抒情

一切都在巨大的变动之中。非常没有确定性。——朱文颖《深海夜航》各种事物的安排出了毛病,真正重要的事陷于混乱中。每一种事物都成为可疑的,每一种事物的实质都受到威胁。——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从“

青年批评家论坛 | 山水的知识和移情的停顿

我们通常所谓的散文,那种最明显区别于小说和诗的写作,似乎没什么清晰的特征。我们往往只能用“不是什么”来说明它是什么。这大概是因为,散文其实是文学创作中最接近于自由的甚至散漫的个体情感的缘故。散文不能采

作家作品论 | 知识癖、叙事迷宫与摄影术

一、中国谍战小说传统从欧美谍战小说的发展源头来看,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对世界政治局势变化的紧密呼应,二是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血脉关联。前者主要体现为欧美谍战小说发展的第一轮高潮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际,各国现代

作家作品论 | “细节”的胜利

王彬彬迄今为止在《钟山》发表文章八十余篇,绝大部分是历史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仅以作品数量而论,是当之无愧的《钟山》“第一作者”。一个作家的写作与一本文学期刊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当代文坛并不多见。作者自己

作家作品论 | “优孟衣冠”与士子精神

作为剧作家的陈彦在戏曲圈内早已为人所知,而作为小说家的陈彦却是从小说《装台》面世后才开始较为广泛地进入批评者视野的。陈彦的小说作品虽不多,主要代表作有《西京故事》 《装台》和获得2018年度茅盾文学奖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