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你试过吗? 希尔弗斯坦有两部久负盛名的绘本勾勒出作品与批评之间的无意识关系。《失落的一角》的主人公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缺口刚好是它的嘴巴。因为缺了一角,它很不快乐,一边笨拙地跳跃,一边欢快地歌唱:“噢,我在找我那
当代前沿 | 论现代知识分子岗位的超越性和民间性 岗位的确定章太炎晚年失望于国民党以南京政权取代民国政府,他毅然退出政治活动,归隐民间讲学,弘扬学术,转而成为一个岗位型知识分子。这是1927年以后的事。其实像章太炎这样一位公众人物,是不可能完全归隐民
当代前沿 | 从小冰到ChatGPT:对人工智能与汉语诗学的一个考察 2017年微软小冰的《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后,推动了多方学者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思考。笔者最为关心人工智能产品的诗学问题,假如其产品可以称为“诗歌”,其“诗歌”有其诗学身份的话。正是基于《阳光失了玻
当代前沿 | 当代中国文学的新人叙事与主体困境 客观来看,当下社会普遍流行着竞争文化和优绩主义策略,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成为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秩序和个体行动法则。而普遍的竞争文化常常会造就、建构出“单向度”的人,甚至是一种被异化的群体人格
当代前沿 | 萧红作品德语译介与接受研究 “三十年代文学洛神”①萧红(1911—1942)是饮誉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她借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博士论文与著作《萧红评传》为欧美汉学界瞩目,其作品得以广泛译介与传播。迄今,国内
今日批评家 | 冷太阳之歌 一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①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信誓旦旦地指认出,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
今日批评家 | 批评意识与心灵书写:张光昕诗学批评读札 一第一次读到张光昕的批评,是在2013年秋天。我在网上搜集与诗人杨键相关的批评文献时,偶然在博客上发现了一篇《苦山水与千高原——〈哭庙〉读案》(简称《苦山水与千高原》)、署名“张光昕”的文章。一种久违
今日批评家 | 话说张光昕 张光昕本科阶段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按照这个专业的运行逻辑,他本该进入更费机心、更有前途的行业,而不是到高等学府先当青椒,再当老牛,干起了和文学有关的舌耕买卖。据他回忆,大二第二学期
今日批评家 | 论罗兰·巴尔特“中性”写作的个体空间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将“文学”或者“文学写作”视为反制西方“罗格斯中心主义”和“话语霸权”的重要向度,在此,他们不再将“文学写作”视为“再现”或者“复制”的手段,而将其作为对资产
理论新见 | 家庭结构中的情感迁移与传统文化的回切 张爱玲在美国多年后,于1975年写成了《小团圆》,而1976年3月完成的为第二稿①。张爱玲深知在主流意识形态层面,《小团圆》中九莉与邵之雍(即她与胡兰成)的故事是属于边缘的,也是不合时宜的;同时也囿于
理论新见 | 西部儿童散文的生态书写及反思 近年来,西部儿童散文在创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西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尤其与作家写作中绿色生态自然观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亲近大地,“万物有灵,且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
最新文本 | 加速时代的“恒价物” 一“许多年以后,程田田仍会清晰回忆起201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个晚上,她行色匆匆追到北京,就为听孙子洋亲口说一声结束他们之间的恋情。”在长篇小说《神圣婚姻》的开头,徐坤便对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进行了一番
最新文本 | 与时代同行,为生民立传 《神圣婚姻》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徐坤风格的作品。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徐坤又回来了,那个写《厨房》《狗日的足球》的徐坤,那个洒脱智慧的徐坤,给我们讲述新时代的北京故事,讲得神采飞扬,讲得酣畅淋漓。小说有两条
最新文本 | 受难者的精神启悟 艾伟是一个对写作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家。一方面,他以小说的方式书写人类内心的复杂经验;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通过创作谈的形式来辨明何为自己所追求的写作。艾伟的很多小说,都有观念先行的痕迹,但他的写作,又不是
最新文本 | 物质丰富时期的爱情及其走向 延续着八年前在长篇小说《南方》中欲望、罪恶和忏悔的主题,小说家艾伟最近推出了又一部长篇小说《镜中》。他自述,2017年时就开始构筑这个故事,2020年下半年进行创作,其间三易其稿,最后终于2022年3
最新文本 | 作为历史幻想小说的《本巴》 刘亮程是著名乡土小说家,他以新疆小村庄为背景,写出了他的新疆乡村系列作品,如《凿空》《虚土》《一个人的村庄》等,这些作品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莫言的高密乡系列小说、迟子建的东北边疆系列小说一起,呈现
最新文本 | “它是现实世界无限伸长的影子” 2006年以来,刘亮程以持续的长篇小说创作(《虚土》(2006)、《凿空》(2010)、《捎话》(2018))建立起一个诡异奇崛的“刘亮程宇宙”②。立足于新疆这一偏居一隅又广袤无垠的土地,刘亮程从黄土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 陈残云的桂林时间 如今说起陈残云,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然而,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大都看过一部电影《羊城暗哨》。这部电影当时称为反特电影,类似如今的谍战片。那个年代,有影响的谍战片也就是《羊城暗哨》《跟踪追击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 海洋性、地方书写与新南方写作:论庞白的诗歌实践 中外文学史上关于海洋的书写,大抵经历了“不可能”和“可能”两个阶段。在造船技术落后的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海洋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存在,东西方的史诗中,海洋总是象征了无尽的困难、艰险,甚至是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 流寓体验与离散书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散书写及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后殖民、后现代等文化语境中,“流散”“离散”等词出现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研究者对华文文学的关注与重视。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 南方性丰盈的史诗架构 近十年来,在一种异质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霍香结一直在孜孜创造异质性文本,写那些难以称之为小说的小说,以奇异文本《地方性知识》《灵的编年史》晋升为当下文坛的独异存在。唯有到最新长篇小说《日冕》,他开始写像小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 新诗形式的底线是什么? 对于新诗的形式,自新诗诞生伊始至今,不少诗人和诗论者的探讨聚讼纷纭而莫衷一是,迄今未有定论,更未能建构起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诗歌形式。在众多思考新诗形式的学者中,吴思敬先生在《新诗形式的底线在哪里》一文
个人锋芒 | 在新诗分行的底线之上 2022年11月12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新诗理论建设——吴思敬诗学思想研究”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就吴思敬先生的诗歌批评、诗学研究及理论建构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和交流,同时对他近年来主持中国
绿色批评 | 看客、演说家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在《我的岁月静好》的后记里,杨争光谈及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在并不静好甚至疯魔的岁月里,却能拥有静好的岁月,是要有一些超常的能耐的”,“冀望岁月静好者似乎越来越多,自以为岁月静好的人们在微信朋友圈的晒
绿色批评 | “用自身平静的光亮照耀皑皑群山” 一让我们从董夏青青的句子进入她的小说吧。尽管几乎所有作家都深知语言的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以语言为舟,载着读者荡进小说的世界,他们要么因为懒惰,要么因为无能,往往表现为平庸的语言风貌。董夏青青显然不
绿色批评 | 用均匀的时间刻度丈量人生与时代 一写作是孤独的事业,即便作为一个作家,有着诸多的同行,你也很难观察到别人的写作过程。更何况大多数作家在写作时都会把自己像蚕茧那样紧紧包裹起来,直到蝶变的时刻。因此,近距离目睹魏微的长篇小说《烟霞里》的
绿色批评 | 沉潜岁月,滋味人生 陈建功曾是当代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中篇小说《鬈毛》《找乐》《放生》《前科》、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等作品,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也曾多次获得全国性重要奖项并译介到海外
绿色批评 | 动物传奇与人生镜像 学界较为公认的是,动物小说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发展到近代,主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的“荒野文学”流派为集大成者,代表作家有西顿、杰克·伦敦、吉卜林、椋鸠十等,其代表作品再现了原始莽原上野性十足
绿色批评 | 论陈彦“西京三部曲”的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 陈彦创作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三部现代戏,因为剧情故事都发生在西安,表现城市里的普通人,故称“西京三部曲”。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成熟的艺术特性而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艺术时代 | 家庭伦理电影的叙事方法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①。家庭还是人们道德品质的指引者和规范者,它帮助人们正确理性地选择处事的方法,清楚地辨别行为道德的对错。伦理是“个人的道德规范”,是“共同体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