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2年第3期

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2022年第3期

双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南方文坛》创刊于1987年,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和主办的一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论双月刊。1996年改版以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改版二十多年以来,全文转载量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期刊前茅,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点睛 | 批评是一种生活

文学批评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父母忠厚老实,经常受到同村人的欺侮,我在小时候就知道唯有刻苦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父母的地位。1996年,我在初中毕业时考入了中等师范学校,中师毕业

当代前沿 | 路遥与雨果

伟大的文学是诗意化的伦理现象和审美化的人格现象,是蕴藏着爱、希望与启示的神圣事物。它是真理的火焰,它是信仰的光芒 它是无情世界的情感,它是无望时刻的希望 它是行到水穷处的诗人可以坐看的白云,它是天寒翠

当代前沿 | 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与“新进展”

坦率来说,2021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并没有呈现出研究格局的显著变化。但研究者们在方法论方面的执着探索,以及在具体议题上的不断推进,还是令这一年的相关研究颇有可观之处。基于特殊年份的时代意义,它在“建党

当代前沿 | 作为粉丝的批评家

在网络文学的生产中,粉丝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粉丝的消费(如订阅、追更、打赏、评论等)直接刺激着网络作家的生产,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甚至会酿成不大不小的事件。例如,2013年,一位狂热的铁杆粉丝

今日批评家 | 音乐话语与新世纪小说的抒情形式

米兰·昆德拉认为“现代艺术带着抒情式的狂迷,认同于现代世界”①。为了抒情,欧洲现代小说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小说音乐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因为“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 音乐是心情

今日批评家 | 文学史与理论视阈中打开的智性批评

颜水生是我在学术上比较熟悉的学者,他的成果我陆续也看过不少,但当我一一阅览他近些年的学术成果,还是颇为震惊。1980年出生的学者能够有如此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能够在广阔俯瞰且收放自如的文学史视阈当中,

今日批评家 | 湖湘性格 学者素质

自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走出了几位湖南籍青年学者,依毕业时间列名,他们是颜水生、廖述务、张冀和罗长青。这四个人在海南师范大学读完硕士后,都考回内地读博,毕业

批评论坛·萧红研究 | 萧红与戏剧

在萧红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戏剧活动是重要的部分。她从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募捐性质的话剧演出,成名之后还参与创作过两个剧本。尽管她从事的都是外来的新式戏剧的活动,但民间传统的戏剧是她最早接触的戏剧形式,也是她

批评论坛·萧红研究 | 恋人·情人·姐妹

八十年前,作家萧红在香港弃世。人们始终不曾忘记那个命途多舛、客死异乡的东北女子。关于萧红的研究始终是现代文学界的热点之一 吊诡之处在于,人们对其情感经历的兴趣,远甚于对其文字的关注。关于萧红生平的叙述

批评论坛·萧红研究 | 被缚的女性?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悲情意义的一位女作家,萧红无疑是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的,“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出走的娜拉”等“五四式”的女性启蒙主题,始终在她的作品中有所表现,但是

理论新见 | 论钱著六书的“不灭”“不朽”

两种时差:顺时针与逆时针为了精准揳入本文旨要,须先简释关键词:何谓“钱著六书”?何谓“不灭”“不朽”?“钱著六书”是指钱锺书(1910—1998,下简称钱)生前应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理论新见 | 再论“民间”与1990年代的诗歌江湖

1990年代看似远去了,但从知识分子精神的内在延续性来看,那一时期所呈现的诸多现象,至今从未远离我们。如果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诗歌重新作一个整体性回顾就会发现,它不像1990年代“人文精神寻思”①那般引人

理论新见 | 儿童与儿童文学的精神深度

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米切尔·伊根认为,“儿童文学的严肃研究或许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因为正是他从民间故事和童话中发现了支撑其无意识理论的证据”①。肯尼斯·纪德则认为,尽管我

最新文本·《北纬四十度》 | 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讲述历史

作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陈福民一直以“述而不作”著称,在他为数不多的文字里,一篇与青年评论家项静的对谈《文学内部的自我循环与自我圣化,于真正的文学见识并无补益》值得注意。尽管对谈的起点是讨论当代文学发展

现象解读 | 论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创伤叙事的情感表达

创伤叙事包括历史、文学、影视等多种表达形式,它是个体或集体对战争、疾病、贫穷、灾难、家庭暴力等的承受和记忆,作为一种表现个体或民族心理、情感创伤的叙述,具有强烈的生命抒写和崇高的悲剧美学特征。感觉是心

打捞历史 | 作家运营文学组织的成功范例

1949年前后,大陆迁台的外省军民中,聂华苓是特殊的一位。她在大陆出生、求学、成家,在台湾政治的“白色恐怖”中度过一生最关键的中年时期。与当时崇美的留学风潮下远赴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不同,聂华苓是迫于政治

南方百家 | 此生只为艺术痴

也许是由于我一向这样固执地认为,任何一位作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只能存在于他(她)所创作的作品或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存活在时代与历史视阈中的艺术作品,才能赋予作者以生命的永恒,舍此,

南方百家 | 一条流淌在空中的河流

张名河是中国音乐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条流淌在辽阔天空中的河流,也是一条流淌在人们心里的河流。这条河流,记录着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沧桑巨变,回响着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映画着人民大众多姿多彩的生

绿色批评 | 喜剧的感伤性与反讽性

一刘震云的新长篇《一日三秋》制造了一个很费思量的开头和结尾,按理小说是不需要前言的,那除非就是给传统说书人的“楔子”来个改头换面。这样说来,《一日三秋》倒是很传统的白话小说了,又是志人又是志怪,而且就

绿色批评 | 论《回响》记忆的不可靠性

东西是中国先锋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钻探文学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不断拓展新的叙事方式:《肚子的记忆》叙事视角的不断流转 《商品》对个人生命旅程的戏谑、发散、变形与拼贴 《后悔录》主人公“向内

绿色批评 | 彼此照鉴:玉壶冰心与瑕翳人生

沈念在《世间以深为海》中引用了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①。诗人原本想要强调的大概是生而为人的社会性联系。

绿色批评 | 故乡热土生发的传奇

正如凡一平在《顶牛爷百岁史》后记中所言,上岭村无疑是他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作家虽然外出求学后客走他乡,但仍对故土“魂牵梦绕”,并创作多部作品向世人展示上岭村的美好与神秘。在文学作品中经营“地理世界”并

绿色批评 | 长江流域乡土变迁的“硬边写作”

“硬边写作”这个词形容李凤群创作,全然不同于厄普代克评价巴塞尔姆运用坚硬的、栗色的词语,她的写作是一种精神苦修,调动个人对土地的所有经验和情绪,扎根长篇,深耕现实主义,四部小说《大江》《大风》《大野》

艺术时代 | 原创图画书本土文化的视觉表达

21世纪以来,原创图画书的兴起成为“一种自觉的、成规模的创作和出版行为,成为一种受到读者普遍关注的文学现象”①。与此相对应,儿童文学研究界也越来越关注原创图画书,针对其的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长。毫无疑问

艺术时代 | 中国现代水墨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现代水墨是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既来源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 既坚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面向全球化的现代主义。现代水墨在当下是一个时间和过程的双重概念。爱德华·T.霍尔在其出版的《超越文化》中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