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通向“地方”的文学批评 我时常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奔向原野,去无人区穿越,这并不是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厌恶或“绝望之反抗”,仅仅是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我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及科马克·麦卡锡的《沙雀》里都强烈地感受到。当然,
当代前沿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联系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时代潮流、文学制度与批评范式的转向,1949年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逻辑起点。1950至1970年代,特定的作家作品、现象思潮、理论资源、组织机构、
当代前沿 | 无名与共名:百年中国文学批评流变 梁启超将“革命”一词引入文学领域并率先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自此,百余年来,文学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创作是从内心出发的,是个人心灵的反映,个性很强,即使受到时代、政治环境的外在影响,尚
当代前沿 | 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国语境 21世纪以来,关于“世界文学”的重新探讨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一股热潮。中国学者郝岚指出,“全球范围内对‘世界文学理论’的讨论主要出现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
今日批评家 | 邓一光和他的“深圳写作” 站在莲花山顶,无论游客还是本地人,一般都会做两件事。一是瞻仰邓小平铜像。铜像下面常有市民放置的鲜花,以纪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这座城市的巨大贡献。二是看看深圳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的起点是莲花山,中
今日批评家 | “地方”就是“世界”:青年评论家贺江 由于某种机缘,我和贺江有非常深入的接触,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对贺江非常熟悉了。贺江是80后,湖北枣阳人,在武汉读本科,而后在深圳大学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再后来在上海师范大学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今日批评家 | 心性纯粹,我自安然 我很少去办公室,这几年疫情常上网课,就更少去了。去年五一假期的一天,去办公室拿本书。一开门,门边午休床上有人惊坐而起,蓬头垢面的。我吓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贺江。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快意读书,妙笔著文
理论新见 | 中国革命与文艺的现代性 中国是后起现代化大国中唯一经历过漫长政治和社会革命而获得民族解放的国家。政治革命意味着国家权力的重建,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而社会革命则意味着为实现此目标同时发生相应社会秩序的重组,人民生活按照与此
理论新见 | 创意写作的“人民性”问题 人民性是中国创意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绕不开的重要命题。中国新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和人民性联结在一起,之后,人民性一直是中国新文学永远长青的理论话题,每个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重要时代,均和这一理论话题缠
批评论坛 | 赛博银河里的文学繁星 网络文学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一般说来,借助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发布的原创文学作品,都属于这个范畴。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研究价值的网络文学却有专指,即与传统文学形成对应关系,被当作新生事物看待的发布于网络的
批评论坛 | 《和玛丽苏开玩笑》:一场空前的网络文学批评事件 《和玛丽苏开玩笑》(简称《玩笑》)①是打酱油而已(简称“酱油”)创作的一部网络小说,自2009年10月15日始已连载13年,至今尚未完结。这是一篇立意鲜明的以《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HP)魔法界的
最新文本 | 含蓄温和的沙湾人在沉默中爆发 《家山》中的真善美构成小说温暖的底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叙述主体的乡村伦理、乡村美学的展示,弥漫着浓郁的素雅的氛围与温和的情绪,处处透着纯粹的中式美学。小说抛开常规的历史叙事粗大线条和矛盾冲突,着眼于普
最新文本 | 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论王跃文的《家山》 虽然王跃文以官场叙事闻名于世,但乡土书写也一直是他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的未刊之作《山娘娘》①,1996年的《雾失故园》《冬日美丽》,1997年的《也算爱情》,2007年的《我的堂兄》,20
现象解读 | 石头与镜子与风景及其他 蜂拥而至——沈苇蜂拥而至,是的,一束光,也是无数道光,带着海量信息与灵感,带着尖锐的穿透力和呼啸而来的启示,扑面盈怀,猝不及防。以诗论诗,或诗歌中的“元写作”,自然并不稀奇,属“古已有之”。《尚书·尧
现象解读 | “重勘现象级文本”的学术活力 自2022年1月起,何平教授在《小说评论》主持、开设《重勘现象级文本》专栏,迄今(截至2023年第2期)已延续7期、刊文20篇。在何平的界定中,文学性之外,“现象级文本”更为“重视文本和读者,文本和文
现象解读 | 《周易》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华夏文明哲学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认知自然、开展人文实践的理论根基。《周易》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夏含夷(Edward Shaugh
现场 | 母语·时代·回归 时间:2023年4月22日上午地点:复宣酒店四楼二号会议室主办:长江文艺出版社、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南方文坛杂志社主持人:金理、曾攀与会者:陈思和、王安忆、潘凯雄、尹志勇、郜元宝、张新
现场 | 长篇小说中的诗性与精神性 时间:2022年7月3日地点:重庆渝中区大坪与谈人:即 墨 冉 冉即墨(知名电视制作人与文艺评论家):“欣悦的相逢是今天的大事,也是今生的大事。”这是你长诗《雾中城》里的诗句,我们的对话就由此开始吧。
新南方写作 | 在历史与现实对话中建构“新南方文学” “新南方文学”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一个概念。它传达出地处边缘的岭南作家凸显自己创作个性的强烈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①。但在如何深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如何深入挖掘“南方”的地域特色
新南方写作 | “新南方”粤语书写:绽出、熔炼与创制 近年来,林白、林棹、葛亮等作家观地理动植以时变,察人文英华以成象,写就颇具特色的《北流》《潮汐图》《燕食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地方视角、粤普共融的文字、浩瀚杂糅的民间古仔以及海洋性的目光,共同建
新南方写作 | 让灵魂在想象的时空里自由驰骋 一陈春成是近年文坛崛起的一位极具辨识度的青年小说家。他的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以充满异质性的审美内蕴,深受学院学者、媒体空间和读者大众所激赏,并且一举斩获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与此同时,批评
绿色批评 | 个体病痛与现实问题的双重聚焦 在21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中,有关现实生活的作品,绝大多数都聚焦于某些重要的现实问题。譬如梁鸿的“梁庄系列”、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对于农民和农村的关注,罗伟章的《凉山叙事
绿色批评 | “亲历者”的证词 尽管披上了一层寓言的外衣,李浩的《灶王传奇》还是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张力关系,存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精神碰撞。关于“灶王”的中国式故事,对于读者来说有一种很强的带入感
绿色批评 | 彭学明乡土叙事的独异性 从现代作家鲁迅、沈从文等涉及乡土小说、乡土散文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乡土文学一脉。“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的乡土文学往往是离开故乡、心怀故乡、回望故乡的写作方式,写作多在闪回的田园乌托邦层面,作品
绿色批评 | “少年中国”的诗史重构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流传甚广的名句,也正因为其广泛性和经典性而产生了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正典”地位导致人们的“疏异性”。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
艺术时代 | 论达内兄弟早期纪录片中的悲剧意识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最负盛名的导演,他们拍摄的故事片《美丽罗塞塔》《孩子》曾两度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在世界电影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们的故事片以独特的电影题材、电影风格、电影叙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
艺术时代 | 舞蹈《只此青绿》中科技元素的美学赋能 舞蹈出现于原始社会,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来呈现艺术,从早期的语言交流和情感宣泄,到参与社会娱乐、交流交际、宗教祭祀、教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出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舞